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声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leung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粗犷浑厚的黄土地上,在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黄土地上,在人文始祖长眠的黄土地上,有一种大雅大俗的民间戏曲艺术——秦腔,它活跃在秦岭南北、大河上下、关内关外,活跃在广袤粗犷、苍凉浑厚的八百里秦川的山山水水、沟沟峁峁之间。
  也许正如那粗犷纯情的陕北民歌是由那些种田的农夫、放羊的汉子、浣衣归来的婆姨、未出嫁的妹子在劳作之余传播一样,秦腔,也是因为他们——一群热爱秦腔艺术、祖祖辈辈生长在黄土地上的自乐班的人们不断地传唱而绵延。
  案头一幅《秦之声》,我颇为欣赏:画面中一老一少俩爷们:老者乐呵呵地拉胡,小者满脸通红扯开嗓子大吼。生动的情景、有趣的画面,俨然生活在黄土地上淳朴的人们。这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勾起了我对黄土地的无限遐想。
  耳际飘来一阵粗犷苍凉的唱腔,伴随着一阵锣锣鼓鼓急促的敲击声,在二胡丝丝入扣的伴奏下,在清清亮亮的木鱼打击声里,那传统的《铡美案》正如火如荼地上演,扮演包公的花脸正一字一板雄浑有力地唱:“王朝马汉喊一声。莫呼威往后退,相爷把话说明白。见公主不比同僚辈,惊动凤驾理有亏。”那声音,那唱腔,那抑扬之间的音调,那雄浑的阳刚之气,浸透着粗犷苍凉的黄土地,挟裹着八百里秦川的滚滚雄风,犹如汹涌澎湃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扑面而来。
  这声音,穿透秦岭南北,穿透大漠边关,穿透五丈原的角角落落,飘荡在世世代代热爱黄土地的人们的心中,飘荡在这块雄浑古老的土地上,飘荡在千年历史文化的血脉里。
  或许自己是秦人的原因吧,或许是这幅画太富有生活气息了吧,或许是灵魂深处割不断的黄土地情结吧,这幅画至今仍被我保存在自己的书房里,悬挂在桌案几旁。闲暇之余,我常常仔细欣赏,品评咂摸,我的思绪常常被画中的情景、画中的文字深深吸引,继而飘荡在广漠旷远的黄土地之中。
  家乡——令我深深迷恋的那一片黄土地,只要在饭余茶后,或是在节假日里,总是能听到那——或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或凄凄婉婉、缠缠绵绵令人魂牵梦绕的秦腔秦韵。在家乡,只要每逢古会时节,或农人过白事时候,或大型开业、店庆等特殊日子,总能听到那悠扬婉转的秦韵秦调,听到那粗犷苍凉的雄浑秦音。那一声声高高低低、婉婉转转、慷慨激昂、似吼似喊的秦音秦调总能让人们找到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土地、熟悉的面孔,令人们想到那些黄土地的大苦大难、黄土地的风云变幻、黄土地的沟沟峁峁和山山川川。
  那些活跃奔走在山山水水、沟沟峁峁间的秦腔自乐班——他们犹如泣血歌唱的荆棘鸟,深爱着这片土地,深爱着这朵艺术之花,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热爱和不断传唱,从而使得秦之声永恒地扎根在黄土地上,从而使得这一民间艺术瑰宝传播四方,名扬天下。
  不信,当你走在广袤的关中平原上,或走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或经过一段繁华的街道,或一座偏僻的村落,也许稍一留神,你就会看到他们的影子、他们的身姿,听到他们慷慨激昂或婉婉转转的歌唱……
  在单调乏味的空气里,忽然传来一阵悠扬婉转或慷慨激昂的曲调,你难道不感到一种惊喜、一种新鲜、一种趣味;在平常无聊的岁月里,在空空荡荡的山谷里,或在汽车嘈杂的轰鸣声里,你难道不感到一种安慰、一种陶醉、一种欢喜。
  一朵普通的艺术之花,一朵大雅大俗的艺术奇葩,就这样被世世代代绵延,像风一样飘荡在亘古苍凉的黄土地上。一辈子辛勤劳作的秦民,一辈子在沟沟峁峁、大河大山里淘洗日子的秦民,从生的大苦大乐到死的哀哀凄凄、慷慨悲凉,都被这一朵优美哀戚的艺术花朵演绎、传唱、升华。
