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如今,大学毕业生多如牛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人人皆知。家长施压、社会引导,致使刚刚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求职心切。但他们法律知识淡薄,一些不良的用人单位会趁机侵害他们的合法权益。本文将分析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和他们应该知道的相关法律知识。
关键词:求职就业 法律问题 法律知识
一、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几个常见的法律问题
(一)骗取钱财
一些不良用人单位不安排正规的笔试、面试,甚至不查阅简历,只要求大学生支付报名费、资料费等名目繁多的各类费用,甚至以录用作为诱饵,收取培训费用,其真实目的是想骗取金钱。目的达到之后,就以各种理由和借口将求职者拒之门外。我国《劳动合同法》第9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费用,如押金、保证金等。
还有的用人单位利用招聘会设置陷阱。招聘会本来应该属于大学生信赖的良好求职平台,但是有些招聘会却是虚构的,对外宣称有很多用人单位和岗位,职位层次有多高,有多么适合毕业生求职等,而实际上多为虚假宣传。
还有的公司招聘广告真假不明。真实的招聘广告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公司的全称明确;二是附有公司简要信息,包括企业性质、经营范围等;三是招聘的职位描述较为全面、具体,包括职位名称、职位要求、工作时间和地点、员工的薪资待遇等;四是注有联系方式,包括公司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传真等。
(二)传销
招聘者夸夸其谈,过分强调招聘职位轻轻松松赚大钱,很有可能是在引诱你加入传销、色情等其他非法机构。根据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禁止传销条例》规定,所谓的传销是指下列行为:一是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谋取非法利益的;二是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三是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牟取非法利益。
(三)网络招聘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虚拟的网络世界千变万化。求职者无法判断网络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能存在骗财、骗色、骗取个人信息等情况。求职者尽量不要在网上寻找求职信息,即使运用网络查找,也要擦亮眼睛,以谨慎的态度避免上当受骗。
二、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应知道的法律知识
(一)签订就业协议
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在校时,与用人单位,学校三方签订的,是编制毕业生就业方案和派遣毕业生的依据。就业协议签订的主要流程,一是收到用人单位的接收证明;二是领取三方协议书;三是大学生本人签字;四是用人单位签字盖章;五是大学生所在学院签字盖章;六是就业办公室签字盖章;七是领取就业报到证;八是办理户口档案关系。就业协议书是用来转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它是一个凭证,如果不签订该协议,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所在城市。而这些关系的办理与毕业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办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适用房、评审职称等,对个人发展影响深远。[1]因此,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对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职业发展是有利的。
(二)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定劳動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契约。签订合同之时要注意合同的主体和内容,不能签订“一边倒”的合同。合同的主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平等的,都应该享有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义务,不能只规定劳动者应承担的义务。而且要注意不能签订类似于“卖身契”一样的合同,要仔细阅读合同内容。对于一些用人单位逃避责任的条款,例如“概不负责”之类的要拒绝。在合同中要明确工资的数额以及如何分配,一旦有一方违约,应承担什么样的违约责任等。
三、结语
大学毕业生这一社会经验少、法律知识淡薄的特殊群体,在初入社会时难免要吃亏上当。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大学毕业生应知道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防止上当受骗。
参考文献:
[1]曹璐.择业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遇到的法律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09(29).
★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市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纠纷法律咨询中心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610166200014)。
(作者简介:孙新圆,女,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2015级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关键词:求职就业 法律问题 法律知识
一、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几个常见的法律问题
(一)骗取钱财
一些不良用人单位不安排正规的笔试、面试,甚至不查阅简历,只要求大学生支付报名费、资料费等名目繁多的各类费用,甚至以录用作为诱饵,收取培训费用,其真实目的是想骗取金钱。目的达到之后,就以各种理由和借口将求职者拒之门外。我国《劳动合同法》第9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费用,如押金、保证金等。
还有的用人单位利用招聘会设置陷阱。招聘会本来应该属于大学生信赖的良好求职平台,但是有些招聘会却是虚构的,对外宣称有很多用人单位和岗位,职位层次有多高,有多么适合毕业生求职等,而实际上多为虚假宣传。
还有的公司招聘广告真假不明。真实的招聘广告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公司的全称明确;二是附有公司简要信息,包括企业性质、经营范围等;三是招聘的职位描述较为全面、具体,包括职位名称、职位要求、工作时间和地点、员工的薪资待遇等;四是注有联系方式,包括公司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电子邮箱、传真等。
(二)传销
招聘者夸夸其谈,过分强调招聘职位轻轻松松赚大钱,很有可能是在引诱你加入传销、色情等其他非法机构。根据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禁止传销条例》规定,所谓的传销是指下列行为:一是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谋取非法利益的;二是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三是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牟取非法利益。
(三)网络招聘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虚拟的网络世界千变万化。求职者无法判断网络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能存在骗财、骗色、骗取个人信息等情况。求职者尽量不要在网上寻找求职信息,即使运用网络查找,也要擦亮眼睛,以谨慎的态度避免上当受骗。
二、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应知道的法律知识
(一)签订就业协议
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在校时,与用人单位,学校三方签订的,是编制毕业生就业方案和派遣毕业生的依据。就业协议签订的主要流程,一是收到用人单位的接收证明;二是领取三方协议书;三是大学生本人签字;四是用人单位签字盖章;五是大学生所在学院签字盖章;六是就业办公室签字盖章;七是领取就业报到证;八是办理户口档案关系。就业协议书是用来转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它是一个凭证,如果不签订该协议,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所在城市。而这些关系的办理与毕业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办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适用房、评审职称等,对个人发展影响深远。[1]因此,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对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职业发展是有利的。
(二)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定劳動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契约。签订合同之时要注意合同的主体和内容,不能签订“一边倒”的合同。合同的主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是平等的,都应该享有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义务,不能只规定劳动者应承担的义务。而且要注意不能签订类似于“卖身契”一样的合同,要仔细阅读合同内容。对于一些用人单位逃避责任的条款,例如“概不负责”之类的要拒绝。在合同中要明确工资的数额以及如何分配,一旦有一方违约,应承担什么样的违约责任等。
三、结语
大学毕业生这一社会经验少、法律知识淡薄的特殊群体,在初入社会时难免要吃亏上当。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大学毕业生应知道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防止上当受骗。
参考文献:
[1]曹璐.择业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遇到的法律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09(29).
★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市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纠纷法律咨询中心创业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610166200014)。
(作者简介:孙新圆,女,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2015级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法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