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节课,不一样的台阶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ehu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站在台阶下向上观望,看不见上面的风景;你一步一步开始攀爬,一路的风景尽收眼里。这是我攀登台阶的历程,也是我教学《台阶》的心路历程。
  教学《台阶》让我深深明白,文本解读绝不是空中楼阁,凭想象解读;也不是光凭教参,照本宣科;更不是放给学生,任性胡闹。而要接地气,这地气,就是用聆听的手段,听一听自己的声音,问问自己想教什么、能教什么;听一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想学什么,应该学什么;听一听作者的声音,了解他想带给读者什么,想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心声?
  一、聆听自己的声音
  几年前接到江阴一中学的邀请函,请我去同课异构上《台阶》一课。这是一篇小说,是我最喜欢上的一种文体,它具有故事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当时我上的是第三节课,那位当地的老师上第二节课,我就在想,我备好两种教案:一种是中规中矩的,理出情节,抓住人物评析语言;另一种是新颖一点的,要冒一点风险。如果那位老师的课新颖,我就反其道;反之亦然。那节课,果然那位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他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提出“一个好故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一问题,然后慢慢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发现。课的设计很精巧,可是学生根本不买账,整节课都死气沉沉,老师的理念没能贯彻下去。
  我心里打起了小九九,学生的反应告诉我,他们可能不适合太新颖的教学方式,咱还是走寻常路吧,免得到时候出洋相。于是,我拿出那套准备好的中规中矩的教案,开始了这节课。在琅琅的书声中,我的语文课开始了:先理出全文的情节,围绕台阶分别写了坐台阶、扫台阶等一系列事情,然后抓住描写父亲的语言进行评析,分析父亲的形象,最后齐读课文理出主题。整节课上得顺风顺水,板书也合情合理,倒也充满了语文味,学生的反应也比较兴奋。
  我暗自庆幸,没有冒险按新颖的设计上,否则也可能“出丑”了,可是这种兴奋劲没过几天,我接到一位同人发给我的邮件,内容是前述那位老师对自己课的反思,大意是:两节课比较,他不觉得自己的课失败,也许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也许课堂不够完美,但至少他在尝试有新意、有思想的教学,他想给学生一点不同的东西。他虽没有批评我的话,但我读来不禁汗颜。
  那节课,我本以为也聆听了自己的声音,可是现在想来,与那位老师相比,我更关注的是“怕出丑、求稳”的声音,我很胆怯、怕输,而在这一方面,还没有出手我就已经输掉了,而当时我却陶醉在自己的小心思里。
  我该听自己什么样的声音呢?《台阶》的教学告诉我,课堂不是较量老师面子的阵地,更不是老师临阵脱逃的场合,它应该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舞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这一方土壤释放不一样的自我,上出不一样的语文课,让学生获益。
  “我”重要,还是“学生”重要?“我”的“虚荣心”重要,还是学生的“学习需求”重要?《台阶》一课给我留下了深深的遗憾,但它让我爬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聆听学生的声音
  前年,镇江市搞精品课展示,我被选中上一节课。这一次同台竞技的有7位名师。想起几年前的那个遗憾,我决定要展现不一样的我,更要给学生适宜的东西。所以我要给自己一个机会,于是我又报了《台阶》一课。
  上课之前,我问自己:我要给学生不一样的小说课,那站在学生的立场,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小说课呢?对此,我展开了调研,有几个学生的反馈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这样说:“老师,小说学了好多,可是如何刻画人物呢?”我想也许学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鉴赏,也在于学以致用,让学生能写简单的小说或其他文学作品,也许,这就是他们最需要的课了吧。于是在研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从手和脚的细节描写看父亲形象,教会学生刻画细节的本领;结合手和脚的细节描写选择材料编写小诗《父亲》,深刻体会父亲形象。
  课开始了,学生慢慢进入角色,先找出所有与父亲“手”有关的文字,慢慢品读,理出父亲的“勤劳、能干、有梦想”;接着快速分析与父亲的“脚”有关的文字,进一步体会形象。这样一慢一快,学生张弛有道地走近了父亲,了解了父亲。然后,我依据手的细节描写,编写了一首小诗,组织学生一起配乐朗读,体会情感。最后,我引导学生:在所有“脚”的素材中寻找几则材料,仿照老师的作品写小诗,并展示成果,再齐读小诗,体会深层情感。这节课,从现场的议论来看,好评如潮:有的说教学设计新颖,有的说师生合作默契,有的说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环节联系密切,有的说写作教学巧妙贯穿其中,等等。总之就是成功了。
  可是,我的导师、江苏省特级教师王旭平老师的一句话让我一下子从激动中冷静下来,他说:“戴老师,你觉得,你与学生理解的父亲形象是不是就是作者笔下的父亲形象?”
