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屠格涅夫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家,他用自己的作品描绘了半个世纪的俄罗斯,让人们通过他的视角,用他的思想情感来了解俄罗斯的社会现状,来领略俄罗斯的美。屠格涅夫的一生既灿烂又暗淡,既自由又拘束;他的性格既坚毅又软弱,既热情又内敛。屠格涅夫一生里,用诗歌、小说、剧本、评论等文学题裁写下了许许多多快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无不映射着屠格涅夫及他所塑造的人物的矛盾性。
关键词:矛盾性;屠格涅夫;软弱;爱情
一、屠格涅夫性格的矛盾性
俄罗斯人性格多变且难以猜透,不仅是因为地理位置处于纬度较高的地带使得气候复杂多变,且一年较多的时候气候都很寒冷。同时由于国土辽阔,涵盖了欧亚两个大洲上百个民族,使得不同的民族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共同塑造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矛盾性。有学者通过对地理环境的研究,认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铸造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及精神的美德与缺点、肃穆与伤感的二律背反。①
而在文化上,诸多文学作家以及其所塑造的文学人物身上也体现了勤劳和懒惰、热情和冷漠、自由和顺从等的矛盾的性格。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中就很好的诠释了俄罗斯人性格的矛盾性:“1858年9月19日:很愉快。决定了,应当爱、应当劳动!就这样。”“1858年9月20日:很累。不想爱了,也不想劳动了。”这种独特的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矛盾性在屠格涅夫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出生于1818年,是俄罗斯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俄国奥廖尔的世袭贵族之家,父亲是一位温和的骑兵团团长,而他的母亲是一位拥有良田千顷、农奴数千的地主。
屠格涅夫自幼看到母亲对农奴的压迫和蹂躏,便对这“万恶之源”——农奴制,产生了厌恶和抵触心理。此外,更让屠格涅夫感到喘不过气的是其母亲对他的控制欲,他就像一个被关进笼子里的鸟,不管多么用力的挥动翅膀,但都无济于事。
二、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的爱情,但是“屠格涅夫家的姑娘们”的爱情似乎都是有始无终的。这些纯洁无邪、天真可爱的少女们勇敢坚强、不畏艰难困苦、具备自我牺牲精神、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这些姑娘们的心上人,都会在关键时刻功败垂成,不堪大用,伤透她们纯洁的心灵。
1.罗亭所折射的性格与能力的矛盾
在《罗亭》中,相貌平平、穿着朴素的罗亭本不能让娜塔莉娅心中荡起半点波澜,但是罗亭通过才智收获了娜塔莉亚的芳心。“她的血管狂热地跳动,沉重的呼吸让她胸部起伏着”,情窦初开的娜塔莉亚爱上了这个“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罗亭向娜塔莉亚表白,这个单纯、善良地姑娘本以为罗亭就是自己命中注定的另一半,但是当受到门第观念的阻力时,软弱的罗亭离开了娜塔莉亚。当娜塔莉亚的母亲宣称:“宁愿看见自己的女儿死掉,也不能让她做羅亭的妻子”,娜塔莉亚却坚决地回答:“就是宁愿死掉,也不嫁给旁人。”但是懦弱的罗亭第一句话就是“屈服”。随后二人彼此分手,爱情之花终至枯萎。娜塔莉亚最终回归到贵族平庸的生活,而罗亭孤身一人死在法国革命的巷战中。
2.拉弗列茨基情感观和传统文化观的矛盾
莉莎是屠格涅夫《贵族之家》的女主人公,和热爱生活、勇于抗争的娜塔莉娅相比,莉莎是个典型的俄罗斯妇女,忍让顺从、宽厚驯良、笃信宗教。而《贵族之家》中的男主人公拉弗列茨基是一个慈眉善目之人,但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原生家庭的印记自幼便在拉弗列茨基身上打下了烙印:母亲软弱却又善良,而父亲常年在国外出入舞会,花天酒地。母亲病逝后,拉弗列茨基的教育落在了他姑姑身上。姑姑严厉苛刻,完全的支配着拉弗列茨基。父亲从国外回到俄国后,接管了儿子的教育,但父亲并不是沿着姑姑的教育方式,而是完全按照英国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儿子。拉弗列茨基在两个极端对立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这在他心中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年轻的拉弗列茨基在得知前妻出轨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这里,他和原本就相识的丽莎相见、相爱。他不敢面对这个新爱情,当他收到了前妻去世的消息,这才让拉弗列茨基决定勇敢的面对、接受这个美好的爱情果实。
