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过程中,文本和读者是两个关键性因素,只有适当的语言输入才能激活读者已有的图式,而读者的情感因素决定了他对文本的吸收程度。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考虑文本的适宜性,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教师既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还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及个性特点。鉴于我国的英语学习人数众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不区别对待,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同时也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本文拟从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来探讨英语阅读分级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抛砖引玉。
一、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第二语言监控模式。此模式建立在输入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之上。输入假设是指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这是监控模式核心。克拉申把学习者现有的第二语言水平定为I,把学习者将要达到的更高一级的语言水平称为I 1,I和I 1之间的差距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所在。克拉申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我们只有充分理解含有I 1的语言输入,并按照自然序列,才能从I层次过渡到I 1层次。同时,尽管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很有必要。克拉申指出:“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入中可理解的语言成分,习得才会产生。他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充满信心,无任何焦虑感,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
二、英语阅读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阅读过程是一个不可视的解码过程。作者将他想要表达的信息进行编码,读者通过阅读文本或其他形式的材料,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吸收。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阅读是不可教的,因为它是读者与阅读材料之间的对话,不需要第三者的参与。真实有效的阅读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而这又论证了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1.阅读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
阅读作为一门接受性技能,是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活动,获得大量语言输入,加以理解、记忆,然后将语言知识,语言规则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内化的过程。阅读过程受到5种知识的制约:词汇、正字法、句法、语义和语境。阅读输入中的词汇应该是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境理解的。句法、语义都应该在学生可理解的范围内,即学生具有这两方面的背景知识。离开了理解的阅读毫无意义,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个沉重打击。
2.阅读量要大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首先要大量地输入,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产生输出。对于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他们最主要的输入手段。输入的量到底要多大?这个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量变最终是会导致质变的。所以说有的学生读了40本书,没有什么感觉,但看到第41本时,质变发生了。可见,40 1并不等于41。中国传统的教育观也强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阅读输入应该是有趣的、关联的
阅读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读者是阅读的主体。如果阅读输入能够提起读者的兴趣,且与读者头脑中的图式相关联,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能大大增强读者阅读英语的信心,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一个真实的、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过程。阅读首先是为了得到乐趣,为了获取知识。相对于获取知识的乐趣来说,阅读过程中得到的语言输入、词汇及语感都是副产品。
4.阅读输入应该是自然的、真实的
阅读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技巧和语言文化知识。在阅读输入过程中,不应过分关注语言的形式,重点应在语言的内容及信息的表达上。
三、英语阅读分级教学的可行性
结合真实有效阅读的几个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实施分级教学。
1.给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
(1)建立科学的分级制度。分级考试应以内容和语言应用能力为准,不以语法为准。因此,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修辞知识、技能知识都应该在分级考试中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将学生科学地分类,提供适当的材料,施以不同的教法,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学生的语言背景,知识背景定位以后,就可以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即I 1。然而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个“1”的质和量。从质的方面来说,这个“1”即新的语言知识或信息,只能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即I),并且必须是可以被学习者理解的东西。比如说新的词汇必须是学习者能够运用上下文的线索将其大概意思猜测出来的。从量的方面说,教师应考虑学习者所能承载的最大信息量。因此,在课堂上,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输入,可让学生自己阅读、互助阅读、讨论、提问及教师介绍等等。
(2)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提供给不同学生的材料应该是他们感兴趣的。分级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调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如果是小班,可直接问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将他们归类。如果是大班,则可以采取问卷的形式来了解。根据他们各自的兴趣,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同一兴趣组的同学在阅读完相关材料后,可定期召开小组讨论会,谈谈自己的理解及建议。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以保证阅读量
阅读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为了帮助他们形成好的习惯,首先要提供丰富的可理解性的语言材料。教师首先应给他们提供一份详细的书目,包括体裁比如说书籍、报纸、杂志;小说、散文、小品文、报告文学及简短的内容提要。另外,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应给学生指导,如提示阅读策略。很多学生都认为课外阅读就是略读,速度是最重要的,因此,读起书来不求甚解,草草了事,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对阅读的兴趣逐渐散失。诚然,速度是很重要,因为知识的积累需要一定的量做基础。另外,当今社会信息量相当庞大,没有高速度是无法应对的。然而阅读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提高阅读能力,提高了的阅读能力又促进阅读,二者相辅相成。如果单纯地追求量,结果是快速地看完了《哈姆雷特》、《简爱》、《双城记》,却只记得几个人物名字及一些故事情节。该理解的没有理解,该体会的没有体会到,也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所以教师应就阅读策略给学生一些指导,阅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如读小说或剧本,一般读者往往只注意它的故事,读过之后,也只记得它的故事。教师应就文章的主题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意义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达到与作者精神上的相通。最后,学生在依照教师的指导进行阅读后,教师应组织各种活动,一来可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二来可将阅读与听、说、写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而言,了解的方式有口头调查、抽阅阅读笔记、读书讨论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可起到督促学生阅读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发现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文化知识问题、阅读方法问题、阅读的指导思想问题等,教师可给学生一些相应的建议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消除阅读困难。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情感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为了增强学生的信心,减低他们的焦虑,教师在提供阅读材料的时候,应充分考虑他们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思维能力、背景知识及阅读技巧知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使用学生能理解的教师用语,其次阅读的练习应尽量接近现实,把阅读与知识连在一起。让学生能感觉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从而获得继续阅读的动力。
鉴于以上分析,分级教学通过提供给学生适合他们英语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材料,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再加上教师适时的阅读指导和有效的检查活动,可以帮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他们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LA.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2]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 Rumelbart.D.E.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R.J.Spiro et al(ed.).Hilledale,N.J.Erlbaum,1980.33-58.
