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过我们班的课或利用我们班进行过公开教学活动的老师,课下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触:学生的朗读能力普遍较强。问平时是怎样培养训练的,对此,我有几点自已的体会。
一、读悟结合,以悟促读
阅读教学中,有的老师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分析课文前读一遍,讲解完再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朗读索然无味,是不可取的。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之为“美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朗读指导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走进文本,去读去细细品味,真正体会到词语运用的准确,句子的优美,并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中去感悟蕴含的思想情感,再把揣摩到的情感表达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教学《掌声》一课时,我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掌声”进行品读:首先让孩子们自由地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掌声;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次掌声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掌声给英子带来了怎样的变化;然后议一议:你从这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明白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尊重给别人带来的震憾,带来的变化;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因为感悟有多深,朗读有多真。
二、入情入境,引读渲染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朗读指导,教师需要通过课文的文字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脑中把文字还原成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情境中的文字原是有声有音有色的,学生读着读着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去年的树》文中有四次人物对话,文本非常简单,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
出示第一次对话:
师: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对话。
生按自己的理解去读。
指名读,两位学生没有读出鸟儿与大树的不舍之情。
师:你见过告别的情景吗?
生:春节后,爸爸要去打工了,我在车站送过爸爸。
师:说一说你和爸爸告别的场面。
生(很动情):我抓着爸爸的手,眼泪都流下来了,爸爸的大手也紧紧地抓着我的手舍不得放开。上车的时候,他的眼睛一直望着我,不停地说:“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
师:这就是父子之间割舍不了的亲情。鸟儿和大树是一对好朋友,冬天即将来临,小鸟要到南方去了。现在它们要说再见了,想象一下它们告别的情景,说的时候加上对话。
生1:大树摇摇手臂,深情地望着小鸟,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小鸟扑扑翅膀,毫不犹豫地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你等着我吧!”
生2:大树用手臂抚摸一下小鸟,依依不舍地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小鸟拍拍胸脯,坚定地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你等着我吧!”
……
接着,我请学生用自己想象的情景去丰富文本,反复朗读,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在此基础上,我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渲染,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对话。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眼前,学生的思绪与情感随着老师的语调、语气、语态变化而变化,把朗读推向高潮。通过情景创设及老师引领渲染,所有的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鸟儿和大树友谊的深厚。接下来的三次对话,同样如此,孩子朗读时声情并茂,感情表达到位。
三、正确朗读,技巧指导
朗读中表达感情,除了要有真情以外,还得讲究朗读方法。首先,要教学生正确朗读,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读时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时口型到位,清楚响亮。同时做到“六不”: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不读破句。力争做到字字咬真,字字咬准。这方面老师要从严要求,持之以恒。平时教学中多提供给学生大声朗读的机会,不断地去朗读,有意地朗读。长期以住,方能为学生今后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打好基础。其次,一些朗读的技巧要渗透到学生的朗读指导中去。朗读的声音技巧表現在轻重、停顿、快慢、高低等表情达意时的变化上。朗读时有轻有重,才能表达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重音是用声音来突出重点。朗读时利用标点符号掌握句子之间停顿的长短。例如“、”较短,“,”稍长,“。”较长一些等。语速可以区别情绪、紧张气氛等。快读可表达愉悦、着急、气愤或激动等激烈情绪。慢读可表达难过、凄凉的情绪,也可表达美好的东西需慢慢欣赏或品味。朗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三到”:眼到、心到、口到。务必使口头的轻重徐疾、抑扬顿挫跟心里的体会和感受相吻合。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朗读形式中进行训练。
四、评读结合,促进发展
学生朗读时,老师要认真倾听,一般读后就及时评价,这样的评价是符合反馈教学原理的。老师的评价不要空泛,不仅仅是“好”“真棒”“读得有感情”“没有读出感情”等,要评在实处。读得好,好在哪里,哪里读得不够好需点明。老师用点晴之语,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指点迷津,往往事半功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朗读课文也是如此。老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充分尊重学生。因为学生总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对原文会有补充和想象,见作者之未见,且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也存在差异。教师应评价学生读的努力过程,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朗读过程中成功的喜悦。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同时,评价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评价。这种生生之间的评读,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帮助。我常温馨提醒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最大的帮助,这样能快速提升你的朗读水平。
老师在课堂上有效地指导朗读,能让每个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一个个机会中得到锻炼提高;能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地朗读。长期以往,我们孩子的朗读能力会越来越强。
一、读悟结合,以悟促读
阅读教学中,有的老师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分析课文前读一遍,讲解完再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朗读索然无味,是不可取的。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之为“美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朗读指导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走进文本,去读去细细品味,真正体会到词语运用的准确,句子的优美,并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中去感悟蕴含的思想情感,再把揣摩到的情感表达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教学《掌声》一课时,我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掌声”进行品读:首先让孩子们自由地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掌声;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每一次掌声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掌声给英子带来了怎样的变化;然后议一议:你从这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明白同学之间的关爱、鼓励、尊重给别人带来的震憾,带来的变化;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因为感悟有多深,朗读有多真。
二、入情入境,引读渲染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朗读指导,教师需要通过课文的文字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脑中把文字还原成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情境中的文字原是有声有音有色的,学生读着读着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去年的树》文中有四次人物对话,文本非常简单,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
出示第一次对话:
师: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对话。
生按自己的理解去读。
指名读,两位学生没有读出鸟儿与大树的不舍之情。
师:你见过告别的情景吗?