但是好景不长,拉弗列茨基得知前妻去世的消息不准,这个让他又恨又爱的女人又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在命运让他重新做出选择时,他却退缩了。他潜意识里的门第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让他的追求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局面。和“罗亭”一样,他也是个“言行不一”的人。善良的莉莎是一个虔诚的人,她无私地牺牲自己,退出这个“三角关系”,宗教带给她灵魂上的纯洁,却又束缚了她的思想,最终促成了她爱情的悲剧。
结束语:
屠格涅夫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称不上一帆风顺,然而他的情感全都流露在作品中的人物里。屠格涅夫笔下的男主人公在面对爱情时,都是这么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充满矛盾。屠格涅夫描写了大量的热情的少女和软弱的男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在男女主人公因为教养、个性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隔阂、距离甚至对抗中,女性往往是主动方,而男性则被塑造成关键时刻打退堂鼓的懦夫,成为了爱情和生活中的“多余人”,形成不平等的两性世界。由此,“悲剧式爱情”便成为了屠格涅夫爱情作品的标志。
注释:
①宋瑞芝,宋佳红.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82-85.
参考文献:
[1]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全集:第二卷[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全集:第三卷[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苏丽杰.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罗亭的形象[J].今日科苑,2006(04):69.
[4]刘爱琳.论屠格涅夫作品中两性形象系列的差异[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6):64-66.
[5]付传霖. 论屠格涅夫家的姑娘[D].上海师范大学,2009.
[6]高筱.试谈《贵族之家》中丽莎的悲剧[J].戏剧之家,2017(11):280.
关键词:矛盾性;屠格涅夫;软弱;爱情
一、屠格涅夫性格的矛盾性
俄罗斯人性格多变且难以猜透,不仅是因为地理位置处于纬度较高的地带使得气候复杂多变,且一年较多的时候气候都很寒冷。同时由于国土辽阔,涵盖了欧亚两个大洲上百个民族,使得不同的民族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共同塑造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矛盾性。有学者通过对地理环境的研究,认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铸造了俄罗斯民族性格及精神的美德与缺点、肃穆与伤感的二律背反。①
而在文化上,诸多文学作家以及其所塑造的文学人物身上也体现了勤劳和懒惰、热情和冷漠、自由和顺从等的矛盾的性格。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中就很好的诠释了俄罗斯人性格的矛盾性:“1858年9月19日:很愉快。决定了,应当爱、应当劳动!就这样。”“1858年9月20日:很累。不想爱了,也不想劳动了。”这种独特的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矛盾性在屠格涅夫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出生于1818年,是俄罗斯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俄国奥廖尔的世袭贵族之家,父亲是一位温和的骑兵团团长,而他的母亲是一位拥有良田千顷、农奴数千的地主。
屠格涅夫自幼看到母亲对农奴的压迫和蹂躏,便对这“万恶之源”——农奴制,产生了厌恶和抵触心理。此外,更让屠格涅夫感到喘不过气的是其母亲对他的控制欲,他就像一个被关进笼子里的鸟,不管多么用力的挥动翅膀,但都无济于事。
二、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的爱情,但是“屠格涅夫家的姑娘们”的爱情似乎都是有始无终的。这些纯洁无邪、天真可爱的少女们勇敢坚强、不畏艰难困苦、具备自我牺牲精神、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但是这些姑娘们的心上人,都会在关键时刻功败垂成,不堪大用,伤透她们纯洁的心灵。
