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均数这一章节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显得十分的重要,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求出平均数的不同方法,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其感悟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将抽象问题简单化。以下是笔者平时教学中的积累。
片断一:
师:三年级第一小组的4个男生和5个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把套中的个数用统计图表示出来。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
生1:把张明的9个移1个给李小刚,1+6=7,张明还有8个,再移1个给李雪,1+6=7,最后大家都是7个。
师:通过把多的移一些给少的,使每个人都一样多。还有不一样的办法吗?
生:先求出总数,再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不管用什么方法,最后都求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圈,反映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水平。那么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请你们独立解决。(学生计算,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圈。那你怎么理解这个6的意思呢?
生:6是平均数。
师:6确实不表示每个女生都套中6个圈,是10、4、7、5、4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反映了女生套中的平均水平。所以男生获胜,因为7>6。同学们,回想这道题,由于参加比赛的人数不等,算总数不好比,是平均数帮助了我们。现在你想对平均数说什么?
生:人数不等时,可以用平均数比较。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出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培养他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多样化地解决问题,让学生为自己所想的方法起名,既有利于抓住本质去思考问题,也有利于理解记忆。接着通过疑问、解释的过程,既让学生学会灵活选择方法求平均数,又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了知识的内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片断二:
师:我们通过调查、统计和测算,发现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是3千克,而我们这儿的小明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85千克。同学们,两者相比,相差多大啊,此时此刻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
生1:我发现两地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相差很大,有的地方严重缺水。
生2:我们要节约用水。
师:希望你们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其实,我们的国家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南边的水资源丰富,北边严重缺水,“南水北调”的目的是让更多地方的人都能用到好的水。
师:平均数在生活中运用的这么广泛,说说你在哪遇到过或用过平均数的。
生1:我家平均每月用水8吨。
生2:我们班期中考试语文成绩平均是93.5分,数学平均成绩是93分……
通过距离,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上教学片断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营造愉悦和谐的氛围是基础
在例题的引入中,教师模拟现实情境“激趣”;新知识的教学中,以问题“激疑”;举例中注重新颖性,让学生亲近数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讲究艺术,营造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才能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创设积极主动的方式是手段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提供机会,教师可以经常通过启发性的语言问:“是老师讲还是自己开动脑筋”、“你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方法”等,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促使他们不断地去思考、探索、讨论,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 真实的互动交流是核心
教师要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组织参与学生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精神。构建和谐对话的平台,让学生敢于说出心里话,在真真切切的对话中表露自己的想法,在思维的碰撞中灵活地吸收、修正和确立自己的观点,做到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在思考中长智慧。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都是先思考后交流,在真实的思考和朴实的对话活动中,随着认知主线的不断深入,情感主线也不断地升华,学习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
编辑:马中华
片断一:
师:三年级第一小组的4个男生和5个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把套中的个数用统计图表示出来。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
生1:把张明的9个移1个给李小刚,1+6=7,张明还有8个,再移1个给李雪,1+6=7,最后大家都是7个。
师:通过把多的移一些给少的,使每个人都一样多。还有不一样的办法吗?
生:先求出总数,再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不管用什么方法,最后都求出了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圈,反映了男生套中的平均水平。那么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请你们独立解决。(学生计算,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圈。那你怎么理解这个6的意思呢?
生:6是平均数。
师:6确实不表示每个女生都套中6个圈,是10、4、7、5、4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反映了女生套中的平均水平。所以男生获胜,因为7>6。同学们,回想这道题,由于参加比赛的人数不等,算总数不好比,是平均数帮助了我们。现在你想对平均数说什么?
生:人数不等时,可以用平均数比较。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出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培养他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多样化地解决问题,让学生为自己所想的方法起名,既有利于抓住本质去思考问题,也有利于理解记忆。接着通过疑问、解释的过程,既让学生学会灵活选择方法求平均数,又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整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了知识的内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片断二:
师:我们通过调查、统计和测算,发现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是3千克,而我们这儿的小明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85千克。同学们,两者相比,相差多大啊,此时此刻你有什么心里话要说?
生1:我发现两地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相差很大,有的地方严重缺水。
生2:我们要节约用水。
师:希望你们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其实,我们的国家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南边的水资源丰富,北边严重缺水,“南水北调”的目的是让更多地方的人都能用到好的水。
师:平均数在生活中运用的这么广泛,说说你在哪遇到过或用过平均数的。
生1:我家平均每月用水8吨。
生2:我们班期中考试语文成绩平均是93.5分,数学平均成绩是93分……
通过距离,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上教学片断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营造愉悦和谐的氛围是基础
在例题的引入中,教师模拟现实情境“激趣”;新知识的教学中,以问题“激疑”;举例中注重新颖性,让学生亲近数学。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讲究艺术,营造愉悦和谐的氛围,努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他们产生求知欲,才能使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创设积极主动的方式是手段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提供机会,教师可以经常通过启发性的语言问:“是老师讲还是自己开动脑筋”、“你知道了什么”、“你有哪些方法”等,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上,促使他们不断地去思考、探索、讨论,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 真实的互动交流是核心
教师要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组织参与学生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精神。构建和谐对话的平台,让学生敢于说出心里话,在真真切切的对话中表露自己的想法,在思维的碰撞中灵活地吸收、修正和确立自己的观点,做到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在思考中长智慧。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都是先思考后交流,在真实的思考和朴实的对话活动中,随着认知主线的不断深入,情感主线也不断地升华,学习能力也随之得到发展。
编辑:马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