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懒惰是人的一种劣根性,孩子出生以后就会偷懒,当孩子什么都能满足的时候,也就什么不想做了。而每个人将来要生存,就必须要劳动,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才能满足生存的物质需求。然而,劳动对孩子来说,不仅能体验物质的来之不易,从小培养爱劳动习惯,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
女儿自从会说话、走路以后,家里人都处处宠着她,这使得她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倔强。一个星期天,她做完了作业,妈妈叫她把书本等学习用品收拾好,她就是不干,说了几次,她都不动,训骂了两句还是不动。吃饭的时候,她吃两口,就停一停,叫她吃快点,便竟然吃吃,再玩玩,就是与家长顶着干。这种事几乎是天天发生,你要她做的事,她不愿做,你不让她做的事,偏要做。是一个非常倔强的孩子。
一个周日的早上,妈妈在洗衣服,她起床后,看到妈妈在洗衣服,觉得好玩,就来到妈妈洗衣盆旁,伸出小手搓起了衣服,妈妈说:“你快洗脸去。不要你在这瞎搞。”她还是犟脾气,瞎搓着衣服。妈妈知道女儿的脾气,干脆对她说:“看你能不能把这衣服洗干净。”“先看着妈妈,是怎样洗的,衣领、袖口处要多搓点。每一处基本都要搓到。”“我会洗。”女儿答道。一点一点儿地搓,一件一件地洗,中途也没有休息,这天的衣服,女儿认真地洗完了。妈妈见女儿劳动时,不发脾气不倔强,心理也乐乐呼地高兴。
晚上,妈妈躺在床上,想着早上孩子洗衣服的情景,思考着:女儿平时就是倔强,而今天洗衣服的过程中,她表现很好,是不是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会改变她的这种倔强的脾气?
第二天晚上,吃过晚饭后,妈妈用激将的话对女儿说:“你会洗衣服了,但你会洗碗吗?”“小看人,我会洗。”说着也就动手把桌上的碗洗了起来,最后还用抹布把桌子抹了干干净净的。妈妈也把女儿搂在怀里,说“乖女儿,你懂事了,妈妈为你高兴。”自后的日子里,晚上洗碗的任务,大多由女儿完成。周日,她也很乐意地洗衣服,做家务。
自从,女儿开始做起了家务,她的倔强劲减弱了许多,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一次,家里来了客人,见喜欢吃的炒蟹,就端到自己面前,妈妈小声对她说“有客人,要让客人吃。”她就端到客人面前了。这在以前,会大吵大闹一通,甚至会不吃饭了。
女儿在校的学习也比从前认真多了,以前她在家做作业,爸妈不能多过问,问了以后时不时的嘴一翘,甚至赌气不做了。现在,有时主动将做好了的作业给爸妈看,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老师也表扬她,说她改变了许多。
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改变世界,劳动创造人的本身。劳动改变客观物质,劳动也能改变人的思想,劳动也能改变人的性格与行为。歌德曾说过“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 劳动使人高尚,是我们生存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
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明天,人类都不会离开劳动,科学有多发达,社会的进步始终在于劳动。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家长都不愿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恰恰助长了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气,使孩子的心理品质变差。我们爱孩子,这是每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但爱并不等于不让孩子劳动,让孩子坐享其福,这也使孩子不良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一些发达国家,对孩子的劳动非常重视,如: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 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过了头,不缺物质,缺少的是伟大的劳动。
有一份關于孩子劳动教育的研究报告指出: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实践也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能改变孩子的性格、气质、品德、行为,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让孩子参加劳动,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大问题。一代青年如果不爱劳动,将后患无穷。古代巴比伦的消亡,与其民族好吃懒做有着密切的关系。
孩子的脾气不好,品行不良,我们说教、训斥,还不如让孩子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在劳动中感受世界,在劳动中改变自我,在劳动中发展成才。