1.罗亭所折射的性格与能力的矛盾
在《罗亭》中,相貌平平、穿着朴素的罗亭本不能让娜塔莉娅心中荡起半点波澜,但是罗亭通过才智收获了娜塔莉亚的芳心。“她的血管狂热地跳动,沉重的呼吸让她胸部起伏着”,情窦初开的娜塔莉亚爱上了这个“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罗亭向娜塔莉亚表白,这个单纯、善良地姑娘本以为罗亭就是自己命中注定的另一半,但是当受到门第观念的阻力时,软弱的罗亭离开了娜塔莉亚。当娜塔莉亚的母亲宣称:“宁愿看见自己的女儿死掉,也不能让她做羅亭的妻子”,娜塔莉亚却坚决地回答:“就是宁愿死掉,也不嫁给旁人。”但是懦弱的罗亭第一句话就是“屈服”。随后二人彼此分手,爱情之花终至枯萎。娜塔莉亚最终回归到贵族平庸的生活,而罗亭孤身一人死在法国革命的巷战中。
2.拉弗列茨基情感观和传统文化观的矛盾
莉莎是屠格涅夫《贵族之家》的女主人公,和热爱生活、勇于抗争的娜塔莉娅相比,莉莎是个典型的俄罗斯妇女,忍让顺从、宽厚驯良、笃信宗教。而《贵族之家》中的男主人公拉弗列茨基是一个慈眉善目之人,但他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原生家庭的印记自幼便在拉弗列茨基身上打下了烙印:母亲软弱却又善良,而父亲常年在国外出入舞会,花天酒地。母亲病逝后,拉弗列茨基的教育落在了他姑姑身上。姑姑严厉苛刻,完全的支配着拉弗列茨基。父亲从国外回到俄国后,接管了儿子的教育,但父亲并不是沿着姑姑的教育方式,而是完全按照英国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儿子。拉弗列茨基在两个极端对立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这在他心中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年轻的拉弗列茨基在得知前妻出轨后,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这里,他和原本就相识的丽莎相见、相爱。他不敢面对这个新爱情,当他收到了前妻去世的消息,这才让拉弗列茨基决定勇敢的面对、接受这个美好的爱情果实。
但是好景不长,拉弗列茨基得知前妻去世的消息不准,这个让他又恨又爱的女人又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在命运让他重新做出选择时,他却退缩了。他潜意识里的门第观念和封建伦理道德,让他的追求仅仅局限于理论的局面。和“罗亭”一样,他也是个“言行不一”的人。善良的莉莎是一个虔诚的人,她无私地牺牲自己,退出这个“三角关系”,宗教带给她灵魂上的纯洁,却又束缚了她的思想,最终促成了她爱情的悲剧。
结束语:
屠格涅夫在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称不上一帆风顺,然而他的情感全都流露在作品中的人物里。屠格涅夫笔下的男主人公在面对爱情时,都是这么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充满矛盾。屠格涅夫描写了大量的热情的少女和软弱的男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在男女主人公因为教养、个性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隔阂、距离甚至对抗中,女性往往是主动方,而男性则被塑造成关键时刻打退堂鼓的懦夫,成为了爱情和生活中的“多余人”,形成不平等的两性世界。由此,“悲剧式爱情”便成为了屠格涅夫爱情作品的标志。
注释:
①宋瑞芝,宋佳红.论地理环境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影响[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82-85.
参考文献:
[1]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全集:第二卷[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全集:第三卷[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苏丽杰.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罗亭的形象[J].今日科苑,2006(04):69.
[4]刘爱琳.论屠格涅夫作品中两性形象系列的差异[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6):64-66.
[5]付传霖. 论屠格涅夫家的姑娘[D].上海师范大学,2009.
[6]高筱.试谈《贵族之家》中丽莎的悲剧[J].戏剧之家,2017(1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