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前言”部分明确指出:“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目前已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数学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的目的除学习数学知识和发展常数能力之外,重点还是提高人的素质。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应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进行数学教学改革。现就个人多年积累的经验,与大家共勉。
一、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成就感等。
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调节、强化作用。怎么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呢?如:兴趣是人们对一定事物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表现为一个人力求接触、研究和认识某种事物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认识的欲望,是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自觉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利用他们的心理因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它将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教学。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能使非智力因素对智能的发展起到调节、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二、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要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作为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数学。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国外有些学者预言:“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因此,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法指导上,即指导学生独立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而不是再现教师思维并复制文化的过程。我认为应抓以下几个方面:预习、听课、作业、巩固、课外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数学教学改革,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教学,应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教学,重在推导过程;四则运算的教学,重在审题过程;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分析过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四方形”这节课时,我们将准备好的积木展示给学生观察,分小组交流,汇报(适时引导学生:图形是指“体”的一个面),引导学生指出所说的图形在哪里、生活中我们是否看见过这些图形,进而引出形的概念。这样,学生不仅能独立概括出“四方形”的基本特征,而且了解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四、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发展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他的长处促使改变他的短处,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分层教学等教改试验,以各自的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几种教改试验,都注意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五、落实活动课程,发展数学能力
课程改革历来是教学改革的热点。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培养人的蓝图。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强调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发挥其整体功能,这应视为一大改革。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培养兴趣为灵魂,以发展技能为目的。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传授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人才。
小学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目前已渗透到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数学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的目的除学习数学知识和发展常数能力之外,重点还是提高人的素质。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应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进行数学教学改革。现就个人多年积累的经验,与大家共勉。
一、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成就感等。
一般来说,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调节、强化作用。怎么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呢?如:兴趣是人们对一定事物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表现为一个人力求接触、研究和认识某种事物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认识的欲望,是学习的直接动力,也是自觉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利用他们的心理因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它将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教学。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是学生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的不同方面,认知过程是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不仅能使非智力因素对智能的发展起到调节、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二、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许多东西要靠自己去学习,这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作为数学教师的任务不单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去学数学。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国外有些学者预言:“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自学能力的人”。因此,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法指导上,即指导学生独立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而不是再现教师思维并复制文化的过程。我认为应抓以下几个方面:预习、听课、作业、巩固、课外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数学教学改革,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重视过程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过程教学,应注意做到:概念的教学,重在形成过程;公式、法则的教学,重在推导过程;四则运算的教学,重在审题过程;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分析过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四方形”这节课时,我们将准备好的积木展示给学生观察,分小组交流,汇报(适时引导学生:图形是指“体”的一个面),引导学生指出所说的图形在哪里、生活中我们是否看见过这些图形,进而引出形的概念。这样,学生不仅能独立概括出“四方形”的基本特征,而且了解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四、重视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发展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做到因时施教。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以他的长处促使改变他的短处,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分层教学等教改试验,以各自的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几种教改试验,都注意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五、落实活动课程,发展数学能力
课程改革历来是教学改革的热点。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培养人的蓝图。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强调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中发挥其整体功能,这应视为一大改革。小学数学活动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培养兴趣为灵魂,以发展技能为目的。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传授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数学才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