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做家长的心愿,可是孩子上了中学以后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了,让父母很伤神,青春期的孩子该如何教育呢?
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主要有三个:
一、独立性增强
青春期孩子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愿望很强烈,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己做主,另一方面必须依赖家庭,由于生活经验缺乏,因此对自尊的理解不恰当,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看待,就会厌烦,觉得伤害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对立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逆反心理会更强烈,其实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反应,是他们长大的体现,可家长担心、害怕出大事,小时跌倒只是皮外伤,这时跌倒可不是小事,得管,可管的结果如何呢?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矛盾必然产生,逆反在所难免。
虽然逆反在所难免,但不是每个孩子每时每刻都和父母对立、反抗的,和父母刺激有关,下列几种情况使孩子逆反心增强。
①父母的唠叨。父母每天唠叨同样的话,你一张嘴,孩子就知道你说什么。即使你说的都是真理,但已经不起作用了,只能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心理。
②父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头上。许多家长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忽略孩子个人愿望,让孩子完全按自己设计的路走,势必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③孩子的好奇心强化逆反。家长越不让孩子做的事,孩子的好奇心会使他产生非做不可的念头。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家长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保护孩子的独立性、成人感。
到了中学,孩子要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就是发育迟缓的表现。家长应试着把孩子当大人,平等对待他。但承认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放纵。孩子仍需教育,家长教育时不要挖苦讽刺孩子,应在尊重和保护孩子成人感的前提下进行教育。
②学会与孩子谈话、沟通,交流感情。
走进孩子世界,有的家长除了学习、生活小事,再不和孩子讨论其他问题,这是孩子最反感的,由此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每天问的就是“作业做完了吗?考试得多少分”,不能分享孩子的喜悦和失败,家长要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要么是他对你的话感兴趣,要么就是你的话说到他心坎里了,使他觉得他的心思被你摸透了,愿意洗耳恭听。然而现实生活中家长很容易忽略这个道理,有意无意用家长这一天然权威替自己训话助威。
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到了中学,孩子自我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开始在意自己的身高、胖瘦,有的甚至因为自己外在形象不满意而自卑。他们会开始注意穿着打扮,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②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小学时孩子更关注别人,关注自己的外部世界。而现在他们经常反问自己:在别人眼里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的能力、我的人缘究竟怎么样?为什么我会不如别人?等等。
③自尊心强。孩子希望通过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家长。孩子开始希望得到父母及朋友的尊重,不希望父母总用责骂语气和他说话,会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家长要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孩子
孩子开始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变得沉默,不愿把自己的内心透露于外表,家长要通过细微的观察了解孩子,必须有一定的敏感性,但绝不是捕风捉影,这种敏感来自于对子女的强烈关心和教育责任心。
2.尊重孩子,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肯定、欣赏孩子不要求完美。如一个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结果孩子说:“你又怎么样,人家家长比你优秀多了。”打骂是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孩子行为出格时,家长难免打骂。“打是亲骂是爱”,是中国传统家教方式之一。偶尔为之,只要不过分,具有一定威慑力,可暂时立竿见影,但用多了,孩子久经考验,也就不当回事了。所以,打骂要慎用。
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这一时期情绪情感不稳定主要是各种矛盾所致。如生理上接近成人,而心理上离成人标准还很远;自己认为自己有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不被社会承认;对过去的依恋和对将来的迷茫等。他们时而处于情绪的巅峰,时而处于低谷。这时孩子的苦恼、困惑必须通过一定渠道发泄,那就是找人倾诉。他们对父母采取封闭式,但对朋友是开放的,很多问题更愿意与同龄朋友诉说。孩子渴望朋友,希望通过他人评价更深入地发解自己,家长要理解。同时,伴随交友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异性会表现出好感。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表现。
家长首先对类似事情不要惊恐万分,也不要粗暴压制。注意观察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尽量把他们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充实一些,让他们多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有意识地指导他们欣赏一些描写健康爱情的高雅文艺和影视作品,使他们的青春意识逐步升华为高尚的理想和人生观。
