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满意等于零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w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点导读:
  “让顾客满意”被无数企业奉为金科玉律,殊不知这种观念正是阻碍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根源。
   仅仅做到顾客满意是不够的,不了解“120顾客期望法则”,企业只能在市场“红海”里继续苦战。
   超越竞争对手,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不要那么多,只要“多爱一点点”。
  
  写下这个题目,就要做好被骂得狗血喷头的防备。
  恐怕至少有三种人,会拍案而起,揪住笔者的理论,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誓不善罢甘休:
  其一是企业老板们。不管他们行动上如何,但口头上是奉顾客为上帝的。
  一位知名企业老总坦言:我们的企业文化中,“视顾客为恩人、视合作方为贵人、视企业员工为亲人”,您这种观点,扰乱军心、恕难同意。
  其二是职业经理人。经受多年西方管理思想的“洗脑”,他们把“顾客满意”视若天条。
  有MBA出身的高手会质疑:经典的“营销4C理论”,其核心即为顾客满意,脱离此原则企业工作将变成一盘散沙。您此类言论,大言欺人、离经叛道。
  其三是广大基层员工。没有顾客满意,哪有业绩提高?
  不少人一定茫然:我们的饭碗是老板给的,老板的饭碗是顾客给的。看不起我们老板的“老板”,您说话经不经过大脑?
  总之,与上述三种人为敌,基本上就可以算作“全民公敌”了。这很需要勇气。
  
  与时俱进的“顾客满意”
  
  听过一个笑话,是一个台湾友人的真实案例。
  此君上世纪80年代来大陆旅游,没想到,一到北京就吓着了。
  当时他去商场购物,发现墙上赫然写着“优秀售货员”的评选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不打骂顾客”。正百思不得其解,售货员见其呆傻的样子,不耐烦地猛一瞪眼,这哥们儿只觉阵阵寒意袭来,于是落荒而逃,多年不敢再踏上这片土地。
  讲到这里,“70后”以前的人必然感同身受。
  倒退30年,顾客满意的标准,与当下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那时候到商店,你能看到售货员的人影儿就算是好的。赶不巧时看到柜台上有一双皮鞋,伸手一拿被踹了一脚,仔细一看,原来那是穿在售货员脚上的,人家正跷着腿睡觉。彼时,顾客如果见到服务人员展颜一笑,恐怕当场就会感激得痛哭流涕。
  现今,如果服务人员微笑时露出的牙齿不够数目,都有可能遭到投诉。
  这是什么问题?这是顾客满意的本质问题。它最少有两层涵义:
  其一,顾客满意是一种主观感受。
  什么叫主观?就是“顾客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顾客满意的标准迥异。过去满意的事,将来就未必满意。
  其二,顾客满意是一种相对概念。
  什么叫相对?就是“你比别人好,就是好,不好也好”。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顾客满意取决于比较。要达到满意,不在于企业做了什么,而在于比别的企业多做了什么。
  有了这样的前提,大家讨论起来就方便多了。
  我们可以看到:顾客满意背后隐含着顾客期望,而顾客期望背后隐含着他们对社会平均服务水平的大致判断。
  
  不能增值的“顾客满意”
  
