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研组长要充分发挥个人凝聚力和专业引领作用,做到不断汲取新知识;提高集体备课质量;研究学科发展动向;重视课题研究;营造团队氛围;带头学会分享。
[关键词] 教研组长;凝聚力;专业引领
教研组是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它不是学校行政组织,相对年级组而言,没有行政管理权,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学科教研集体,其教研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组长个人的凝聚力和科学的专业引领。作为基层学校的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深感教研组管理同其他管理一样,也有自身的基本规律,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不断汲取新知识
打铁还要自身硬,教研组长要带头学业务、钻业务,练就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在教学中“喊得响、打得出”,对教学有独到见解,经得起他人的“考验”,凭教学质量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权威,增强自身感召力。作为教研组长,我坚持带头上公开课,带头评课、反思,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真实的研究探究及良好的工作状态呈现给同伴,带头通过备课、听课、评课的方式了解本组问题,加强业务探讨。根据学校推行生本教育思想的要求,我一方面和教师一起系统学习郭思乐教授的专著《教育走向生本》,着力引导教师强化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另一方面大胆改进教学观念,不断进行教试验,立足学科“根”的知识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对学科知识自主探究和自主构建,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人,受到教师的好评。我还带领教研组教师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和选修课,师生一起酿制葡萄酒、猕猴桃酒,养花,构建花园假山,将易成活的绿萝、兰草、长寿花分别养殖在卫生间、窗台上,制造生态瓶等,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在劳作中提升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提高了教研组的影响力。
二、要提高集体备课质量
集体备课是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基本工作。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往往是每人承担一定数量的备课任务,再汇总为一本教案集,这种备课缺少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没有反思与研讨,教学效果并没有提高。因此,我们提倡集体备课要突出集体的交流与反思,其程序是: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专人整理——反思修改。个人自备的重点是研究教学设计和创设教学情境,如何组织有效的变式训练等。集体议课的着眼点放在“议”,而不是以往的“评”,先由教研组的其他教师提问,再由说课人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解读,其他人共同研讨,质疑问难,使“说”“议”“研”一体化。集体议课后,要落实专人整理,整理时对议课中不同的思路提出不同的方案,供教师选用。整理的方案要留有空白,以便教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再作个性化修改。最后环节是突出反思修改。每一位教师都应从自己和本班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反思和修改,如对教学环节的再设计,教学情境的再创设,教学效果的再评析等,重构教学方案,使自己的教学既充满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人风格,突出创新。作为教研组长作为集体的核心,要重视组织协调,定时定地点,轮流“坐庄”主持和检查考核,避免集体讨论、交流与反思流于形式。
三、要研究学科发展动向
我组织高三教师系统收集整理各地科学社团和课题方面的资料,研究选修、走班、学生发展指导和新课程改革信息,结合高考试题积极研究新高考改革。我们对近十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参考资料等作深入研究,对每册书及相关章节所占比分要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发挥高考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在教学及训练中的导向作用,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对比找出每年考纲的变化点,把高考考纲、试题与书本内容融为一体,提高训练效率。如2018年考纲与往年的变化点之一是:细胞的生长和增值的周期性,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由Ⅰ级目标上升为Ⅱ级目标。2019年考纲变化集中在选修一部分,表现为一变一增加:“5-2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改变为“5-3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增加部分内容为:选修一中增加了:“5-2酶的应用”,包括:“(1)酶活力测定的一般方法;(2)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涤等方面的应用;(3)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另外,5-3中增加“(4)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增加的内容为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凝胶色谱分离蛋白质、电泳等内容,优化学校高考生物教学改革。
四、要重视课题研究
