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数学工作中需要向学生讲解教材知识点,在知识点讲解中适当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锻炼。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知道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逻辑思维能力实质上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主要内容。目前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有着不足之处,教师应当对教学不足进行剖析,运用更加高效的方式来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教学
小学数学的各个内容之间具有比较紧密的逻辑关系,但逻辑关系并不是明显地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懂得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使得学生能够有清晰的数学架构,教师首先可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第一,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小学数学是学生基础教育的关键内容,学生在小学时期积累一定数学知识,可为其初中、高中、大学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数学教学成果能够用考试成绩来评判,同时也能够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来评判。但现在仍然有小学未挣脱开传统应试教育观念,教师仍然在课堂中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会将更多教学精力放在考试内容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没有自己尝试思考知识点中蕴含的逻辑,学生的思考能力偏弱。
第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学生还没有发展成熟的心智,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更乐意接受形象直观的事物,学生难以对抽象、逻辑高的事物产生兴趣,而数学的学习正好是抽象化、逻辑高的,有些学生根本不愿意学习数学。同时,又因为教师采取传统灌输式教学,课堂教学较为枯燥,课堂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
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对学生的益处
近些年我国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改革,数学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小学数学教师紧跟国家教育理念,改变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可以取得更为优秀的教学成果。尽管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考试成绩上的提高,但却约束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成长。如果小学数学教师不做出改变,则不利于数学教学的长久发展。因此数学教师重点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从中受益,也可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
三、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第一,构建数学教学情境。数学教师为了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结合教学内容来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来让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化,用情景模拟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投入到数学教学当中,使得学生的数学的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掌握数学的理论知识后,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例如,数学教师在开展《负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能够运用ppt来向学生展示一页存折上的数据,告知学生“1000”“300”这些数字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像“-400”“-500”这些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而学生观察可发现支出的钱数前面均有“-”号,由此学生能够知道负数的特征。生活情境与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
第二,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数学教师在组织课前导入时,需要合理设计课堂导入,能够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合适的导入方法,如可以设计故事导入、竞赛导入、游戏导入等。教师也能够同时运用多种导入方式,通过有趣的课堂导入来吸引学生,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学习。例如,教师在开展《折扣》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学在课前能够采取游戏导入,教师让一名学生扮演商店售货员,四名学生扮演顾客,顾客到商场中买东西,其中一名顾客购买原价1000元的大衣,一名顾客购买原价100元的围巾,一名顾客购买原价10元的铅笔盒,一名顾客购买原价1元的橡皮,商店内全部商品打七折,让售货员计算打折后每个顾客需要支付多少钱。教师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教师再深入地向学生讲解知识,学生在游戏中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愿意全心全意投入学习。
第三,合理设置课堂提问。小学数学教师需重视课堂提问,且要合理提问,在提问中运用一定技巧,尽可能减少“是不是”“对不对”等直观、简单的提问,虽然简单的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判断,但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所以数学教师需要在满足教材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基础来设置提问,让学生针对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究和推理,最终可以自主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师在开展《圆柱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能够首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课件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教师在课堂中告诉学生“圆柱一定是直直的,并且上下一样粗细”。教师拿出一些圆柱体实物,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然后教师再提问学生“圆柱一共有几个面?”“用手摸圓柱上底和下底,能发现什么特点?”“圆柱侧面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能够知道问题的答案分别是“3个面”“形状相同,都是圆形,面积相等”“圆柱侧面是曲面”。通过课堂合理的提问,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思考,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学生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才可以有明显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会接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也有明显的提升,为此学生需要建造系统的数学逻辑架构,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链,使得学生可以融会贯通知识。数学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定期归纳与反思的习惯,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过往学习中曾经遇到的难题,让学生学会勤于反思、多总结归纳、做好学习笔记。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数学公式制作树形结构,帮助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以此使得数学教学效率有明显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取得明显提高。在开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大课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首先会按照课程向学生讲解“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这几个小课时的知识,最后与学生共同复习学过的知识,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在这几个课时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再帮学生解答疑惑。通过反思复习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学生会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与运用过程,学生在学习当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需要充分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可为学生构建数学教学情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合理设置课堂提问,并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水平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双重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权桂.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 中国新通信,2020 (8):207.
