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优化课堂提问方法浅议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h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关键的一坏,是课堂交流的桥。有质量的提问是组织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抓手,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与老师、作者对话从而牵动全文理解。那么该如何优化提问呢?
  一、结合文本,扩大问题设计的内涵,尤其注意“主问题”的设计
  文本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心灵世界或隐或显的渗透,在形简义丰、体约文博的语言文字里,我们都可以捕捉到作者的影子。它是学生与作者、教师对话的媒介。王富仁教授:“尊重课文的创作主体是我们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基本前提,也是正确发挥教师的教學主体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唯一途径。”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立足文本,因文解道。如介绍时代背景的方法。像鲁迅的《药》是一篇时代特征显著的小说,我们可以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一是在小说中划出能表明辛亥革命时期特征的句子。二是回忆《故乡》一文,说说辛亥革命结农村带来的变化?课文中“”掏出一包洋钱”,“眼前后一个大白圈”,“这大清天下是我们的”,“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村庄”等句子直接表明了辛亥革命的时代特征。
  立足文本是基础,设计问题还要打破以往教学中“碎句问答”的桎梏,扩大问题的内涵,追求“妙在这一问”的境界。真实,“这一问”指的是牵一发而却全身的“主问题”,它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线,有以一抵十的艺术效果。如教学《祝福》时,我向学生抛出两个“主问题”:(1)文中没有直接交代祥林嫂的死,《祝福》电影作了如此处理:寒风大雪交迫的夜晚,在祝福声中,祥林嫂又穷又冷又饿,死在鲁镇街上。你赞同吗?你认为祥林嫂是怎样死的?(2)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些问题似桥梁,既能沟通学生与老师、文本三者间的对话,又能引导学生走进思苦的王国;有学生认为祥林嫂是自杀,想不开而死的;也有学生认为她是被人遗弃,心灵上受到创伤,活在世上犹如行尸走肉,受精神打击死的;也有学生认为祥林嫂觉得自己对不起毛毛,由于内疚的心情死去的……只要我们教师能吃透文本,像这样“四两拔千斤”的“主问题”还是能为我们所发现的。
  二、注意调控,运用追问策略深化文本理解
  新课标揭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说的形象些,教师是一个导演,一个主持人,必须要有较强的调控能力,要运用一份智慧去把握课堂,照顾全局。当学生思维的大门已被打开,如果追问不讲求艺术,只信口而来就随口而至,往往会窒息课堂教学的气氛,显得毫无美感毫无激发力。在《将造酒》教学中,学生照老师要求找出几句含有“乐”,“愁”感情字眼的诗句后没有新的发现,教师继续发问“请同学们联系李白的狂妄性格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还有哪些诗句也能体现诗人的感情?学生的讨论发言仍走不出死胡同。显然,如此追问有些大而无当,没有给学生搭建合适的脚手架。
  问题提出了,学生启而不发,或回答错误,怎么办?不妨让学生再熟悉内容,通过变换角度或降低难度来追加提问。《长亭送别》一文,一学生质疑:”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一句中,”节“为何意?另一学生脱口而出:节约的意思。我提示学生重新朗读全曲,再追问:这一曲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该怎样理解才与语境相吻合?学生明白了这一也是莺莺叮嘱张生路上自我保重。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马上更正是调节的意思。再者,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筛选、主导学生的口答,从中捕捉学生回答的倾向,组织合理的新的问题。如学生评价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时,有一学生说:”祥林嫂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却难以满足,这又说明了什么?在谈论谁是祥林嫂的凶手时,有学生回答是黑暗的社会,也有学生回答是社会冷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师可以评点后,再追问:小说中提及了哪些人?他们是怎样对祥林嫂的?从他们身上反映出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这些追加的问题都为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搭建了脚手架。
  三、尊重学生,培养学生思考交流、质疑探究的习惯
  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提问过深,学生无从动脑;提问过浅,学生无需动脑。显而易见,为学生搭建合适的脚手架就是对学生的尊重。
  我认为教师尊重学生,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引发思考的外部环境,(即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民主、和谐,自由地记论问题,畅所欲言,师生对话,互相启发。记得《雷雨》讨论课中,我不下任何结论,先让学生开诚布公地发表关于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这一问题的看法:有一学生认为周朴园并不真爱鲁侍萍,因为不让她们母子相认,用钱来打发鲁侍萍,这些举动说明周朴园对鲁侍萍并不是十分的了解,也可以反映出周朴园当时和鲁侍萍在一起纯粹是年少轻狂并不是相知相许;另一学生则认为周朴园因鲁侍萍美丽温顺,产生喜欢也是有可能的,但他是一个极其自私的人,这种人只是爱自己,所以当他发现鲁侍萍出现在他苦心经营的现实时,他首先是自我保护,这种人是永远也不会真正地爱人,因为他根本没有爱的能力。学生还提出:傻小子,没有经验只会损害是不成的,周朴园对鲁大海是有些父子感情,称他“傻小子”,这不只用于关系比较亲近的人,还有他在社会上混的经验。《药》中关于“捏一捏”这个动作的解析,学生指出,黑的人拿的是不义之财,少一点也无所谓。学生还指出:黑的人知道像华老栓这样老实的人伯伯,不会在钱上做手脚的,所以不数一数,有些想法尽管不成熟,但学生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师生应该有一份尊重的喜悦,有些还是自己未曾想到的,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
其他文献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依据现代语文教学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和思想政
期刊
【摘要】 社会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语文教育更是责无旁贷的担当起这一重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一环,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想象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是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思维想象力 培养    写作能力涉及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在语言习得方面,最基本的是语言的积累;在思维方面,最基本的是联想和想象力
期刊
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识字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创新的识字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努力提高识字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
期刊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体会、抽象概念与鲜活的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知识传授与美感体验统一起来,即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又教会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又滋润了心灵,升华了情感。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审美教学;滋润心灵;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也不需要自己警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教会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而阅读则是达到目的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助于信息输入强化记忆,有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审美情趣。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阅
期刊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和学好普通话的工具。因此,教师要正确规照课标的要求,正确定位汉语拼音的学习目标,明确汉语拼音教学内容重难点,采用高效的学习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我对拼音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浅谈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一定要设计出有趣的、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教学方案,让拼音“活”起来,让学生们动起来,使学生对拼音的兴趣更加浓厚。我认
期刊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那么,如何开展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呢?  一、时间反思  我国学者申继亮等用通俗的方式谈教学反思:(1)课前反思。指向于未来教学,对未来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未来的
期刊
备课作为教师和教研组的常规工作,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传统的语文备课,存在着诸多不足,我校从2006年开始,将电子白板、数字图书馆、视频会议平台、博客、同步课堂等引入学校的日常教学体系,特别在和支教的农村中学、同城互动教学的兄弟学校之间的校际备课活动,使我校的语文备课模式发生极大的改变。  一、网络环境下,语文备课走向精细化  但是网络环境下,备课的精细化成为可
期刊
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
期刊
语文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我们不能满足于 “ 教教材 ” ,而应当是 “ 用教材教 ” ,我们的思想要冲破牢笼,适时利用教材的空间,与时俱进地处理教材。仔细品味新教材,会被带有许多情节化、生活化等空间所吸引,发现和运用这些教材空间,能使师生在实践中体味到学语文的快乐和满足,并促进教学相长。  一、巧用教材中的情节性空间  新教材有许多内容和插图中蕴含着一定的情节,仔细思索其目的,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