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辟新场景,孵化新产业,孕育新技术——随着人类太空探索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太空商业活动日益活跃,涵盖领域甚广的“太空经济”显然蕴藏着难得的、巨大的经济机会。
仰望星空的投资者或投机者
太空经济的发展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
毫不夸张地说,对于大多数的投资者而言,投资太空领域曾经就像这片星空本身一样遥不可及。20年前,几乎所有针对地球大气层以外的项目都由官方太空机构主导,商业公司行迹寥寥,十年前才方有一批亿万富豪们开始对这个蓝色领域一掷千金,而今大量的企业和资本以光速流入了太空领域的商业项目、创新项目。数据显示,过去20年太空领域的新创企业获得了367亿美元的投资,人们普遍认可太空将是下一个重要前沿领域。是的,投身太空经济需要远见卓识、漫长技术积累、海量资金,甚至是几分机缘巧合,但这阻挡不了对之钟情者的热情,“人们开始感兴趣,因为你正处于整个航天事业革命的风口浪尖,如果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机会在这样的事情的萌芽阶段就参与进来,是很大的一个机遇,并且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比较准确的说法是,2007年NASA成立50周年时其时任局长在纪念演说中正式提出了“太空经济”概念,将航天活动的机制效益拓展到了“经济”的高度,业界开始论证航天活动如何带来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又如何反过来推动“太空经济”持续发展,自此太空经济犹如进入了“表演时刻”,亮眼之举频现。
充满活力与颠覆性的太空经济
发展至今,“太空经济”包括各种太空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和市场,如空间技术与产品、卫星应用、空间科学、太空工业、太空农业、太空资源利用、太空能源、太空旅游、航天及太空文化产业、航天支援与保障服务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等。自2010年以来,太空经济规模已经增长超过70%,太空基金(Space Foundation)发布的报告显示,近两年商业化太空收入占比已经超过太空活动总量的8成。据摩根士丹利预测,2040年全球太空产业收入将超过1万亿美元。高盛集团也对未来20年间全球太空经济做出了乐观的预测,“有着长远而持久的机遇”“其行业规模将会成长至数万亿美元”。
时下的太空经济以商业航天、卫星互联网为主流代表,业界人士表示,“卫星是连接太空产业应用上下游的关键,目前的行业高投入趋势显示出各方正抓紧占据产业先机。”美国卫星工业协会的最新报告显示,2010年至2020年间,绕地球运行的卫星数量从958颗激增至3371颗。到2030年,在轨运行的卫星数量可能多达10万颗。至于每次都引流甚广的太空旅游,虽然确实令人激动,但其仅占太空经济的一小部分,因为太空时代虽然已开启了60多年,但只有大约600人真正离开了地球大气层,其中游客数量不足10人。当然,虽然太空旅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将是少数人的游戏,太空载人旅行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日,但其未来的商业价值已经得到了验证,最积极的信号是,“想去的人实在太多了。”
技术创新从来都是太空经济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太空活动创造的产品和技术正为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带来诸多好处和便利,“太空业务的发展会影响到几乎所有行业,没有哪个行业最终不会被太空经济的发展所改变甚至完全被颠覆。”
中国太空经济未来如何布局?
私人玩家与国家力量在太空领域争先布局且很多时候不落下风是其他产业领域少见的情形,太空经济的门槛仍显高企。目前,全球已有众多国家提出太空战略,长期愿景基本上都是立志成为“最具创新性和吸引力的太空经济体之一”,其中有些国家如英国每年的太空产业值已经超过百亿英镑,占据全球太空市场6%的份额,仍计划在十年之内使之翻倍。但更应该正视的现实是,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只有美国、中国、俄罗斯、法国、日本、英国、印度、以色列、伊朗、芬兰,其他国家都得向这些国家购买卫星服务。只有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洲拥有完整航天工业体系并具备全链条保障能力。
新航天时代的一大核心命题是——“如何寻求高效的政企合作模式?”这个问题的作答事关太空经济的发展速率。业界专家认为,随着行业新参与者和新技术的到来,火箭、卫星的服务和市场日渐开放,这些服务的价格也会迅速下降,这会改变航天科技高技术、高投入的格局,使得涉足该领域的门槛不断降低,“原本由政府主导的航天产业正逐渐走向大众消费时代,并最终走向寻常百姓家。这给更多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人提供创新的商业机遇。”人们乐见的是,从发射台到火箭、卫星,私营企业在商业航天的全产业链里已经有了非常亮眼的表现。
充满活力的太空经济大潮里,厚积薄发之后近年来屡屡在航天领域刷屏的中国有何表现,对于未来的太空产业如何布局?
虽然尚未出现马斯克、贝索斯、布兰森那样的对太空经济影响巨大的企业家,但国内对于太空经济的投入热情并不低。2018年,中国长征火箭公司正式组建成立后即提出相关的太空旅游規划,计划总共分三步,第一步便是在2024年之前,执行中国首次平民太空旅游项目,实现短途的亚轨道飞行;最终目标是在2035年之前,打造单次能容纳10至20人的长途旅游团。纵览这两年多来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速率,这样的“小目标”似又将按时实现。
太空资源带给人们无尽诱惑,太空经济火热的同时,有序开发也得尽早提上日程,日渐增多的太空垃圾和“我们需要把所有重工业、所有污染性工业都搬到太空去”的声音都应引起警惕,“先污染后治理”的惨痛经历不应在太空经济领域重蹈覆辙。
仰望星空的投资者或投机者
太空经济的发展究竟有多大的吸引力?