[2]刘世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 中文信息,2019(8):121.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教学
小学数学的各个内容之间具有比较紧密的逻辑关系,但逻辑关系并不是明显地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懂得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的联系,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使得学生能够有清晰的数学架构,教师首先可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第一,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小学数学是学生基础教育的关键内容,学生在小学时期积累一定数学知识,可为其初中、高中、大学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数学教学成果能够用考试成绩来评判,同时也能够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来评判。但现在仍然有小学未挣脱开传统应试教育观念,教师仍然在课堂中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会将更多教学精力放在考试内容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在数学学习当中没有自己尝试思考知识点中蕴含的逻辑,学生的思考能力偏弱。
第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学生还没有发展成熟的心智,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更乐意接受形象直观的事物,学生难以对抽象、逻辑高的事物产生兴趣,而数学的学习正好是抽象化、逻辑高的,有些学生根本不愿意学习数学。同时,又因为教师采取传统灌输式教学,课堂教学较为枯燥,课堂教学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
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对学生的益处
近些年我国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改革,数学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小学数学教师紧跟国家教育理念,改变自己习惯的教学方式,可以取得更为优秀的教学成果。尽管传统数学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考试成绩上的提高,但却约束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成长。如果小学数学教师不做出改变,则不利于数学教学的长久发展。因此数学教师重点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从中受益,也可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
三、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第一,构建数学教学情境。数学教师为了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结合教学内容来为学生创设情境,通过情境来让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化,用情景模拟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投入到数学教学当中,使得学生的数学的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掌握数学的理论知识后,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例如,数学教师在开展《负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能够运用ppt来向学生展示一页存折上的数据,告知学生“1000”“300”这些数字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像“-400”“-500”这些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而学生观察可发现支出的钱数前面均有“-”号,由此学生能够知道负数的特征。生活情境与教学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
第二,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数学教师在组织课前导入时,需要合理设计课堂导入,能够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合适的导入方法,如可以设计故事导入、竞赛导入、游戏导入等。教师也能够同时运用多种导入方式,通过有趣的课堂导入来吸引学生,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学习。例如,教师在开展《折扣》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学在课前能够采取游戏导入,教师让一名学生扮演商店售货员,四名学生扮演顾客,顾客到商场中买东西,其中一名顾客购买原价1000元的大衣,一名顾客购买原价100元的围巾,一名顾客购买原价10元的铅笔盒,一名顾客购买原价1元的橡皮,商店内全部商品打七折,让售货员计算打折后每个顾客需要支付多少钱。教师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教师再深入地向学生讲解知识,学生在游戏中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愿意全心全意投入学习。
第三,合理设置课堂提问。小学数学教师需重视课堂提问,且要合理提问,在提问中运用一定技巧,尽可能减少“是不是”“对不对”等直观、简单的提问,虽然简单的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学会判断,但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所以数学教师需要在满足教材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基础来设置提问,让学生针对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究和推理,最终可以自主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师在开展《圆柱的认识》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能够首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向学生展示课件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教师在课堂中告诉学生“圆柱一定是直直的,并且上下一样粗细”。教师拿出一些圆柱体实物,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然后教师再提问学生“圆柱一共有几个面?”“用手摸圓柱上底和下底,能发现什么特点?”“圆柱侧面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能够知道问题的答案分别是“3个面”“形状相同,都是圆形,面积相等”“圆柱侧面是曲面”。通过课堂合理的提问,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思考,从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学生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才可以有明显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会接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也有明显的提升,为此学生需要建造系统的数学逻辑架构,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链,使得学生可以融会贯通知识。数学教师帮助学生形成定期归纳与反思的习惯,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过往学习中曾经遇到的难题,让学生学会勤于反思、多总结归纳、做好学习笔记。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数学公式制作树形结构,帮助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以此使得数学教学效率有明显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取得明显提高。在开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大课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首先会按照课程向学生讲解“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这几个小课时的知识,最后与学生共同复习学过的知识,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思考在这几个课时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再帮学生解答疑惑。通过反思复习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学生会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与运用过程,学生在学习当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
小学数学需要充分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可为学生构建数学教学情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合理设置课堂提问,并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水平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双重提高。
参考文献:
[1]余权桂.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 中国新通信,2020 (8):207.
[2]刘世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 中文信息,2019(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