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与健康》课标中对健康是这样定义的“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都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健康的人。”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更要重视心理健康。那么,做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清楚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针对实际情况加以教育和疏导,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 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
当前,在中小学中,确实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①学习压力大;②偏执、敌对;③人际关系紧张;④抑郁;⑤焦虑、心里烦躁不安;⑥适应能力差;⑦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⑧心理不平衡。尤其近一两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最主要的不外乎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教师的教育方法。
1.1 学习压力、升入中学因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位学生,升入高中后由于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竞争对手发生了变化,她感到很难适应,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百名之后。还有一位男生也说,自己平常成绩不错,有时还可以指导同学,但总是临近考试就开始紧张,怕考不好,越是考试临近就越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要么被迫中断考试,要么就是成绩不好,后来竟到了一听见“考试”二字就恐惧的地步。还有些中学生表现为厌学。目前中学生中不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说:“每当看到或听说有人考试作弊,却取得好成绩时,自己心理就很不平衡。觉得认真学习不如投机取巧,况且学习好的同学威信也不一定高,而那些成绩平平的同学却人缘挺好,常常受到青睐。”值得注意的是,有这样想法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1.2 家庭环境、“如果你的孩子在外边受了委屈,或者别人欺负了他,你希望他怎么样?”在一次家长会后我用这句同样的话问了很多个家长的时候,他们的回答都大同小异:“别太软弱,该反抗就反抗!”“决不能任人欺负,咱不能欺负别人,但如果别人欺负到咱头上,咱也不能任人欺负。”很少有家长说“能化解就化解,吃亏是福。”更没有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也许正是家长这种不愿吃亏、不能吃亏的人生观,在潜移默化中传给了他们的孩子;也许正是大人处处渴望优越,处处渴望比别人高一头的强烈愿望在不知不觉中传给了他们的孩子,才使得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处在优越中的独生子女们,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个性:自我感觉良好,惟我独尊,不能吃亏,不愿服输,争强好胜。
1.3 社会影响、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中小学生对行为正确的认识模糊,从而引起说谎、偷盗、抢劫等不健康的心理。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惑中学生脱变的场所。如中学生是电子游戏厅里的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的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中学生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中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如曾在我校就读的一名男同学,刚入初一的时候,有小偷小摸的现象,经班主任的教育有所改正,后来由于上网跟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认识并来往,进而发展为偷窃老师的手机,事发后通知家长,家长却不已为然,认为不就是一个手机吗,多少钱,我赔。结果这名学生就此思想发生了改变,认为偷窃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最后,在一个假期,因上网没钱,便结伙在街上进行抢窃,把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同志用砖活活砸死。手之重,心之狠,令人吃惊。
1.4 情感因素、哪个青春少男不怀春,哪个青春少女不怀情,十六、七岁的中学生,随着性意识的慢慢成熟,此时的他(她)们,情绪较为脆弱、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据《今日说法》报道:内蒙古一名十四的女孩子,因父母离异,从八岁起就一直跟奶奶生活在一起,从小缺少父爱母爱的她,有一天因逃学结识了一个比自己大的男孩,之后就发生了恋爱,只因奶奶不让其带这个男孩回家过夜,便把自己七十多岁的奶奶掐死。事后,她问警察,我现在能回家吗?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杀死了自己的亲人,家庭里的其他亲人没法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走出来,自己也逃脱不了法律的责任。
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忽视,它已向我们发出了警告信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着,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层次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2 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1 鼓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调整失衡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内在自我是非常敏感的,他渴望教师的关心、表扬和奖励。当学生知道教师关心他、欣赏他、鼓励他时,学生就有自信心,对学习就有兴趣。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入手,为学生提供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展示自己的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萌发追求知识,获得成功的欲望,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对于自卑、抑郁,胆怯的学生,要多用充满信任、期望的语言予以鼓励,同时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与他人竞争的信心。例如,我在进行高三短跑测验时,有一名学生因身材矮小、导致成绩不理想,情绪非常的低落,我知道这一情况后,多次找该生谈心,并明确地指出他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只是先天条件差造成的不达标,要正确的面对现实,加强下肢力量的练习,准能达标。在我的帮助和信任下,经过该生的努力,最终顺利的达了标,灿烂的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脸上。
