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215-01
一、小学语文与阅读教学
在人教版教材使用的区域当中,小学阶段接受学习的孩子年龄一般是6到12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经历过成体系的语文学习,再加上语文学习本身还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应试性,所以老师在针对小学生所开展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现实特点来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应该认识到拼音文字等语言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打基础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自我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随着小学生认识和观察能力的提高,社会认识和自我表达也是同等重要的,而阅读作为学生认识社会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所以老师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实际上是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来建立健全自身的人格的一个重要时期。
二、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1.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主动权。
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老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探索,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与自己的对话,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通过表达自己的看法等,让学生不断地在阅读的过程中反思自己,正视自己,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我的意识。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课《独坐敬亭山》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先为学生预留一段时间,让学生在过程中更好地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美的古诗词来进行人与诗歌、人与诗人之间的对话。读完之后,让学生们自己体会诗中“尽”“孤”“闲”等字词意思。通过阅读,学生就可以获得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相比于传统意义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留白”的教学理念更受学生们的欢迎,也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课后复习中让学生自由发挥。
为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还要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督促学生自由发挥,并鼓励学生家长也参与到阅读中来,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和表达的空间,家长一定要避免犯老师反复讲解的错误,用自己的讲解占据学生的全部时间,家长应该是在引领和帮助学生复习,给学生留出充足和独立的思维空间。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应该通过微信群和QQ群等方式,先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在辅导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朗读的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和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由民主地进行自主学习。如引导学生思考既然作者写的是“山中观景”的话题,为什么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那么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区别又是什么呢?你从文中那些优美的句子或者是词语可以感受到作者喜欢大自然的感情?总之,在帮助学生复习的问题上,老师应该和家长达成一致,特别是在语文科目的学习中,老师和家长都要给学生一定的自我发挥的空间,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阅读来完成课后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将扮演辅助性的角色,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提供服务。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为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还应通过有趣的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传播学认为,人类传播是所有传播的基础,而人类传播的基础使人能通过大脑对外界进入的信息进行自我处理,而这种信息自我处理的能力本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一种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意味着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天马行空地想象,这种独立思考的前提是学生的思维和想法,有一定的目标和方向感,学生一定要学会集中精力在某一个事物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的主体意识的培养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才是有益处的。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如让学生思考文中“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中“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又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的手段来引导和帮助学生针对这一课中所提到的各种事物进行深入思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当今我国的小学阅读教学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对话,通过与老师和家长的对话,逐漸地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体意识形成的过程。同时,实践证明,一个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不仅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215-01
一、小学语文与阅读教学
在人教版教材使用的区域当中,小学阶段接受学习的孩子年龄一般是6到12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孩子没有经历过成体系的语文学习,再加上语文学习本身还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应试性,所以老师在针对小学生所开展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现实特点来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应该认识到拼音文字等语言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打基础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自我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随着小学生认识和观察能力的提高,社会认识和自我表达也是同等重要的,而阅读作为学生认识社会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所以老师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实际上是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来建立健全自身的人格的一个重要时期。
二、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1.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主动权。
要想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语文老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探索,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与自己的对话,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通过表达自己的看法等,让学生不断地在阅读的过程中反思自己,正视自己,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我的意识。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课《独坐敬亭山》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应该在课堂上先为学生预留一段时间,让学生在过程中更好地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美的古诗词来进行人与诗歌、人与诗人之间的对话。读完之后,让学生们自己体会诗中“尽”“孤”“闲”等字词意思。通过阅读,学生就可以获得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相比于传统意义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种“留白”的教学理念更受学生们的欢迎,也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课后复习中让学生自由发挥。
为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还要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督促学生自由发挥,并鼓励学生家长也参与到阅读中来,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和表达的空间,家长一定要避免犯老师反复讲解的错误,用自己的讲解占据学生的全部时间,家长应该是在引领和帮助学生复习,给学生留出充足和独立的思维空间。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应该通过微信群和QQ群等方式,先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在辅导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朗读的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和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由民主地进行自主学习。如引导学生思考既然作者写的是“山中观景”的话题,为什么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那么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区别又是什么呢?你从文中那些优美的句子或者是词语可以感受到作者喜欢大自然的感情?总之,在帮助学生复习的问题上,老师应该和家长达成一致,特别是在语文科目的学习中,老师和家长都要给学生一定的自我发挥的空间,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阅读来完成课后作业,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将扮演辅助性的角色,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提供服务。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为了在小学语文阅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老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还应通过有趣的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传播学认为,人类传播是所有传播的基础,而人类传播的基础使人能通过大脑对外界进入的信息进行自我处理,而这种信息自我处理的能力本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一种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意味着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天马行空地想象,这种独立思考的前提是学生的思维和想法,有一定的目标和方向感,学生一定要学会集中精力在某一个事物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的主体意识的培养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才是有益处的。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草虫的村落》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如让学生思考文中“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中“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又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的手段来引导和帮助学生针对这一课中所提到的各种事物进行深入思考。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当今我国的小学阅读教学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对话,通过与老师和家长的对话,逐漸地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体意识形成的过程。同时,实践证明,一个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不仅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十分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