  他们是这朵艺术奇葩的传播者、种植者、守护者。犹如泣血的荆棘鸟,他们不会停止泣血的歌唱、衷情的迷恋。他们的足迹,遍及黄土地的山山水水、沟沟峁峁。他们的弹唱,响彻了黄土地的村村落落、大街小巷。
  也许,黄土地上的每一棵树、每一棵苗、每一只鸟都曾被他们打动;也许,黄土地上山山水水、沟沟峁峁神灵都曾听过他们动人的弹唱。像风,他们掠过广袤的黄土地;像雨,他们滋润过干燥的黄土塬。他们是默默的一族,普通的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样,淳朴的就像山间的小草一样,古老的就像青铜器一样。从山涧里来,到山涧里去;从庄稼地里来,到庄稼地里去;从闻着包谷杆的炊烟里来,到闻着包谷杆的炊烟里去,他们是这样的默默,这样的执著,把农家一季季平淡的岁月演绎得滋滋润润、鲜鲜活活。
  黄土地,黄土塬,因为有了他们而不孤独;因为有了他们,而不寂寞。于是,黄土地上的生活从而更加灿烂,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动人心弦。也许正如贾平凹先生所言:“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老一辈能唱,小一辈也能唱。秦腔原本是秦川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秦川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生时落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调,痛苦了唱慢调,都表现得多么有情有味。当人们拉老牛累到筋疲力尽时,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块儿涤荡尽了。秦腔与他们是和西凤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这应该是对秦人文化的深入解读。然而,在现代娱乐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在流行音乐普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角落落的今天,在庸俗的歌舞节奏噼噼啪啪的热闹的今天,在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日漸同化相似的今天,如何固守我们黄土地的根——秦之声,就越来越成为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日渐思考的一个问题。
  秦之声——黄土地上的根。那一幅永恒的画、那一曲不老的乡音、那一股永恒的绵绵情愫,将永远鲜活在人们的眼中,飘荡在人们的耳际,激荡在在人们的心中!
其他文献
你是天地沙鸥,我是原野碧树,你我,相隔千里。  ——题记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或许是南风知晓了我的情意,于是在一个寂静的长夜,随一缕明月,将我的无尽思绪,携到你的苍凉西洲。此刻的距离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似风一样欲言又止,飘散天边。可惜你我之间山南水北,你我之间人来人往,好似“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如西施与范蠡,相识于清清浣纱江畔,日久生情。国家危亡,范
期刊
秋已经很深了。层层秋雨,几多秋凉;一夜风疏雨骤,晨起满地萎黄。大概整个北中国都在落叶,叶落在莽莽苍苍的原野上,落在千山的深涧幽壑中,落在青灰色的长安城里,也落在每一个觉知流年似水的人的心上。  这渐深渐浓的秋,让我想起中唐诗人们:安史之乱这场暴风骤雨宣告了盛唐华丽乐章的终结,之后虽有宪宗、宣宗励志奋发,试图一挽颓势,他们也的确创造出中兴局面,但这不过是寒冬来临前的小阳春,江河日下的唐王朝无可挽回地