生:春节后,爸爸要去打工了,我在车站送过爸爸。
师:说一说你和爸爸告别的场面。
生(很动情):我抓着爸爸的手,眼泪都流下来了,爸爸的大手也紧紧地抓着我的手舍不得放开。上车的时候,他的眼睛一直望着我,不停地说:“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
师:这就是父子之间割舍不了的亲情。鸟儿和大树是一对好朋友,冬天即将来临,小鸟要到南方去了。现在它们要说再见了,想象一下它们告别的情景,说的时候加上对话。
生1:大树摇摇手臂,深情地望着小鸟,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小鸟扑扑翅膀,毫不犹豫地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你等着我吧!”
生2:大树用手臂抚摸一下小鸟,依依不舍地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小鸟拍拍胸脯,坚定地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你等着我吧!”
……
接着,我请学生用自己想象的情景去丰富文本,反复朗读,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在此基础上,我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渲染,引领学生反复朗读对话。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眼前,学生的思绪与情感随着老师的语调、语气、语态变化而变化,把朗读推向高潮。通过情景创设及老师引领渲染,所有的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鸟儿和大树友谊的深厚。接下来的三次对话,同样如此,孩子朗读时声情并茂,感情表达到位。
三、正确朗读,技巧指导
朗读中表达感情,除了要有真情以外,还得讲究朗读方法。首先,要教学生正确朗读,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读时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时口型到位,清楚响亮。同时做到“六不”: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不读破句。力争做到字字咬真,字字咬准。这方面老师要从严要求,持之以恒。平时教学中多提供给学生大声朗读的机会,不断地去朗读,有意地朗读。长期以住,方能为学生今后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打好基础。其次,一些朗读的技巧要渗透到学生的朗读指导中去。朗读的声音技巧表現在轻重、停顿、快慢、高低等表情达意时的变化上。朗读时有轻有重,才能表达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重音是用声音来突出重点。朗读时利用标点符号掌握句子之间停顿的长短。例如“、”较短,“,”稍长,“。”较长一些等。语速可以区别情绪、紧张气氛等。快读可表达愉悦、着急、气愤或激动等激烈情绪。慢读可表达难过、凄凉的情绪,也可表达美好的东西需慢慢欣赏或品味。朗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三到”:眼到、心到、口到。务必使口头的轻重徐疾、抑扬顿挫跟心里的体会和感受相吻合。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朗读形式中进行训练。
四、评读结合,促进发展
学生朗读时,老师要认真倾听,一般读后就及时评价,这样的评价是符合反馈教学原理的。老师的评价不要空泛,不仅仅是“好”“真棒”“读得有感情”“没有读出感情”等,要评在实处。读得好,好在哪里,哪里读得不够好需点明。老师用点晴之语,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指点迷津,往往事半功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朗读课文也是如此。老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充分尊重学生。因为学生总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对原文会有补充和想象,见作者之未见,且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也存在差异。教师应评价学生读的努力过程,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朗读过程中成功的喜悦。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同时,评价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评价。这种生生之间的评读,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帮助。我常温馨提醒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最大的帮助,这样能快速提升你的朗读水平。
老师在课堂上有效地指导朗读,能让每个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一个个机会中得到锻炼提高;能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地朗读。长期以往,我们孩子的朗读能力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