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基础教育”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口号是“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形,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教学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积极探索和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际中去。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化;实际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课堂上还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来组织教学。让课堂变成社会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充满新奇的课堂中大胆地进行着创新性的思维活动。
二、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出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再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我创设了一个买卖的情境,同组的同学互相扮演,一位学生扮演买笔的小朋友,另一位学生扮演卖笔的阿姨,其他同学算出买笔要用的钱数,同组学生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
三、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數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并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利用乘法分配律“a×(b c)=a×b a×c”进行简便运算时,我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理解,引入时用衣服和裤子的搭配,有的学生就说括号里面的二个数b和c相当于一套衣服,一件上衣b元,一条裤子c元,括号外面的数相当于数量,买了a套衣服,即a件上衣和a条裤子,计算总价可以先算一套衣服的价钱(b c),再乘以数量a,也可以先算a件上衣的价钱a×b,再算a条裤子的价钱a×c,最后加起来得总价。让学生借助他们熟悉的生活进行理解、记忆、想象,他们显得那么可爱、清新。创新就从这里萌芽,兴趣也从这里开始。
又如,在学习了周长和面积后,我出示了一组题:(1)如果用一条24米长的绳子去围一个最大的长方形绿地,绿地的面积是多少?(2)利用一堵墙,仍用这条24米长的绳子可以围成哪些长方形绿地?每种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3)选择在长12米、宽6米的长方形地上种草,有两种大小不同的正方形草皮:第一种面积9平方分米,每块2元;第二种每块边长5分米,每块5元。选其中一种,铺满整块地,需要多少块草皮?需要花多少钱?通过以上对实际问题的讨论、验证,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图形周长与面积的理解,从而也感悟到“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这一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教师就必须在内容选择、组织形式上接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地创造条件,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组织学生有兴趣地思考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蒋瑛,女,就职学校: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化;实际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课堂上还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来组织教学。让课堂变成社会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充满新奇的课堂中大胆地进行着创新性的思维活动。
二、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出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再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我创设了一个买卖的情境,同组的同学互相扮演,一位学生扮演买笔的小朋友,另一位学生扮演卖笔的阿姨,其他同学算出买笔要用的钱数,同组学生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
三、探究生活问题,让生活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數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并通过小组合作自我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并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利用乘法分配律“a×(b c)=a×b a×c”进行简便运算时,我结合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理解,引入时用衣服和裤子的搭配,有的学生就说括号里面的二个数b和c相当于一套衣服,一件上衣b元,一条裤子c元,括号外面的数相当于数量,买了a套衣服,即a件上衣和a条裤子,计算总价可以先算一套衣服的价钱(b c),再乘以数量a,也可以先算a件上衣的价钱a×b,再算a条裤子的价钱a×c,最后加起来得总价。让学生借助他们熟悉的生活进行理解、记忆、想象,他们显得那么可爱、清新。创新就从这里萌芽,兴趣也从这里开始。
又如,在学习了周长和面积后,我出示了一组题:(1)如果用一条24米长的绳子去围一个最大的长方形绿地,绿地的面积是多少?(2)利用一堵墙,仍用这条24米长的绳子可以围成哪些长方形绿地?每种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3)选择在长12米、宽6米的长方形地上种草,有两种大小不同的正方形草皮:第一种面积9平方分米,每块2元;第二种每块边长5分米,每块5元。选其中一种,铺满整块地,需要多少块草皮?需要花多少钱?通过以上对实际问题的讨论、验证,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图形周长与面积的理解,从而也感悟到“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这一知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教师就必须在内容选择、组织形式上接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地创造条件,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创设生活中的数学情境,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习,组织学生有兴趣地思考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之中,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蒋瑛,女,就职学校: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