期刊
每当我们失意迷茫之时,总有一种精神,总有一些震撼,总有一份感动鼓励着我们前行。它来自于历史深处的强烈召唤,来自于人们对宇宙人生的真切思考,来自于对人性、对自身的深刻反思。一个有思考力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人,而曾国藩正是这样的人。  想要多了解曾国藩,可读些关于他的传记,若要真正认识曾国藩,则更需要回到对他本身的探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成功地运用别样的视角、别样的风格与别样的思考来审视曾国
期刊
我仍记得校图书馆前的白玉兰盛开时的春光晴好。  每一年玉兰盛开时,校园里的人和物都浸润在春去春又回的喜悦之中,轻风送暖,北方漫长冬日里肆虐的寒冷和雾霾知趣地退出季节的舞台,依附于它们的孤独和寂寞不甘不愿地从人的心底下映,将主场交给春天带来的欢愉与轻快。这是一个多么充满希望的季节,仿佛世间一切的烦恼,如同剪断三千青丝一般,统统可以因为一个季节的到来,一下子无影无踪,不再烦人。脱去了厚重的外衣,脱去了
期刊
過草地   “噢!脖日!什驼节拉气!(俄语音:唉!上帝呀,我怎么办呀?)”  “这是哪个牛奶桶干的?木柴都劈完啦?(意思是:吃多啦?吃饱撑的,没事干了?)”  “看,叫他的爸爸用桦树条抽他的屁股。(意思是:我们怎么过去呀?)”  两个巴布什卡(老奶奶)站在小路上,对着一个横在路上的长石椅子大发牢骚。  我下课走到那儿,也过不去啦。  一个长石头椅子横躺在小路上,旁边都是草地。在公园里,草地是万万
期刊
我曾无数次感到模糊地带的存在。  那一天,我又在食店的柜台前停留了。我打量着玻璃坛子里头的炸蚕豆。蚕豆是新放进去的,一粒一粒全炸开了花,上面沾满好闻的淀粉香料。昨天还没有,所以一定是刚放进去的。炸蚕豆边上是腌杨桃、腌梅子,下面一格是回饼、杏子饼,还有蜜枣。外面结冰了,行人都冷得哆嗦着。柜台后面的三个营业员在幽暗中围着一炉小小的煤火。他们离柜台很远。忽然,我听到他们当中的一个说了这样一句话:“高原上
期刊
想起与“器”有关的几个成语。一、怀才抱器  有的书上也写作“怀材抱器”。意思是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这个成语出自唐赵璘的《因话录》:“德宗搜访怀才抱器、不求闻达者。”实际上说的是皇帝用人的标准,这样天下的读书人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当然,对“才”和“器”的解释,古今是有差别的。古代的“才”“器”主要聚焦于治国理政及对朝廷的忠诚方面;今天的“才”
期刊
听人说,“朗木”在藏语中即为“仙女”的意思。  如此这般,朗木寺应该就是神女的故居了吧?那吞云吐雾的远山,深不可测的原始森林,那泉,那石,那嘲笑人们无能的秃鹫……  撑一把伞漫无目的地走在无名的街上,在这个与自然最贴近的地方,把整个灵魂交给风声雨声。街两侧的流水平缓安然,不经意间就汇成了白龙江的气势磅礴。转一个街角,一面绣着“米酒”的旗就这么斜插着,仿佛风尘仆仆地穿越千年的时光而来。“水村山郭酒旗
期刊
晨起,风冷,残阳白。  夜幕深沉时,竟淅淅沥沥地落起雨来。  离那个郑重的日子越近,越想让自己放松下来,还原一个自信的我,然而潜意识里总拂不去母亲为我学业担忧的眼神......虽照例在书桌前伏案苦读,却总感觉自己有敷衍之嫌。  窗外,雨点芭蕉落梧桐的声音裹着淡淡的桂花香悠悠地袭来,滞闷的心绪忽地豁然开朗。我喜欢这样的秋雨之夜,它不再是匆匆忙忙的赶路,而是于从容、舒缓、胜似闲庭信步中,让我仿佛置身在
期刊
寻 找  风在山谷里呼啸着,拨弄着我脆弱的神经。三米宽的通天长阶外,是一望无底的深谷。我的双腿不停地颤抖着,僵硬的大脑迫使自已向前看,向云雾缭绕、风景绮丽的山顶看,可那深谷,那幽暗的深渊却似张着血盆大口等我坠落。  我的背上已经汗津津了,开始后悔为什么要来爬山。我没有什么爬山的经验,而且有轻微的恐高。而现在的我进退两难,不敢接着向上攀登,更不可能原路返回。妈妈已经在很多个台阶以外了,而我却只能止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