[4] 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陈国庆)
一、克拉申的输入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第二语言监控模式。此模式建立在输入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之上。输入假设是指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这是监控模式核心。克拉申把学习者现有的第二语言水平定为I,把学习者将要达到的更高一级的语言水平称为I 1,I和I 1之间的差距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所在。克拉申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时,才能习得语言。我们只有充分理解含有I 1的语言输入,并按照自然序列,才能从I层次过渡到I 1层次。同时,尽管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很有必要。克拉申指出:“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入中可理解的语言成分,习得才会产生。他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学习者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即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充满信心,无任何焦虑感,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
二、英语阅读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阅读过程是一个不可视的解码过程。作者将他想要表达的信息进行编码,读者通过阅读文本或其他形式的材料,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吸收。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阅读是不可教的,因为它是读者与阅读材料之间的对话,不需要第三者的参与。真实有效的阅读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而这又论证了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1.阅读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
阅读作为一门接受性技能,是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活动,获得大量语言输入,加以理解、记忆,然后将语言知识,语言规则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内化的过程。阅读过程受到5种知识的制约:词汇、正字法、句法、语义和语境。阅读输入中的词汇应该是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境理解的。句法、语义都应该在学生可理解的范围内,即学生具有这两方面的背景知识。离开了理解的阅读毫无意义,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个沉重打击。
2.阅读量要大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首先要大量地输入,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产生输出。对于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他们最主要的输入手段。输入的量到底要多大?这个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量变最终是会导致质变的。所以说有的学生读了40本书,没有什么感觉,但看到第41本时,质变发生了。可见,40 1并不等于41。中国传统的教育观也强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阅读输入应该是有趣的、关联的
阅读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读者是阅读的主体。如果阅读输入能够提起读者的兴趣,且与读者头脑中的图式相关联,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能大大增强读者阅读英语的信心,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一个真实的、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过程。阅读首先是为了得到乐趣,为了获取知识。相对于获取知识的乐趣来说,阅读过程中得到的语言输入、词汇及语感都是副产品。
4.阅读输入应该是自然的、真实的
阅读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技巧和语言文化知识。在阅读输入过程中,不应过分关注语言的形式,重点应在语言的内容及信息的表达上。
三、英语阅读分级教学的可行性
结合真实有效阅读的几个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实施分级教学。
1.给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输入
(1)建立科学的分级制度。分级考试应以内容和语言应用能力为准,不以语法为准。因此,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修辞知识、技能知识都应该在分级考试中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将学生科学地分类,提供适当的材料,施以不同的教法,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学生的语言背景,知识背景定位以后,就可以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即I 1。然而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个“1”的质和量。从质的方面来说,这个“1”即新的语言知识或信息,只能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即I),并且必须是可以被学习者理解的东西。比如说新的词汇必须是学习者能够运用上下文的线索将其大概意思猜测出来的。从量的方面说,教师应考虑学习者所能承载的最大信息量。因此,在课堂上,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输入,可让学生自己阅读、互助阅读、讨论、提问及教师介绍等等。
(2)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提供给不同学生的材料应该是他们感兴趣的。分级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调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如果是小班,可直接问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将他们归类。如果是大班,则可以采取问卷的形式来了解。根据他们各自的兴趣,布置相应的阅读任务,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同一兴趣组的同学在阅读完相关材料后,可定期召开小组讨论会,谈谈自己的理解及建议。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以保证阅读量
阅读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为了帮助他们形成好的习惯,首先要提供丰富的可理解性的语言材料。教师首先应给他们提供一份详细的书目,包括体裁比如说书籍、报纸、杂志;小说、散文、小品文、报告文学及简短的内容提要。另外,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应给学生指导,如提示阅读策略。很多学生都认为课外阅读就是略读,速度是最重要的,因此,读起书来不求甚解,草草了事,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对阅读的兴趣逐渐散失。诚然,速度是很重要,因为知识的积累需要一定的量做基础。另外,当今社会信息量相当庞大,没有高速度是无法应对的。然而阅读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是提高阅读能力,提高了的阅读能力又促进阅读,二者相辅相成。如果单纯地追求量,结果是快速地看完了《哈姆雷特》、《简爱》、《双城记》,却只记得几个人物名字及一些故事情节。该理解的没有理解,该体会的没有体会到,也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所以教师应就阅读策略给学生一些指导,阅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如读小说或剧本,一般读者往往只注意它的故事,读过之后,也只记得它的故事。教师应就文章的主题及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意义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达到与作者精神上的相通。最后,学生在依照教师的指导进行阅读后,教师应组织各种活动,一来可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二来可将阅读与听、说、写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而言,了解的方式有口头调查、抽阅阅读笔记、读书讨论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可起到督促学生阅读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发现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文化知识问题、阅读方法问题、阅读的指导思想问题等,教师可给学生一些相应的建议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消除阅读困难。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情感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为了增强学生的信心,减低他们的焦虑,教师在提供阅读材料的时候,应充分考虑他们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思维能力、背景知识及阅读技巧知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使用学生能理解的教师用语,其次阅读的练习应尽量接近现实,把阅读与知识连在一起。让学生能感觉到阅读的乐趣和意义,从而获得继续阅读的动力。
鉴于以上分析,分级教学通过提供给学生适合他们英语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材料,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再加上教师适时的阅读指导和有效的检查活动,可以帮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他们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LA.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2]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 Rumelbart.D.E.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R.J.Spiro et al(ed.).Hilledale,N.J.Erlbaum,1980.33-58.
[4] 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