我们坚持进行基于自身实践而引发的探索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它并不一定经过规范化立项,但纳入教研组和校本管理。如针对部分教师“交流、讨论”存在的形式化或肤浅性倾向,我组织教研组专门研究“如何使课堂讨论、交流有效展开”。确定这一研究问题后,教研组教师就可分头收集文献资料、案例,学习相应理论,经过讨论、分析后提出假设,制定研究方案,再按此方案去到课堂实验、尝试,并根据实验情况调整方案,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总结与反思。再如,我们教研组根据学校整体计划,围绕学校问题解决教研课题,组织组内教师深入进行相应研究,提炼出具有自身特点的生物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可用“135”来表述:“1”指教学要突出“一个中心”,即让问题作为知识的纽带,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3”指导解决问题要分三步,即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5”指课堂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即问题驱动→自主学习→总结提升→变式练习→反馈调节,大大提高了学科影响力和教学质量,受到了学校和同行高度评价。
五、要营造团队氛围
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团队精神的塑造,团队就不能形成合力,这就像植物缺少了阳光。因此,我们教研组严格贯彻和落实学校教学常规,严格执行备课制度、作业教案检查和听评课制度以及期中、期末及日常测试的试卷分析制度,让团队养成基本的教研作风,努力提高教研组的凝聚力。我们注意在组内营造张弛有度、轻松愉悦的教学教研氛围。如在课余常与组员一起去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爬爬山、散散步、聚聚餐等,积极地扶持和帮助青年教师,多和组内同事一起聊天、谈心,努力成为青年教师生活烦恼的倾听者,中老年教师天伦之乐的分享者,同时也向组员们分享自己工作、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我平时注意多向学校领导和教研员汇报沟通,为组内教师争取更多学习和参与各类竞赛的机会,为学科发展争取到更多的指导和培训,促进教研组发展壮大。作为教研组长,我加强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物理、化學组的交流。理、化、生同为大理综科目,不仅仅是高考试卷编排的需要,也因为理、化、生三科之间内在的联系,生物学相关知识点应用其他科目的相关知识配合解释和运用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让学生知识脉络更清晰,促进学科融合。
六、要带头学会分享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教研组长,业务能力和水平方面相对有一定优势,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相对也较多,但绝不可能样样都强,教研组长要尽量发挥大家的长处,带头学会分享自己成果,带动大家共同改进工作,享受工作创新的成就感,这是教研组长必须做好的事情。否则,在教学教育业务上陷入自我封闭状态,教研工作不可能保持可持续的发展。一次外出学习的体会、一节好课、一个精致课件,都要与大家一起分享。在各类业务交流课中的每一个过程,通过研讨解决的问题,达成的共识及学习心得等,都进行归纳小结,向组内成员介绍分享。教研天天有,体现在日常教学实践的分享之中。我们组内教师均有一个业务学习笔记,可以是一节课的精彩开头,或者是课本中一个经典实验的挖掘,或者是学科内知识逻辑思维的迁移等;同时还有一个备学生的业务本,记载了学生易错知识点、学生易错字、学生易错的专业术语,记录教师教和学生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大家研究和努力的方向。公开课前,给组内每位教师分配听课任务,确定主评人,使得评课时人人有话说,让每位组员有存在感、成功感。组内教师时常反思并写教学后记,记教学的成功之举、教学的败笔之处、教学机智之精、学生发现之美、教学改进之想,有课堂教学事实的描述和分析,便于其他组员共享。另外,荣誉也不能独享,做到“誉”有所属,众望所归,大家才觉得有奔头。必要时,要搞各种类型的经验交流,要想办法多宣传成员的成绩,多让团队成员抛头露面,这也是重要的分享。
(责任编辑:朱福昌)
[关键词] 教研组长;凝聚力;专业引领
教研组是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它不是学校行政组织,相对年级组而言,没有行政管理权,是一个相对松散的学科教研集体,其教研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研组长个人的凝聚力和科学的专业引领。作为基层学校的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深感教研组管理同其他管理一样,也有自身的基本规律,至少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不断汲取新知识
打铁还要自身硬,教研组长要带头学业务、钻业务,练就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在教学中“喊得响、打得出”,对教学有独到见解,经得起他人的“考验”,凭教学质量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权威,增强自身感召力。作为教研组长,我坚持带头上公开课,带头评课、反思,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真实的研究探究及良好的工作状态呈现给同伴,带头通过备课、听课、评课的方式了解本组问题,加强业务探讨。根据学校推行生本教育思想的要求,我一方面和教师一起系统学习郭思乐教授的专著《教育走向生本》,着力引导教师强化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另一方面大胆改进教学观念,不断进行教试验,立足学科“根”的知识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上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对学科知识自主探究和自主构建,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活动的主人,受到教师的好评。我还带领教研组教师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和选修课,师生一起酿制葡萄酒、猕猴桃酒,养花,构建花园假山,将易成活的绿萝、兰草、长寿花分别养殖在卫生间、窗台上,制造生态瓶等,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在劳作中提升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提高了教研组的影响力。
二、要提高集体备课质量