  这样看来,“顾客满意”只能算是一个比较低级的层次。
  在交易过程中,顾客远没有“灰太狼”那样可怕,却有“喜羊羊”般善良,他们口里唱着“我要的不多”,心里想着“及格就不错”。
  如果某个企业连社会平均服务水平都达不到,拿不及格的东西来糊弄顾客,顾客当然会“用脚投票”。其结果是企业自身的中长期利益大损。
  但问题是,企业实现了所要的“顾客满意”又会怎样?
  这个问题值得再往深处想一想。答案是,企业没有任何增值。
  顾客满意只是达到了顾客期望,那么“一个付出五八,一个得到四十”。顾客挥挥手走人,大家各不相欠,双方公平交易,企业并不会因此而增加后续交易的可能性。
  经济学上,叫做边际效益为0。通俗讲就是企业固然没吃亏,可也没占到最应该占到的便宜。
  这也就是“顾客满意论”最大的遗憾,把不增值的事当成目标,最后“求其中,得其下”,不少企业离顾客满意还尚有差距。
  那么,如何发挥每一次交易的最大效率,增加顾客回头率,把新顾客变为老顾客,把老顾客变为忠诚客户?
  简单讲,就是要“求其上”——超越顾客期望。
  这里讲一个案例。
  近年来有一家很火爆的火锅企业,他们的菜品也不见得如何出色,但就是顾客盈门,晚上10点,依然很多人排队等位。这在北方实不多见。
  相比之下,旁边酒店的迎宾喊破了喉咙,饭口时也稀稀拉拉、门可罗雀。
  二者差别巨大,缘何?
  我们看看前者如何来超出顾客期望:
  ★企业行为:在入口处设等位专区,水果、虾片、小吃、豆浆等一应俱全,全部免费。
  (顾客心理:“免费馅饼”都见过,但这么实惠的“免费”没见过,这老板讲究!)
  ★企业行为:等位时有棋牌伺候,有专人为女士美甲、为男士擦鞋,分文不取。
  (顾客心理:等位而已,搞出这么大排场,咱只是来吃顿饭,真是受之有愧。)
  ★企业行为:就餐时所有食品都可以点半份,给长发女士提供发带,为粗心男士提供手机护套,为近视眼同学提供擦镜布,就餐期间热毛巾最少上三次,饮料无限续杯。
  (顾客心理:我想到的你都有,没想到的你还有,总这么宠着,还让不让到别家消费了?)
  ……
  从中可以看出的是,这家企业早已不把“顾客满意”当成目的,他们以远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服务,击垮了顾客原本“怀春少女”般矜持、犹豫的心理,迎来热情似火的回报。它超越顾客满意的结果,最终是转化为企业巨大的增值收益。
  在现实中无独有偶,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例子。其实,海尔等大企业的崛起,背后莫不与其“曾经”超前的服务理念息息相关。
  市场竞争的严峻性告诉我们,如果一家企业止步于顾客满意,那么在发展速度上也必然“泯然众人矣”。
  
  如何超越“顾客满意”
  
  如何超越“顾客满意”?
  这里面有一个“120法则”,简单讲,就是如果把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值设定为100分,那么企业就应该做到120分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企业回报。
  换言之,此时企业边际效益最高。
  这不难理解。假设你是一名参加百米跨栏的运动员,费尽心力、十年苦功,跑到12秒88可能也没什么用。但只要再提高0.01秒,你就是世界冠军。而冠军的收益是获得多少次亚军、季军都无法比拟的。
  这一点点的领先,价值岂止万金?
  市场竞争中也是如此,企业在达到行业平均服务水平之后,只要再追加一点点精力与成本,其收益就会有天壤之别。
  优秀者、庸俗者以此为分水岭,优劣自分、高下立判。
  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拿空调企业的服务做个例子:
  ★当行业中安装人员大多还是习惯登堂入室、长驱直入时,那些上门服务自备鞋套的企业,就会获得顾客的高度认可,形成业绩上的明显突破;
  ★当行业中大多数人已经开始自备鞋套时,那些能把安装时产生的垃圾收好带走,并清理现场的企业,就会再获领先优势,形成新的口碑传播;
  ★当行业中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要求清理现场垃圾时,那些能顺手把顾客家中生活垃圾带到楼下的企业,就会又一次脱颖而出。
  优秀的企业,早已学会把售后服务作为销售利器。针对行业的服务现状,企业只增加简单的几项举措,看起来都微不足道,但同样会带给顾客“足够强”的感动,都可以瞬间放大企业回报。其成本可能是几分钱、几角钱,甚至是完全不必增加投入的举手之劳,但产出却可能是百万、千万。
  这就是“120法则”的魅力。
  由于其来源于对顾客期望而高于顾客期望,所以也可以叫做“120顾客期望法则”。
  现实中,我们看到一些企业的做法与这项法则不谋而合,他们或早或晚会成为行业中真正的王者。
  