  作者笔下的父亲是怎样的形象呢?难道,我们的理解还显浅薄,还没有真正考虑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一步台阶迈得看似很高,但实际上又让我回到起点。
  三、聆听文本的声音
  “你与学生理解的父亲形象是不是就是作者笔下的父亲形象?”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我甚至很长时间不愿触碰这一课,直到一年后。此时我已经平静了许多,有一天看一个教学设计,忽然看到《台阶》作者李森祥先生对一节课的评价,他说:“由于年龄关系,我总以为年轻一代尤其是城里长大的孩子,很少为长辈的努力感恩,很少懂得‘沧桑’这个词……”这句话让我茅塞顿开,作者想要我们借《台阶》感悟沧桑,懂得感恩。因为父亲勤劳、有梦想,一辈子坚持梦想,所以我们要感恩;因为他历经沧桑,所以我们要感恩。可是,除了感恩,还有什么吗?还可能有怜惜、有尊重、有反思……如果这样去评析人物的话,是不是更厚重?如果能再追问“父亲仅仅是一位父亲吗?”,那么,“农民”形象就跃然纸上。当然,这样的“农民”是有地域性的(江浙一带),可是这样的农民父亲形象又是随处可见的,能引起师生的共鸣。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又设计了《台阶》的教学:以文中最后一句话“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为抓手,剖析父亲形象,并追问:“父亲什么时候开始变老的?之前父亲怎样?父亲的‘老’表现了什么,代表了什么?‘我’为什么说‘父亲老了’?作者为什么写‘父亲老了’?”
  在教学中,我通过这样层层抽丝剥茧,挖掘父亲的深层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至此,我终于满意地登上了一次台阶。
其他文献
创业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有效
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发展学生的策略意识、思维水平与应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 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减负增效势在必行,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使这40分
2002年,省政府将潢川县列入退耕还林工程区,当年分配造林任务4.8万亩,(退耕地造林2.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4万亩)。2003年分配退耕还林任务5.2万亩(退耕地造林2.6万亩,宜
期刊
UPPAAL是丹麦Aalborg和瑞士Uppsala大学联合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实时系统模拟,校核的软件,基于对实时系统严密逻辑,真实时间的抽象,而构建时间状态机动态模型网络,模拟,
【正】 一、学习借鉴河南省开封市黄河故道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经验,探索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的新路子 多年来,开封市委、市政府在黄河故道沙化
摘 要:《夜归人》是构思精巧的一篇小说,而非悬疑小说。在《夜归人》的教学中,续写结尾的真正目的应是:让学生学会关注小说细节,寻找提示;引导学生把握小说情节的推进和结尾的技巧;通过续写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关键词:《夜归人》;悬疑小说;结尾续写  《夜归人》是一篇形式精致、情节简洁、人物集中、文笔洗练的短篇小说,但其作者存在争议,有学者如成都大学王涛博士考证后认定为英国女作家玛丽·丘蒙德莉,但更多
从分析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毕业论文(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了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高职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措施和策略。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家助学贷款在贵州高校的实施情况,我们对省内四所高校和贵州省教育厅助学贷款办公室进行了调查问卷和走访。经统计分析,助学贷款在我省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
赵顷霖厅长在总结林业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时说,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体制创新。哪个地方林业发展得快,总能从体制创新中总结出经验;同样,哪个地方林业发展得慢,发展
期刊
【摘要】 所谓因“地”制宜创设情境,就是要因“城乡” 制宜、因“学段” 制宜、因“内容” 制宜以及因“目标” 制宜等来创设情境. 让情境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脚手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索空间,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因“地”制宜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方法,为探索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因“地”制宜;创设情境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