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是借助于一篇篇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融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了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将显得苍白无力。而通过审美却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 审美
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是借助于一篇篇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融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了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将显得苍白无力。而通过审美却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审美犹如语文课的一股富有活力的泉水。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这股鲜活的泉水来滋润学生的干枯的心田呢?
一、感受美的载体——教材
纵观语文新教材,它简直就是一本美的画册。
首先,从选文的思想内容看,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美:古长城、滕王阁及泰山日出的雄壮美,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美,三峡、石钟山的神奇秀丽美,秦淮河、青海湖的梦幻美,极光的神奇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米洛斯的维纳斯塑像更是达到了“高贵典雅与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的境界,可谓美不胜收。
人文精神的美: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王昭君申明大义,远嫁塞外;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砸烂旧世界;达尔文勇敢地批判创造论。
真挚的人隋美: 織与地坛》中母亲对儿子牵肠挂肚,《陈情表》中孙子对祖母至孝至诚。
其次,语言形式的美,如鲁迅、钱钟书的幽默讽刺美,孙犁、朱自清的清新自然美,庄子的汪洋恣肆美和用语的准确、鲜明、生动、委婉、得体美等;构思的新奇美,如仑渎(伊索寓言)》;情节的巧合美,如倾链》;说客们的劝说艺术美,如《邹忌讽齐王纳諌》等,枚不胜举。
总之,新教材到处充溢着审美因素,学生在这个美的艺术天地里徜徉,就会在审美愉悦中获取真知和思想。
二、用审美的思想指导语文教学
1 从学生的审美直觉出发是加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首要因素
原来的教学大都是重理性轻感性,学生的喜怒哀乐湮没在教师的宣讲之中。讲记叙文就是六要素,讲说明文就是那八种常用的说明方法,讲议论文就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授课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一套文章、文学知识,始终未从学生的心灵感受出发,所以老师费了很大的劲讲解,学生却没多大兴趣。
其实,所有的文章、文学作品都有非常多的焕发人的审美情趣的亮点,从学生的审美直觉出发是审美教学的正确人口。
2 在审美鉴赏之中完成阅读能力的训练是审美教学的主要内容
善于驾驭教材。新教材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怎样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呢?教材没有给我们一套现成的可操作的方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不改变教学观念,很有可能出现穿着新鞋走老路或者穿上新鞋不会走路的现象。
我认为,揣摩语言,揣摩的首先应是美的语言;理清思路,其思路是清晰明朗的;概括要点,要点本身肯定是文章思想美的集中点,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审美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异常重要。
三、审美教学的几个层面
1 营造审美气氛,激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现象,它的第一特点是形象没有直接的直观性,文学的形象由于由语言文字构成,故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些文字符号,不是事物形象本身。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变语言文字符号为可感知的视觉和听觉是最有效的唤起学生审美感觉的方法。如郁达夫的傚都的秋》,用隽永优美的文笔描写了北京秋天的美丽景色。为了调动学生感知文章之美,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听配乐朗读,从听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看各种图片、照片,从视觉上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或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获得对故都之秋景色的感知。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阅读优美的文学作品去与作者对话,从而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和感受。这是一个学生的言语活动经验、审美心理体验不断积淀并组织、内化为语感和美感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语文素质、人文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和充实的过程。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2 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在欢乐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欢乐;在悲哀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精心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进人文章角色或境地,把作者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该激昂时,昂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如泣如诉,为之动容。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仅能陶冶心灵,净化思想,感知美,而且也会在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
3 加强审美鉴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无论进行什么样的审美活动,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所谓审美鉴赏力,即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欣赏和鉴别的能力。审美鉴赏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它是鉴赏者对审美对象的意象和内涵的积极、多面的把握和领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审美鉴赏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的鉴别与欣赏两个方面。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在审美实践中两者又是同时进行的,有鉴别才能欣赏,鉴别是为了更好地欣赏。贾谊挝秦论》的佳句“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受历代读书人击节赞赏,而钱钟书先生却认为“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者一意,任举其二,似已畅足。文中却堆叠成句。不免弄巧成拙,造成了“词肥义瘠”,与古人所笑话的“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实中怀之在抱”一样累赘。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就是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语、语段细细咀嚼,反复品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审美创造力是指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能力。审美创造是人类所独有的能力,也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标志。一个人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老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老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师的责任是用科学的方法将学生引人那个使其愉悦、心灵震撼的艺术境界,让他们流连忘返,心驰神往,这样,语文才有诗意,才有美感。
[关键词]语文 审美
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是借助于一篇篇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融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了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将显得苍白无力。而通过审美却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罗丹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审美犹如语文课的一股富有活力的泉水。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这股鲜活的泉水来滋润学生的干枯的心田呢?