其实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可怕,他们心地单纯、思维敏捷、感情丰富、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可塑性极强,家长只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凭着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帮助孩子、教育孩子,则孩子一定会出类拔萃。
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主要有三个:
一、独立性增强
青春期孩子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愿望很强烈,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己做主,另一方面必须依赖家庭,由于生活经验缺乏,因此对自尊的理解不恰当,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看待,就会厌烦,觉得伤害自尊心,产生反抗心理、对立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逆反心理会更强烈,其实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反应,是他们长大的体现,可家长担心、害怕出大事,小时跌倒只是皮外伤,这时跌倒可不是小事,得管,可管的结果如何呢?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矛盾必然产生,逆反在所难免。
虽然逆反在所难免,但不是每个孩子每时每刻都和父母对立、反抗的,和父母刺激有关,下列几种情况使孩子逆反心增强。
①父母的唠叨。父母每天唠叨同样的话,你一张嘴,孩子就知道你说什么。即使你说的都是真理,但已经不起作用了,只能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心理。
②父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孩子头上。许多家长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忽略孩子个人愿望,让孩子完全按自己设计的路走,势必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③孩子的好奇心强化逆反。家长越不让孩子做的事,孩子的好奇心会使他产生非做不可的念头。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家长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保护孩子的独立性、成人感。
到了中学,孩子要有一定的独立性,没有就是发育迟缓的表现。家长应试着把孩子当大人,平等对待他。但承认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放纵。孩子仍需教育,家长教育时不要挖苦讽刺孩子,应在尊重和保护孩子成人感的前提下进行教育。
②学会与孩子谈话、沟通,交流感情。
走进孩子世界,有的家长除了学习、生活小事,再不和孩子讨论其他问题,这是孩子最反感的,由此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家长每天问的就是“作业做完了吗?考试得多少分”,不能分享孩子的喜悦和失败,家长要让孩子愿意听你的话,要么是他对你的话感兴趣,要么就是你的话说到他心坎里了,使他觉得他的心思被你摸透了,愿意洗耳恭听。然而现实生活中家长很容易忽略这个道理,有意无意用家长这一天然权威替自己训话助威。
二、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到了中学,孩子自我意识增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关心自己的外在形象。开始在意自己的身高、胖瘦,有的甚至因为自己外在形象不满意而自卑。他们会开始注意穿着打扮,希望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②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小学时孩子更关注别人,关注自己的外部世界。而现在他们经常反问自己:在别人眼里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如何?我的能力、我的人缘究竟怎么样?为什么我会不如别人?等等。
③自尊心强。孩子希望通过别人的评价认识自己,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包括家长。孩子开始希望得到父母及朋友的尊重,不希望父母总用责骂语气和他说话,会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家长要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孩子
孩子开始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有时变得沉默,不愿把自己的内心透露于外表,家长要通过细微的观察了解孩子,必须有一定的敏感性,但绝不是捕风捉影,这种敏感来自于对子女的强烈关心和教育责任心。
2.尊重孩子,不要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肯定、欣赏孩子不要求完美。如一个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高,结果孩子说:“你又怎么样,人家家长比你优秀多了。”打骂是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孩子行为出格时,家长难免打骂。“打是亲骂是爱”,是中国传统家教方式之一。偶尔为之,只要不过分,具有一定威慑力,可暂时立竿见影,但用多了,孩子久经考验,也就不当回事了。所以,打骂要慎用。
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这一时期情绪情感不稳定主要是各种矛盾所致。如生理上接近成人,而心理上离成人标准还很远;自己认为自己有了独立性,但这种独立性不被社会承认;对过去的依恋和对将来的迷茫等。他们时而处于情绪的巅峰,时而处于低谷。这时孩子的苦恼、困惑必须通过一定渠道发泄,那就是找人倾诉。他们对父母采取封闭式,但对朋友是开放的,很多问题更愿意与同龄朋友诉说。孩子渴望朋友,希望通过他人评价更深入地发解自己,家长要理解。同时,伴随交友范围的扩大,孩子对异性会表现出好感。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表现。
家长首先对类似事情不要惊恐万分,也不要粗暴压制。注意观察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尽量把他们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充实一些,让他们多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有意识地指导他们欣赏一些描写健康爱情的高雅文艺和影视作品,使他们的青春意识逐步升华为高尚的理想和人生观。
其实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可怕,他们心地单纯、思维敏捷、感情丰富、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可塑性极强,家长只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凭着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帮助孩子、教育孩子,则孩子一定会出类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