2.2 加强家校联系,塑造健康人格。家庭是子女品行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多观察和了解学生,对学生日常交往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行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意见。因为在家里,孩子不仅需要呵护、关心,更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家长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感染、鼓舞和引导孩子。记得有一次,我在上体育课,做准备活动时,我发现有一名女同学眼睛红红的,头一直没有抬起来,做操也心不在焉,直觉告诉我这名学生有心事。我利用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主动与她在一起活动,与她闲谈,得知她伤心的原因是今天中午,她父亲莫名其妙的对她大发脾气,让她受不了,继而她怀疑她的父亲不再喜欢她了。下课后,我打电话与她的父亲沟通,她父亲告诉我,因为工作不顺利,心情不好,给她带来了伤害,他以后会克服这个毛病的,他晚上一定给女儿道歉。第二天早操下了之后,这名学生悄悄的对我说谢谢老师。
2.3 丰富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体育教师因利用不同时间,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如拔河比赛、长跑接力赛、球类比赛等,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和竞争意识,培养耐挫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2.4 重视早恋和性教育,引导感情健康发展。青春期是人生第一突增期,学生正处在这一美好而富于骚动性的特殊敏感期,要经历生理的巨变,也要承受心理的种种困惑与挑战。最突出的问题是性生理迅速发育而性心理承受力滞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组织好生理、心理和伦理知识的教育渗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正视性生理,解除其神秘感,合理组织男女生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尤其是韵律操、健美操与舞蹈类项目。根据异性相吸这一心理现象让青春期少男少女在群体活动中更好表现出性别魅力,在异性中充分展示出青春健美体形及活力,提高其审美情趣,让已萌动的性意识,在群体活动中迁移,让异性间自然情感在群体活动中得以升华,顺利渡过性危险期。
3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原则
3.1 指向性原则。利用体育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不能作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次教育要有的放矢,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存中的实际问题,不能泛泛而谈。
3.2 相对性原则。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便断定心理不健康。
3.3 随机性原则。即有机会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创设情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牵强附会,把体育课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从而失去体育课的特点。
3.4 双效性原则。既要进行体育学科教学,更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完成了体育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健康的心理。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关怀、情的感染、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1 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
当前,在中小学中,确实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①学习压力大;②偏执、敌对;③人际关系紧张;④抑郁;⑤焦虑、心里烦躁不安;⑥适应能力差;⑦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⑧心理不平衡。尤其近一两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最主要的不外乎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教师的教育方法。
1.1 学习压力、升入中学因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有一位学生,升入高中后由于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竞争对手发生了变化,她感到很难适应,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降,从初中时的全年级前几名落至百名之后。还有一位男生也说,自己平常成绩不错,有时还可以指导同学,但总是临近考试就开始紧张,怕考不好,越是考试临近就越会感到头痛,甚至还会发烧,要么被迫中断考试,要么就是成绩不好,后来竟到了一听见“考试”二字就恐惧的地步。还有些中学生表现为厌学。目前中学生中不仅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位重点学校的学生说:“每当看到或听说有人考试作弊,却取得好成绩时,自己心理就很不平衡。觉得认真学习不如投机取巧,况且学习好的同学威信也不一定高,而那些成绩平平的同学却人缘挺好,常常受到青睐。”值得注意的是,有这样想法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1.2 家庭环境、“如果你的孩子在外边受了委屈,或者别人欺负了他,你希望他怎么样?”在一次家长会后我用这句同样的话问了很多个家长的时候,他们的回答都大同小异:“别太软弱,该反抗就反抗!”“决不能任人欺负,咱不能欺负别人,但如果别人欺负到咱头上,咱也不能任人欺负。”很少有家长说“能化解就化解,吃亏是福。”更没有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也许正是家长这种不愿吃亏、不能吃亏的人生观,在潜移默化中传给了他们的孩子;也许正是大人处处渴望优越,处处渴望比别人高一头的强烈愿望在不知不觉中传给了他们的孩子,才使得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处在优越中的独生子女们,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个性:自我感觉良好,惟我独尊,不能吃亏,不愿服输,争强好胜。
