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深入,对体育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健康第一这一思想已经得到落实,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终身体育。正确的的体育锻炼习惯既能够锻炼身体,还可以愉悦身心,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巨大的责任,是未来社会事业的主要承担者,他们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应具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进而更加高效的完成自己的学业与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全面发展
一、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凡事都需要一个态度,态度会影响到一个人进行的动力与行为,人在锻炼的过程中,应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今后发展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只有具备一个正确的体育态度,才能够对体育锻炼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通过坚定的意志克服体育锻炼中的各种困难。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基础就是体育态度,任何态度的形成都需要一定时间,体育态度也是如此,经过理性的认知与感性的实践之后,能够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并愿意自觉的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另外,兴趣是参与某项活动的催化剂,进行体育锻炼时可以将兴趣作为基础,经过实践不断发展,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体育兴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锻炼活动的形成,增强人们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二)学校因素
在高校内营造一个体育锻炼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并没有给予体育锻炼高度重视,受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学生只有在体育课堂上加强锻炼,并没有给予体育习惯的养成高度重视。尽管在校园内有体育社团与体育俱乐部,但是其实质性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凸显出来,一些社团只是挂着体育的名头,并没有对学生普及体育知识,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学校应对这些辅助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制定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管理,由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并开展各项组织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运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进而将这些知识进行自我吸收,为学生形成长期锻炼的习惯奠定基础。
(三)环境因素
在家庭生活中,散步、慢跑、篮球这类项目深受大众喜爱,假如父母在工作之余较为热爱体育运用,那么子女也会在耳濡目染之下,对体育锻炼产生一定兴趣。子女与父母对项目的喜爱也不尽相同,年轻人所选择的运动项目会具有一定时代性,会受到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的影响,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会受到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现代体育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教育机制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部分家长并没有给予体育锻炼高度重视,认为学习才是孩子最根本的任务,但是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会受到家长态度的影响,即使家长没有参与其中,也能够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决心。反之,假如家庭成员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学生可能采取冷漠,甚至拒绝的态度看待体育锻炼,进而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措施
(一)明确体育锻炼目标
每个人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想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不同的,在锻炼内容与运动负荷量的要求都不同。运动之前应明确锻炼的目的,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提高锻炼的效率与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根据不同高校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这一锻炼计划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周期性的,应该落实到每周的锻炼次数与锻炼时间。学生在校园内,应保证每天具有一小时以上的锻炼时间,统一安排早操、体育课以及体育课之外的体育锻炼。但是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安排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二)大力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学校不仅要在每年定期开展大型的运动会,还应给予体育社团高度重视,鼓励学生大力参与提高身体素质的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另外,学校应大力支持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丰富,令大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体育锻炼的益处,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方式,加强体育教材的改革,充分挖掘出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潜力。当代大学生身上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们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爱好,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
(三)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
兴趣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大学生只有对锻炼产生兴趣,才会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进而挖掘自身潜能。在提高大学生锻炼兴趣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自身感兴趣的体育锻炼,产生一种强烈的需求,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在培养大学生兴趣的過程中,不仅要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还应让他们了解到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产生的益处与不锻炼的坏处,明白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都可能是缺乏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大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国民整体素质,但是当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尚未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在平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明白运动量过大所产生的副作用,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进而愉悦自己的身心。
三、结语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体育消费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与教育相比较还是很低的。独立、自由、自主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只有让学生真正喜欢体育,体育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佳。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的锻炼兴趣,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终身体育这一思想贯彻落实到实处,培养学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高校体育社团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J].叶国玺,余卫平.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8)
[2].不同体育锻炼习惯医学生身体自尊、心境状态研究[J].张超.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07)
[3].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途径与方法的研究[J].杨辉.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1)
作者简介
宋新源(1995.11-),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南省郑州市,学历:本科。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全面发展
一、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凡事都需要一个态度,态度会影响到一个人进行的动力与行为,人在锻炼的过程中,应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今后发展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只有具备一个正确的体育态度,才能够对体育锻炼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通过坚定的意志克服体育锻炼中的各种困难。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基础就是体育态度,任何态度的形成都需要一定时间,体育态度也是如此,经过理性的认知与感性的实践之后,能够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并愿意自觉的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另外,兴趣是参与某项活动的催化剂,进行体育锻炼时可以将兴趣作为基础,经过实践不断发展,提高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体育兴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育锻炼活动的形成,增强人们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二)学校因素
在高校内营造一个体育锻炼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并没有给予体育锻炼高度重视,受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学生只有在体育课堂上加强锻炼,并没有给予体育习惯的养成高度重视。尽管在校园内有体育社团与体育俱乐部,但是其实质性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凸显出来,一些社团只是挂着体育的名头,并没有对学生普及体育知识,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学校应对这些辅助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制定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管理,由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并开展各项组织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运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进而将这些知识进行自我吸收,为学生形成长期锻炼的习惯奠定基础。
(三)环境因素
在家庭生活中,散步、慢跑、篮球这类项目深受大众喜爱,假如父母在工作之余较为热爱体育运用,那么子女也会在耳濡目染之下,对体育锻炼产生一定兴趣。子女与父母对项目的喜爱也不尽相同,年轻人所选择的运动项目会具有一定时代性,会受到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的影响,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会受到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现代体育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我国教育机制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部分家长并没有给予体育锻炼高度重视,认为学习才是孩子最根本的任务,但是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会受到家长态度的影响,即使家长没有参与其中,也能够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决心。反之,假如家庭成员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学生可能采取冷漠,甚至拒绝的态度看待体育锻炼,进而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措施
(一)明确体育锻炼目标
每个人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想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不同的,在锻炼内容与运动负荷量的要求都不同。运动之前应明确锻炼的目的,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提高锻炼的效率与学生的积极性。另外,根据不同高校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这一锻炼计划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周期性的,应该落实到每周的锻炼次数与锻炼时间。学生在校园内,应保证每天具有一小时以上的锻炼时间,统一安排早操、体育课以及体育课之外的体育锻炼。但是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安排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二)大力开展各种体育活动
学校不仅要在每年定期开展大型的运动会,还应给予体育社团高度重视,鼓励学生大力参与提高身体素质的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另外,学校应大力支持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得到丰富,令大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体育锻炼的益处,建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方式,加强体育教材的改革,充分挖掘出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潜力。当代大学生身上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们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爱好,愿意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
(三)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
兴趣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大学生只有对锻炼产生兴趣,才会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进而挖掘自身潜能。在提高大学生锻炼兴趣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自身感兴趣的体育锻炼,产生一种强烈的需求,进而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在培养大学生兴趣的過程中,不仅要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还应让他们了解到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产生的益处与不锻炼的坏处,明白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都可能是缺乏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大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国民整体素质,但是当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尚未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教师在平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明白运动量过大所产生的副作用,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进而愉悦自己的身心。
三、结语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体育消费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与教育相比较还是很低的。独立、自由、自主是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只有让学生真正喜欢体育,体育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佳。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大学生的锻炼兴趣,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终身体育这一思想贯彻落实到实处,培养学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高校体育社团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J].叶国玺,余卫平.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8)
[2].不同体育锻炼习惯医学生身体自尊、心境状态研究[J].张超.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07)
[3].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途径与方法的研究[J].杨辉.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1)
作者简介
宋新源(1995.11-),性别:男,民族:汉,籍贯:河南省郑州市,学历:本科。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