集体备课是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基本工作。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往往是每人承担一定数量的备课任务,再汇总为一本教案集,这种备课缺少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没有反思与研讨,教学效果并没有提高。因此,我们提倡集体备课要突出集体的交流与反思,其程序是: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专人整理——反思修改。个人自备的重点是研究教学设计和创设教学情境,如何组织有效的变式训练等。集体议课的着眼点放在“议”,而不是以往的“评”,先由教研组的其他教师提问,再由说课人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解读,其他人共同研讨,质疑问难,使“说”“议”“研”一体化。集体议课后,要落实专人整理,整理时对议课中不同的思路提出不同的方案,供教师选用。整理的方案要留有空白,以便教师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再作个性化修改。最后环节是突出反思修改。每一位教师都应从自己和本班学生实际出发,进行反思和修改,如对教学环节的再设计,教学情境的再创设,教学效果的再评析等,重构教学方案,使自己的教学既充满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人风格,突出创新。作为教研组长作为集体的核心,要重视组织协调,定时定地点,轮流“坐庄”主持和检查考核,避免集体讨论、交流与反思流于形式。
三、要研究学科发展动向
我组织高三教师系统收集整理各地科学社团和课题方面的资料,研究选修、走班、学生发展指导和新课程改革信息,结合高考试题积极研究新高考改革。我们对近十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参考资料等作深入研究,对每册书及相关章节所占比分要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发挥高考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在教学及训练中的导向作用,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对比找出每年考纲的变化点,把高考考纲、试题与书本内容融为一体,提高训练效率。如2018年考纲与往年的变化点之一是:细胞的生长和增值的周期性,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由Ⅰ级目标上升为Ⅱ级目标。2019年考纲变化集中在选修一部分,表现为一变一增加:“5-2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改变为“5-3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增加部分内容为:选修一中增加了:“5-2酶的应用”,包括:“(1)酶活力测定的一般方法;(2)酶在食品制造和洗涤等方面的应用;(3)制备和应用固相化酶。”另外,5-3中增加“(4)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增加的内容为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凝胶色谱分离蛋白质、电泳等内容,优化学校高考生物教学改革。
四、要重视课题研究
我们坚持进行基于自身实践而引发的探索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它并不一定经过规范化立项,但纳入教研组和校本管理。如针对部分教师“交流、讨论”存在的形式化或肤浅性倾向,我组织教研组专门研究“如何使课堂讨论、交流有效展开”。确定这一研究问题后,教研组教师就可分头收集文献资料、案例,学习相应理论,经过讨论、分析后提出假设,制定研究方案,再按此方案去到课堂实验、尝试,并根据实验情况调整方案,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总结与反思。再如,我们教研组根据学校整体计划,围绕学校问题解决教研课题,组织组内教师深入进行相应研究,提炼出具有自身特点的生物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可用“135”来表述:“1”指教学要突出“一个中心”,即让问题作为知识的纽带,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3”指导解决问题要分三步,即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5”指课堂教学分为五个基本环节,即问题驱动→自主学习→总结提升→变式练习→反馈调节,大大提高了学科影响力和教学质量,受到了学校和同行高度评价。
五、要营造团队氛围
一个团队,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团队精神的塑造,团队就不能形成合力,这就像植物缺少了阳光。因此,我们教研组严格贯彻和落实学校教学常规,严格执行备课制度、作业教案检查和听评课制度以及期中、期末及日常测试的试卷分析制度,让团队养成基本的教研作风,努力提高教研组的凝聚力。我们注意在组内营造张弛有度、轻松愉悦的教学教研氛围。如在课余常与组员一起去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爬爬山、散散步、聚聚餐等,积极地扶持和帮助青年教师,多和组内同事一起聊天、谈心,努力成为青年教师生活烦恼的倾听者,中老年教师天伦之乐的分享者,同时也向组员们分享自己工作、生活中的一些趣事。我平时注意多向学校领导和教研员汇报沟通,为组内教师争取更多学习和参与各类竞赛的机会,为学科发展争取到更多的指导和培训,促进教研组发展壮大。作为教研组长,我加强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物理、化學组的交流。理、化、生同为大理综科目,不仅仅是高考试卷编排的需要,也因为理、化、生三科之间内在的联系,生物学相关知识点应用其他科目的相关知识配合解释和运用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让学生知识脉络更清晰,促进学科融合。
六、要带头学会分享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教研组长,业务能力和水平方面相对有一定优势,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相对也较多,但绝不可能样样都强,教研组长要尽量发挥大家的长处,带头学会分享自己成果,带动大家共同改进工作,享受工作创新的成就感,这是教研组长必须做好的事情。否则,在教学教育业务上陷入自我封闭状态,教研工作不可能保持可持续的发展。一次外出学习的体会、一节好课、一个精致课件,都要与大家一起分享。在各类业务交流课中的每一个过程,通过研讨解决的问题,达成的共识及学习心得等,都进行归纳小结,向组内成员介绍分享。教研天天有,体现在日常教学实践的分享之中。我们组内教师均有一个业务学习笔记,可以是一节课的精彩开头,或者是课本中一个经典实验的挖掘,或者是学科内知识逻辑思维的迁移等;同时还有一个备学生的业务本,记载了学生易错知识点、学生易错字、学生易错的专业术语,记录教师教和学生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大家研究和努力的方向。公开课前,给组内每位教师分配听课任务,确定主评人,使得评课时人人有话说,让每位组员有存在感、成功感。组内教师时常反思并写教学后记,记教学的成功之举、教学的败笔之处、教学机智之精、学生发现之美、教学改进之想,有课堂教学事实的描述和分析,便于其他组员共享。另外,荣誉也不能独享,做到“誉”有所属,众望所归,大家才觉得有奔头。必要时,要搞各种类型的经验交流,要想办法多宣传成员的成绩,多让团队成员抛头露面,这也是重要的分享。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