1.3 社会影响、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中小学生对行为正确的认识模糊,从而引起说谎、偷盗、抢劫等不健康的心理。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惑中学生脱变的场所。如中学生是电子游戏厅里的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的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中学生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中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如曾在我校就读的一名男同学,刚入初一的时候,有小偷小摸的现象,经班主任的教育有所改正,后来由于上网跟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认识并来往,进而发展为偷窃老师的手机,事发后通知家长,家长却不已为然,认为不就是一个手机吗,多少钱,我赔。结果这名学生就此思想发生了改变,认为偷窃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最后,在一个假期,因上网没钱,便结伙在街上进行抢窃,把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同志用砖活活砸死。手之重,心之狠,令人吃惊。
1.4 情感因素、哪个青春少男不怀春,哪个青春少女不怀情,十六、七岁的中学生,随着性意识的慢慢成熟,此时的他(她)们,情绪较为脆弱、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感。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据《今日说法》报道:内蒙古一名十四的女孩子,因父母离异,从八岁起就一直跟奶奶生活在一起,从小缺少父爱母爱的她,有一天因逃学结识了一个比自己大的男孩,之后就发生了恋爱,只因奶奶不让其带这个男孩回家过夜,便把自己七十多岁的奶奶掐死。事后,她问警察,我现在能回家吗?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杀死了自己的亲人,家庭里的其他亲人没法从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走出来,自己也逃脱不了法律的责任。
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忽视,它已向我们发出了警告信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着,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层次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2 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1 鼓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压力,调整失衡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内在自我是非常敏感的,他渴望教师的关心、表扬和奖励。当学生知道教师关心他、欣赏他、鼓励他时,学生就有自信心,对学习就有兴趣。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入手,为学生提供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展示自己的才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萌发追求知识,获得成功的欲望,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对于自卑、抑郁,胆怯的学生,要多用充满信任、期望的语言予以鼓励,同时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与他人竞争的信心。例如,我在进行高三短跑测验时,有一名学生因身材矮小、导致成绩不理想,情绪非常的低落,我知道这一情况后,多次找该生谈心,并明确地指出他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只是先天条件差造成的不达标,要正确的面对现实,加强下肢力量的练习,准能达标。在我的帮助和信任下,经过该生的努力,最终顺利的达了标,灿烂的笑容又回到了他的脸上。
2.2 加强家校联系,塑造健康人格。家庭是子女品行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多观察和了解学生,对学生日常交往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行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意见。因为在家里,孩子不仅需要呵护、关心,更需要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家长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感染、鼓舞和引导孩子。记得有一次,我在上体育课,做准备活动时,我发现有一名女同学眼睛红红的,头一直没有抬起来,做操也心不在焉,直觉告诉我这名学生有心事。我利用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主动与她在一起活动,与她闲谈,得知她伤心的原因是今天中午,她父亲莫名其妙的对她大发脾气,让她受不了,继而她怀疑她的父亲不再喜欢她了。下课后,我打电话与她的父亲沟通,她父亲告诉我,因为工作不顺利,心情不好,给她带来了伤害,他以后会克服这个毛病的,他晚上一定给女儿道歉。第二天早操下了之后,这名学生悄悄的对我说谢谢老师。
2.3 丰富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体育教师因利用不同时间,组织各种体育比赛,如拔河比赛、长跑接力赛、球类比赛等,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和竞争意识,培养耐挫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2.4 重视早恋和性教育,引导感情健康发展。青春期是人生第一突增期,学生正处在这一美好而富于骚动性的特殊敏感期,要经历生理的巨变,也要承受心理的种种困惑与挑战。最突出的问题是性生理迅速发育而性心理承受力滞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组织好生理、心理和伦理知识的教育渗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正视性生理,解除其神秘感,合理组织男女生在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尤其是韵律操、健美操与舞蹈类项目。根据异性相吸这一心理现象让青春期少男少女在群体活动中更好表现出性别魅力,在异性中充分展示出青春健美体形及活力,提高其审美情趣,让已萌动的性意识,在群体活动中迁移,让异性间自然情感在群体活动中得以升华,顺利渡过性危险期。
3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原则
3.1 指向性原则。利用体育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不能作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每次教育要有的放矢,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存中的实际问题,不能泛泛而谈。
3.2 相对性原则。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另外,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尔现象,便断定心理不健康。
3.3 随机性原则。即有机会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创设情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牵强附会,把体育课变成心理健康教育课,从而失去体育课的特点。
3.4 双效性原则。既要进行体育学科教学,更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完成了体育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健康的心理。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关怀、情的感染、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