毫不夸张地说,对于大多数的投资者而言,投资太空领域曾经就像这片星空本身一样遥不可及。20年前,几乎所有针对地球大气层以外的项目都由官方太空机构主导,商业公司行迹寥寥,十年前才方有一批亿万富豪们开始对这个蓝色领域一掷千金,而今大量的企业和资本以光速流入了太空领域的商业项目、创新项目。数据显示,过去20年太空领域的新创企业获得了367亿美元的投资,人们普遍认可太空将是下一个重要前沿领域。是的,投身太空经济需要远见卓识、漫长技术积累、海量资金,甚至是几分机缘巧合,但这阻挡不了对之钟情者的热情,“人们开始感兴趣,因为你正处于整个航天事业革命的风口浪尖,如果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机会在这样的事情的萌芽阶段就参与进来,是很大的一个机遇,并且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比较准确的说法是,2007年NASA成立50周年时其时任局长在纪念演说中正式提出了“太空经济”概念,将航天活动的机制效益拓展到了“经济”的高度,业界开始论证航天活动如何带来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又如何反过来推动“太空经济”持续发展,自此太空经济犹如进入了“表演时刻”,亮眼之举频现。
充满活力与颠覆性的太空经济
发展至今,“太空经济”包括各种太空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和市场,如空间技术与产品、卫星应用、空间科学、太空工业、太空农业、太空资源利用、太空能源、太空旅游、航天及太空文化产业、航天支援与保障服务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等。自2010年以来,太空经济规模已经增长超过70%,太空基金(Space Foundation)发布的报告显示,近两年商业化太空收入占比已经超过太空活动总量的8成。据摩根士丹利预测,2040年全球太空产业收入将超过1万亿美元。高盛集团也对未来20年间全球太空经济做出了乐观的预测,“有着长远而持久的机遇”“其行业规模将会成长至数万亿美元”。
时下的太空经济以商业航天、卫星互联网为主流代表,业界人士表示,“卫星是连接太空产业应用上下游的关键,目前的行业高投入趋势显示出各方正抓紧占据产业先机。”美国卫星工业协会的最新报告显示,2010年至2020年间,绕地球运行的卫星数量从958颗激增至3371颗。到2030年,在轨运行的卫星数量可能多达10万颗。至于每次都引流甚广的太空旅游,虽然确实令人激动,但其仅占太空经济的一小部分,因为太空时代虽然已开启了60多年,但只有大约600人真正离开了地球大气层,其中游客数量不足10人。当然,虽然太空旅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将是少数人的游戏,太空载人旅行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日,但其未来的商业价值已经得到了验证,最积极的信号是,“想去的人实在太多了。”
技术创新从来都是太空经济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太空活动创造的产品和技术正为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带来诸多好处和便利,“太空业务的发展会影响到几乎所有行业,没有哪个行业最终不会被太空经济的发展所改变甚至完全被颠覆。”
中国太空经济未来如何布局?
私人玩家与国家力量在太空领域争先布局且很多时候不落下风是其他产业领域少见的情形,太空经济的门槛仍显高企。目前,全球已有众多国家提出太空战略,长期愿景基本上都是立志成为“最具创新性和吸引力的太空经济体之一”,其中有些国家如英国每年的太空产业值已经超过百亿英镑,占据全球太空市场6%的份额,仍计划在十年之内使之翻倍。但更应该正视的现实是,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只有美国、中国、俄罗斯、法国、日本、英国、印度、以色列、伊朗、芬兰,其他国家都得向这些国家购买卫星服务。只有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洲拥有完整航天工业体系并具备全链条保障能力。
新航天时代的一大核心命题是——“如何寻求高效的政企合作模式?”这个问题的作答事关太空经济的发展速率。业界专家认为,随着行业新参与者和新技术的到来,火箭、卫星的服务和市场日渐开放,这些服务的价格也会迅速下降,这会改变航天科技高技术、高投入的格局,使得涉足该领域的门槛不断降低,“原本由政府主导的航天产业正逐渐走向大众消费时代,并最终走向寻常百姓家。这给更多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人提供创新的商业机遇。”人们乐见的是,从发射台到火箭、卫星,私营企业在商业航天的全产业链里已经有了非常亮眼的表现。
充满活力的太空经济大潮里,厚积薄发之后近年来屡屡在航天领域刷屏的中国有何表现,对于未来的太空产业如何布局?
虽然尚未出现马斯克、贝索斯、布兰森那样的对太空经济影响巨大的企业家,但国内对于太空经济的投入热情并不低。2018年,中国长征火箭公司正式组建成立后即提出相关的太空旅游規划,计划总共分三步,第一步便是在2024年之前,执行中国首次平民太空旅游项目,实现短途的亚轨道飞行;最终目标是在2035年之前,打造单次能容纳10至20人的长途旅游团。纵览这两年多来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速率,这样的“小目标”似又将按时实现。
太空资源带给人们无尽诱惑,太空经济火热的同时,有序开发也得尽早提上日程,日渐增多的太空垃圾和“我们需要把所有重工业、所有污染性工业都搬到太空去”的声音都应引起警惕,“先污染后治理”的惨痛经历不应在太空经济领域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