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家庭的未来,为了国家的未来,我们该放手让孩子去劳动,为孩子的劳动创造条件与情境,诱导、启发、指导孩子去劳动,让劳动改变我们的世界,改变我们的未来,改变我们的孩子。
女儿自从会说话、走路以后,家里人都处处宠着她,这使得她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倔强。一个星期天,她做完了作业,妈妈叫她把书本等学习用品收拾好,她就是不干,说了几次,她都不动,训骂了两句还是不动。吃饭的时候,她吃两口,就停一停,叫她吃快点,便竟然吃吃,再玩玩,就是与家长顶着干。这种事几乎是天天发生,你要她做的事,她不愿做,你不让她做的事,偏要做。是一个非常倔强的孩子。
一个周日的早上,妈妈在洗衣服,她起床后,看到妈妈在洗衣服,觉得好玩,就来到妈妈洗衣盆旁,伸出小手搓起了衣服,妈妈说:“你快洗脸去。不要你在这瞎搞。”她还是犟脾气,瞎搓着衣服。妈妈知道女儿的脾气,干脆对她说:“看你能不能把这衣服洗干净。”“先看着妈妈,是怎样洗的,衣领、袖口处要多搓点。每一处基本都要搓到。”“我会洗。”女儿答道。一点一点儿地搓,一件一件地洗,中途也没有休息,这天的衣服,女儿认真地洗完了。妈妈见女儿劳动时,不发脾气不倔强,心理也乐乐呼地高兴。
晚上,妈妈躺在床上,想着早上孩子洗衣服的情景,思考着:女儿平时就是倔强,而今天洗衣服的过程中,她表现很好,是不是让孩子参加一些劳动,会改变她的这种倔强的脾气?
第二天晚上,吃过晚饭后,妈妈用激将的话对女儿说:“你会洗衣服了,但你会洗碗吗?”“小看人,我会洗。”说着也就动手把桌上的碗洗了起来,最后还用抹布把桌子抹了干干净净的。妈妈也把女儿搂在怀里,说“乖女儿,你懂事了,妈妈为你高兴。”自后的日子里,晚上洗碗的任务,大多由女儿完成。周日,她也很乐意地洗衣服,做家务。
自从,女儿开始做起了家务,她的倔强劲减弱了许多,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一次,家里来了客人,见喜欢吃的炒蟹,就端到自己面前,妈妈小声对她说“有客人,要让客人吃。”她就端到客人面前了。这在以前,会大吵大闹一通,甚至会不吃饭了。
女儿在校的学习也比从前认真多了,以前她在家做作业,爸妈不能多过问,问了以后时不时的嘴一翘,甚至赌气不做了。现在,有时主动将做好了的作业给爸妈看,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老师也表扬她,说她改变了许多。
劳动创造人类,劳动改变世界,劳动创造人的本身。劳动改变客观物质,劳动也能改变人的思想,劳动也能改变人的性格与行为。歌德曾说过“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 劳动使人高尚,是我们生存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
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明天,人类都不会离开劳动,科学有多发达,社会的进步始终在于劳动。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家长都不愿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恰恰助长了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气,使孩子的心理品质变差。我们爱孩子,这是每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但爱并不等于不让孩子劳动,让孩子坐享其福,这也使孩子不良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一些发达国家,对孩子的劳动非常重视,如: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 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相比之下,我们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过了头,不缺物质,缺少的是伟大的劳动。
有一份關于孩子劳动教育的研究报告指出: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实践也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能改变孩子的性格、气质、品德、行为,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让孩子参加劳动,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大问题。一代青年如果不爱劳动,将后患无穷。古代巴比伦的消亡,与其民族好吃懒做有着密切的关系。
孩子的脾气不好,品行不良,我们说教、训斥,还不如让孩子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在劳动中感受世界,在劳动中改变自我,在劳动中发展成才。
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家庭的未来,为了国家的未来,我们该放手让孩子去劳动,为孩子的劳动创造条件与情境,诱导、启发、指导孩子去劳动,让劳动改变我们的世界,改变我们的未来,改变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