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网络这个媒介,当今社会信息化的核心特点就是网络化。在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世界里的一个主要群体,其在获取大量有用网络信息的同时,也在制造着大量的网络垃圾和病毒,因此,信息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此外,我们都知道,高校存在的重要意义,是为社会主义中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中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我看来,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死知识,同时也是在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达到自身思想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的高度升华。这就在一定
程度上给广大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的到来,其在给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高校的传统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在信息条件下开展高校的德育工作势在必行,它不但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一传统德育工作的优缺点
1传统德育工作的优点
品德教育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它是指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规范和教育。这种教育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贴近实际,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传统的节日、重大的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从而真正达到“以德育人,以人为本”目的。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知识讲座并融入时代的特色,使德育教育知识变得更加丰满和充实,从而更好地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传统德育工作的缺陷
传统品德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教师一味地给予,学生处于被动地接收这一学习状态,这种方法不但形式上过于单调、乏味,而且它还是一种非全面、非系统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不但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死板,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单纯的,把教育者自己的价值观直接强加给学生的方法,并不能保证学生的听课质量,因此,德育的效果也不会很乐观。
二道德教育者应具备的素质
1道德教育者应具备较高的品格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德育工作者,除了具备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这一最基本的素质以外,高尚的道德品质尤为重要。
首先,道德教育者本身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教育者不仅要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来教化学生,同时更要用自己的良好品质去熏陶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和精神升华。其次,德育工作者要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道德素质较高的德育工作者除了具有优秀的人格品质外,还要加强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文化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授道业,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从而不辜负国家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2转变观念
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和新知识的不断涌现,对教育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德育工作者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步,走在新时代的最前沿。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了解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
三德育实施中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
根据各高校教育的普遍情况来看,学生接受各方面的信息的源头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就是课堂上老师直接传授的信息;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图书馆,通过对各类图书的阅读来增加信息知识的了解。而两者既有共同之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1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直接讲述来传达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这是各个高校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将课本自身的知识同网络信息结合起来,使多种教学资源得到共享,教师再经过组合和整理得到较全面的知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整体性和及时性,同时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传统德育教学的积极改革,为高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通过图书馆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各高校图书馆所馆藏的大量书籍,包含的信息相对来说比较全面,而且更具有条理性。再加上图书管理员对图书的介绍和积极的推广,从而大大提高了图书的利用效率,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底蕴,因此,图书馆成为了各高校信息传递的重要资源。
3通过社会公众信息意识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更加强调信息技术与人自身的文化底蕴的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从而为社会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还是学生自身,每个学生信息素质的高低、自身文化素养的优劣以及控制力等方面都是不尽相同的。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投入热情的多少和自身的兴趣所在,都决定着他们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学生自身要明辨是非,自主学习,明确贯彻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信念,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让自身的精神在信息的精华中得到升华。
四高校德育工作应在本质上进行创新
1改变传统的德育观念
我们应该进行符合时代发展的改革,将主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为了保证这种教学方法的顺利运用,需要德育工作者和德育接受者的双方面配合,首先德育工作者对各方面的德育知识,进行有条理的整理并融入自身的观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得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配合和互动,再融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学生对德育知识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与记忆。
2改变传统的家长式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中学生只是被迫地服从和接受,创新改革后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角色,由单纯的被动听众转化为互相沟通的角色地位,肯定了学生的价值,更加注重了学生所处的地位,更容易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关注与重视,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效率。改革后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着略微的不足,我相信这些不足会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地淡化和改善,并逐渐达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本文的分析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理论的日趋完善,对高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创新,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信息社会的大变革,使得我们德育教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为培养更优秀的全能型人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绵优.创新高校德育方式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黄祖辉,冯家贵.信息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6(3).
[3]王晓艳,曹可成.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冲击与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6).
程度上给广大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总而言之,信息时代的到来,其在给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高校的传统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在信息条件下开展高校的德育工作势在必行,它不但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一传统德育工作的优缺点
1传统德育工作的优点
品德教育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它是指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规范和教育。这种教育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贴近实际,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传统的节日、重大的纪念日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从而真正达到“以德育人,以人为本”目的。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知识讲座并融入时代的特色,使德育教育知识变得更加丰满和充实,从而更好地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传统德育工作的缺陷
传统品德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教师一味地给予,学生处于被动地接收这一学习状态,这种方法不但形式上过于单调、乏味,而且它还是一种非全面、非系统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不但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死板,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单纯的,把教育者自己的价值观直接强加给学生的方法,并不能保证学生的听课质量,因此,德育的效果也不会很乐观。
二道德教育者应具备的素质
1道德教育者应具备较高的品格
作为一名优秀的高校德育工作者,除了具备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这一最基本的素质以外,高尚的道德品质尤为重要。
首先,道德教育者本身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教育者不仅要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来教化学生,同时更要用自己的良好品质去熏陶学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带来积极影响和精神升华。其次,德育工作者要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道德素质较高的德育工作者除了具有优秀的人格品质外,还要加强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文化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授道业,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从而不辜负国家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2转变观念
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和新知识的不断涌现,对教育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德育工作者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步,走在新时代的最前沿。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了解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
三德育实施中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
根据各高校教育的普遍情况来看,学生接受各方面的信息的源头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就是课堂上老师直接传授的信息;另一方面就是学生在图书馆,通过对各类图书的阅读来增加信息知识的了解。而两者既有共同之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1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直接讲述来传达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这是各个高校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互联网将课本自身的知识同网络信息结合起来,使多种教学资源得到共享,教师再经过组合和整理得到较全面的知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整体性和及时性,同时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传统德育教学的积极改革,为高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通过图书馆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各高校图书馆所馆藏的大量书籍,包含的信息相对来说比较全面,而且更具有条理性。再加上图书管理员对图书的介绍和积极的推广,从而大大提高了图书的利用效率,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底蕴,因此,图书馆成为了各高校信息传递的重要资源。
3通过社会公众信息意识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更加强调信息技术与人自身的文化底蕴的结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不断提高,从而为社会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中起到最关键作用的还是学生自身,每个学生信息素质的高低、自身文化素养的优劣以及控制力等方面都是不尽相同的。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投入热情的多少和自身的兴趣所在,都决定着他们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学生自身要明辨是非,自主学习,明确贯彻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信念,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让自身的精神在信息的精华中得到升华。
四高校德育工作应在本质上进行创新
1改变传统的德育观念
我们应该进行符合时代发展的改革,将主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也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为了保证这种教学方法的顺利运用,需要德育工作者和德育接受者的双方面配合,首先德育工作者对各方面的德育知识,进行有条理的整理并融入自身的观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得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配合和互动,再融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学生对德育知识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与记忆。
2改变传统的家长式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德育教学方式中学生只是被迫地服从和接受,创新改革后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角色,由单纯的被动听众转化为互相沟通的角色地位,肯定了学生的价值,更加注重了学生所处的地位,更容易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关注与重视,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效率。改革后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优势,但也存在着略微的不足,我相信这些不足会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地淡化和改善,并逐渐达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本文的分析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理论的日趋完善,对高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创新,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信息社会的大变革,使得我们德育教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为培养更优秀的全能型人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林绵优.创新高校德育方式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2]黄祖辉,冯家贵.信息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6(3).
[3]王晓艳,曹可成.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冲击与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