  “120法则”的内在涵义
  
  用“120法则”去思考问题,现实中的难题往往会迎刃而解。
  曾经有一位老总,拿着企业为顾客服务的口号请笔者评判,“满意是标准,感动是目标”, 当初咨询公司的专家对此很是赞赏,但为什么实战中对业绩提升帮助不大呢?
  因为档次还要提高一下,改几个字就好——“感动是标准,重复是目标。”只有让顾客感动,才能形成新的、源源不断的回头交易,才能带来销售业绩的提升。
  仍以餐饮企业为例,感动是冬天为顾客奉上的一碗热姜汤,感动是平日为顾客特意烹制的一份家乡菜,感动是雨季迎出门外几十米为顾客撑伞,感动是夏日临别时赠送顾客的一把折扇。
  别人有的你也有,这会形成顾客满意;但你有的别人没有,这就形成了感动的来源,就会形成差异竞争的能力。
  而一次次的感动,最终必然形成顾客对企业的“思念”,这可以转换为忠诚度、转介绍、口碑效应等超值回报。
  现实中,许多管理工具,如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关爱宾客计划等,脱离了“120法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但“120法则”的应用也要注意两种错误的倾向。
  观点一: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超越顾客满意才好,那为什么是“120”,而不是“150”、或是“180”法则呢?
  这就要谈到企业管理的本质了。
  管理有两重性,一是有效性,二是经济性。达到有效即可,增加富余配置其实并不增加额外效应。
  比如,超出顾客期望过多,还会带来三大不利之处:
  其一是会给企业增添沉重的成本负担,投入的边际效应递减;
  其二是会短期内调高顾客胃口,导致顾客期望值快速增加,企业疲于奔命;
  其三是在一套手段没有发挥出全部效应之前,同时使用另一套手段是浪费的,而企业的服务创新也毕竟不可能无限。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前述的那家优秀火锅企业,实际上也有不足之处。他们在超值服务上,走得过快、过远。调查表明,其净利润增长始终落后于销售额增长,企业偏离了最佳产出效率,开始出现过犹不及的问题。毕竟,你既然以“服务好”而著称,顾客多次光顾,却没有“更好”的服务,大家看惯了三板斧,也不稀罕了。
  观点二:也许还有人问,那为什么不是“105”、或是“110”法则呢?
  也很简单,因为这样太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
  总体而言,笔者用“120法则”,试图明确优秀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联。和大家熟知的“八二法则”类似,它希望通过一个简单清晰的概念,用一句话来传递一种理念,它不只是适用于服务方面,同样适用于传统营销4P中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各个方面。
  体育界曾经有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撑竿跳“沙皇”布勃卡,这位先后打破35项纪录,6夺世锦赛冠军的顶尖高手,25次把世界纪录提高了1厘米,7次提高了2厘米,2次提高了3厘米,只有一次提高了6厘米, 这是不是“120法则”的又一种翻版呢?
  在世界撑竿跳领域连续称霸15年的布勃卡,创造了体育界的一个奇迹。掌握“120顾客期望法则”,也许你的企业,也可以创造奇迹。
  超出顾客期望过多,会带来三大不利之处:
  一是会给企业增添沉重的成本负担,投入的边际效应递减;二是会短期内调高顾客胃口,导致顾客期望值快速增加,企业疲于奔命;三是在一套手段没有发挥出全部效应之前,同时使用另一套手段是浪费的,而企业的服务创新也毕竟不可能无限。
其他文献
走投无路。  已经花光所有积蓄却医不好孩子的谢三秀在天涯G4在线版上传了“求社会好心人拯救眼癌宝宝”的帖子。一个叫“广州的富家公子”的网友跟帖说:“世界上那么多要救的人,凭什么帮你?有本事在广州街头跪爬1000米,我马上给你捐2万元。”  22日下午2时,谢三秀抱着孩子来到广州大道中公交车站,跪在地上前行。  当天傍晚,一个自称是天涯G4在线版主“金泉少侠”的年轻男子联系记者说:“‘广州的富家公子
期刊
“客户拜访”这项运动也许是销售中最重要和最经常发生的行为了。所谓销售,很多时候就是一次接一次的拜访组成的。大部分销售人员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活这事。而且大部分销售人员的大部分时间也都浪费在这事上了。  既然这个行为如此之重要,那就有必要下大功夫好好研究一下,所以接下来我会用一个系列的形式详细阐述客户拜访的各项步骤和相关技巧,以及包含在这些技巧里的销售思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客户拜访的有效性。  开
期刊
一个成功的炒作案例往往是炒作火候把控得好。单就炒作的对象来看,无外乎一个“名”,这种名分为大名与美名,也就是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分别。营销炒作的火候控制实际上就是知名度与美誉度之间的博弈。  一般的炒作都是以知名度的炒作为导向的,而针对美誉度的指标,只要在可控范围之内就可以。知名度是必要条件,美誉度是充分条件,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只有有了知名度的量的积累,美誉度质的指标才会发挥作用。  一个成功的炒作
期刊
在福莱(中国)国际传播咨询有限公司推出的“名人影响力指数”中,我们看到半年前调查的数据显示,姚晨在信任度方面超过章子怡(个人品行魅力和社会责任指数的下降直接造成章子怡名人影响力的下滑);在专业度和喜爱度方面差不多和章子怡持平;而在知名度和曝光度方面姚晨大大落后,章子怡在知晓度指数上高出姚晨很多,这对章子怡名人影响力排行进入前10有很大的贡献。  在对比的图表中不难预测出,作为一名快速上升的新星,如
期刊
广告费用不足,我们必须动用公关力量。但我怎么才能找到可供媒体报道的爆发点呢?我整整思考了两个月。    一瞬间爆发。  “蔡康永进军时尚圈”、“蔡康永计划为大S设计婚鞋”、“蔡康永成女鞋设计师,分析众女星穿鞋经”……12月上旬,一场秀办完,有关“蔡康永设计女鞋”的新闻一时沸沸扬扬,吸引了超过300篇以上的媒体报道。  许多人纷纷问道:你怎么会想到请蔡康永来设计女鞋?    那些传统的套路    老
期刊
  
