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位置关系,分析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后的狭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35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分为透析组(n=187)和对照组(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n=48)。收集患者年龄、原发病、深静脉置管病史、导管留置时间、透析龄等临床资料。采用多普勒超声
【机 构】
: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广州 510080;汕头大学医学院肾内科,汕头 515063,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广州 510080;汕头大学医学院肾内科,汕头 51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位置关系,分析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后的狭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235例慢性肾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分为透析组(n=187)和对照组(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n=48)。收集患者年龄、原发病、深静脉置管病史、导管留置时间、透析龄等临床资料。采用多普勒超声仪检查所有患者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位置关系,测量不同颈部解剖平面颈内静脉的横截面积,分析透析组颈内静脉狭窄的发生率。卡方检验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有无导管留置史、导管留置时间、透析龄、有无糖尿病肾病等亚组间颈内静脉狭窄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235例入选者中,在颈部平甲状软骨平面和锁骨上三角顶点平面,以颈总动脉为中心,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有4种:颈内静脉位于颈总动脉外侧、前外侧、前侧、内侧,分别占16.23%、36.52%、41.11%、3.14%。左右两侧、不同解剖平面及不同年龄段患者间的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解剖关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87例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狭窄率为47.1%,年龄<65岁组(n=128)及年龄≥65岁组(n=59)的右颈内静脉狭窄发生率分别为66.4%和44.1%(P=0.004);有导管留置史组(n=151)与无导管留置史组(n=36)的颈内静脉狭窄发生率分别为49.0%和32.8%(P=0.018)。将年龄、有置管史2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有置管史是发生颈内静脉狭窄的危险因素(OR=1.668,95% CI:1.083~2.568,P=0.020)。
结论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存在变异性,颈内静脉狭窄是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导管后常见的并发症,有颈内静脉置管病史是影响颈内静脉狭窄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日间连续性血液净化(DCRRT)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非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49例临床资料,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者随机分为DCRRT联合血浆置换(联合治疗)组和单用DCRRT(单用)组。所有患者在诊断明确后立即行DCRRT,每次治疗8 h。联合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接受过至少1次血浆置换。比较两组患者治
目的探讨IgG4相关肾小管间质性肾炎(IgG4-related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IgG4-TIN)中肾间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与之相关的异位淋巴组织形成的病理学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经病理明确诊断为IgG4-TIN患者的病例资料,肾活检标本均进行常规的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利用免疫组化检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随访的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131例,按有无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分为PH组(34例)和无PH(NPH)组(97例)。结果发现,PH患病率为26.0%,左心房扩大率为46.6%。PH组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径、左室收缩末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心
收集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动静脉内瘘(AVF)失功的5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AVF狭窄是否伴有血栓,分为单纯狭窄组(n=398)及血栓组(n=192),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用时等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显示,与单纯狭窄组比较,血栓组PTA技术成功率(94.27%比98.49%)、临床成功率(93.23%比98.
创伤弧菌是一种普遍生存在海洋中的条件致病弧菌,可引起蜂窝组织炎和败血症,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创伤弧菌感染比较少见,一般发生在沿海地区接触被创伤弧菌污染的海水及海产品的人群。本文报道1例发生在内陆城市合肥的慢性肾脏病5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创伤弧菌致死的病例,以引起医务人员对透析患者创伤弧菌感染诊断和治疗的重视。
目的评估非布司他降尿酸治疗对慢性肾脏病(CKD)3~5期伴高尿酸血症(HUA)患者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门诊或住院的CKD 3~5期非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尿酸水平及降尿酸药物的不同,分为非布司他(A)组、别嘌呤醇(B)组和非高尿酸血症(C)组,检测各组患者基线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
肾小管在清除循环内源性溶质及药物、维持机体稳态上有很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证实肾小管分泌功能对残肾功能也有重要作用。血浆蛋白结合毒素浓度及肾脏清除率可部分反映肾小管分泌功能,也与肾脏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死亡相关。研究蛋白结合毒素代谢对全面评估肾脏代谢功能、调整药物使用和改善肾脏病患者预后有很重要的作用,对肾小管分泌功能的认识有助于为降低体内毒素水平提供评估手段。本文就蛋白结合毒素评价肾小管分泌功能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是临床危重症,在重症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脓毒症急性肾损伤一直是肾脏病学的热门研究领域,发病机制从单纯的灌注不足学说发展到分子层面的探讨,诊断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尿量、肌酐监测,转而重点关注肾功能损害的早期识别,脓毒症AKI的治疗方法也日渐多样化。本文就脓毒症急性肾损伤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蛋白质能量消耗(protein-energy wasting,PEW)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认为核心环节是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异常。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是体内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的细胞因子,其在蛋白质及脂肪的合成中起重
目的探讨清除肾组织巨噬细胞对补体C3缺失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结局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8~12周龄的C57BL/6野生型(WT)和补体C3基因敲除(C3KO)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野生型小鼠假手术组(WT/sham);野生型小鼠UUO模型组(WT/UUO);补体C3基因敲除小鼠假手术组(C3KO/sham);补体C3基因敲除小鼠UUO模型组(C3KO/UUO),每组18只。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