一、感受美的载体——教材
纵观语文新教材,它简直就是一本美的画册。
首先,从选文的思想内容看,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美:古长城、滕王阁及泰山日出的雄壮美,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美,三峡、石钟山的神奇秀丽美,秦淮河、青海湖的梦幻美,极光的神奇美,托尔斯泰墓的朴素美,米洛斯的维纳斯塑像更是达到了“高贵典雅与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的境界,可谓美不胜收。
人文精神的美: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王昭君申明大义,远嫁塞外;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砸烂旧世界;达尔文勇敢地批判创造论。
真挚的人隋美: 織与地坛》中母亲对儿子牵肠挂肚,《陈情表》中孙子对祖母至孝至诚。
其次,语言形式的美,如鲁迅、钱钟书的幽默讽刺美,孙犁、朱自清的清新自然美,庄子的汪洋恣肆美和用语的准确、鲜明、生动、委婉、得体美等;构思的新奇美,如仑渎(伊索寓言)》;情节的巧合美,如倾链》;说客们的劝说艺术美,如《邹忌讽齐王纳諌》等,枚不胜举。
总之,新教材到处充溢着审美因素,学生在这个美的艺术天地里徜徉,就会在审美愉悦中获取真知和思想。
二、用审美的思想指导语文教学
1 从学生的审美直觉出发是加强语文教学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首要因素
原来的教学大都是重理性轻感性,学生的喜怒哀乐湮没在教师的宣讲之中。讲记叙文就是六要素,讲说明文就是那八种常用的说明方法,讲议论文就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授课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一套文章、文学知识,始终未从学生的心灵感受出发,所以老师费了很大的劲讲解,学生却没多大兴趣。
其实,所有的文章、文学作品都有非常多的焕发人的审美情趣的亮点,从学生的审美直觉出发是审美教学的正确人口。
2 在审美鉴赏之中完成阅读能力的训练是审美教学的主要内容
善于驾驭教材。新教材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怎样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呢?教材没有给我们一套现成的可操作的方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不改变教学观念,很有可能出现穿着新鞋走老路或者穿上新鞋不会走路的现象。
我认为,揣摩语言,揣摩的首先应是美的语言;理清思路,其思路是清晰明朗的;概括要点,要点本身肯定是文章思想美的集中点,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审美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异常重要。
三、审美教学的几个层面
1 营造审美气氛,激情朗读,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现象,它的第一特点是形象没有直接的直观性,文学的形象由于由语言文字构成,故直接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些文字符号,不是事物形象本身。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变语言文字符号为可感知的视觉和听觉是最有效的唤起学生审美感觉的方法。如郁达夫的傚都的秋》,用隽永优美的文笔描写了北京秋天的美丽景色。为了调动学生感知文章之美,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听配乐朗读,从听觉上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看各种图片、照片,从视觉上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或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获得对故都之秋景色的感知。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阅读优美的文学作品去与作者对话,从而获得对人生、人性、人情的深刻体验和感受。这是一个学生的言语活动经验、审美心理体验不断积淀并组织、内化为语感和美感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语文素质、人文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和充实的过程。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2 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般地说,在欢乐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欢乐;在悲哀的气氛情景中,人就会悲哀。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感情还能感染别人,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了解了这一点,教师就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精心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进人文章角色或境地,把作者的情感化为自己真实的情感,用自己的欢乐痛苦去感染学生。该激昂时,昂奋动情,令人肃然;该悲壮时,如泣如诉,为之动容。引导学生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仅能陶冶心灵,净化思想,感知美,而且也会在美的欣赏中较扎实地掌握语文知识。
3 加强审美鉴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无论进行什么样的审美活动,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所谓审美鉴赏力,即是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欣赏和鉴别的能力。审美鉴赏带有某些艺术再创造的性质,它是鉴赏者对审美对象的意象和内涵的积极、多面的把握和领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审美鉴赏力包括对客观事物的鉴别与欣赏两个方面。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在审美实践中两者又是同时进行的,有鉴别才能欣赏,鉴别是为了更好地欣赏。贾谊挝秦论》的佳句“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受历代读书人击节赞赏,而钱钟书先生却认为“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者一意,任举其二,似已畅足。文中却堆叠成句。不免弄巧成拙,造成了“词肥义瘠”,与古人所笑话的“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天地乃宇宙之乾坤,吾心实中怀之在抱”一样累赘。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就是在教学中抓住关键词语、语段细细咀嚼,反复品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审美创造力是指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能力。审美创造是人类所独有的能力,也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标志。一个人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老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老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师的责任是用科学的方法将学生引人那个使其愉悦、心灵震撼的艺术境界,让他们流连忘返,心驰神往,这样,语文才有诗意,才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