期刊
2010年10月,康比特的“左旋360”等产品在互联网等渠道销售业绩出众,夺得多家电商平台的“供应商最快成长奖”,并获评权威媒体颁发的“年度健康时尚营养品牌”嘉誉。这个最初一直只提供适用于专业运动员的“小众产品”的运动营养食品公司,是如何杀入大众消费品领域,而且还在最潮的互联网上高速成长的?我们就此专门采访了康比特的董事长、总经理白厚增先生。  问:如果不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很多人没有听过北
期刊
作为国内第一家用连锁方式做汽车租赁的企业,深圳市至尊汽车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究竟是否是中国版“赫兹”,众说纷纭。  不过,在其确立全国连锁战略的同时,努力打造的与自身业务和消费者高度吻合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和能够直接精准锁定客户需求的百度搜索推广为主的营销模式,是赫兹所不能及的。    IT先行,一开张就是全国连锁  汽车租赁行业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个烧钱的行当。2006年,当赫赫有名的汽车租赁巨头赫兹不得
期刊
成功的策划型高管系列之  持之以恒地重视市场基础的高管并不多见,人们对业绩的兴趣永远高于对市场基础的关注。正如所有人都知道健康很重要,却依然不改“中年人因拼命而住院,老年人拼命锻炼”。    业绩增长来自哪里     增长130%多吗?还有要求增长300%?  保增长是企业营销的重要使命。但是,在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围绕确保增长的策划,更不奢望它能成为营销工作的核心。这样的企业,刚一出招,就输在了
期刊
同一奢侈品牌,国内比国外贵一倍    凡是在欧美和日本购过物的中国消费者都清楚:这些国家百货店中的奢侈品、中高端品牌服装、名牌运动鞋等,都要比中国国内便宜很多。更让他们惊讶的是,这些商品大多都标有“Made in China”的标签。  比如,同一款Coach的包,在北京的百货店大多要价3000元以上,而在美国大概只要100美元左右;同一款Hugo Boss的西服,在国内百货店的标价动辄上万元,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