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剧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古老民间艺术面临着断层失传的威胁,民族文化多样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沙湾镇是一个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其保留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如今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保护和扶持工作急需加强。本文就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方法进行了一些讨论和实践,以助益综合艺术课程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综合艺术课程;地方课程资源;沙湾镇;开发;利用
一、开发和利用本土艺术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剧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古老民间艺术面临着断层失传的威胁,民族文化多样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民间艺术因为单调、沉闷失去传人。为此,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学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正式在巴黎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10月20日在第三十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分别提出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见及相关措施。而我国人大公布的报告说,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能吟唱本民族史诗或掌握个别文化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正在急剧减少。如何有效地保护民间艺术、延续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政府、学者及艺术家们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
沙湾镇是一个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它保存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民居建筑式样多,是珠三角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全镇现存古祠堂约100多座,还有一筒竹、三间两廊、镬耳屋、高楼、西式住宅、自由式民居等建筑。其中,以车陂街、安宁西街为中心的沙湾古村落约2.4万平方米,是著名的文化遗址和商业遗址。古镇完整地保存着岭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梳式布局,留耕堂、宝墨园、南粤苑、鳌山古庙群等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杰作,蕴藏着丰富的砖雕、灰塑、木雕、壁画艺术珍品。
同时,沙湾镇还是广东音乐发源地之一:造就的著名广东音乐界“何氏三杰”(广东音乐作曲家: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传扬海外。沙湾也因此成为历史上广东音乐最活跃和广东音乐历史遗迹最多的地区之一,至今仍保持着清代“私伙局”的演奏传统。广东音乐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岭南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
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如今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保护和扶持工作急需加强。面对沙湾镇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我们感到有责任把丰富的地方资源进一步整理和发掘,发挥它的教育功能,为传承和发展传统地方文化作出应有的一份贡献。
地方音乐教育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它对德育有强化与辅助的作用。让家乡的优秀音乐文化进入课堂教学,可使学生由乡音滋生乡情,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培养他们的性格、意志和品德。地方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通过学习地方音乐教材,对加深学生对家乡的风土民情,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怀有着特殊作用与积极意义。
二、“走进沙湾”系列课程,开发本土特色艺术课程资源
以学生为主体、依托社区有利资源,充分利用相关的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开发和利用方式的多样化;特色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在课程、教学、评价三个环节中的有机整合、综合利用、统一推进,与“岭南文化进校园”等区域文化建设目标相一致。
1. 集体备课,研究确立特色本土艺术课程系列。根据沙湾现有的艺术资源,我们经过多次的调查和研究,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开发了走进沙湾了解广东音乐、走进沙湾了解飘色艺术、走进沙湾了解舞狮舞龙、走进沙湾了解古建筑艺术、走进沙湾了解粤剧艺术等几个特色本土艺术课程系列,并着手研究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各个课程的学习要点、知识点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梳理,为进一步的教与学奠定基础。
2.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问卷抽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本土艺术文化知识的兴趣和相关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分析研究教师和学生对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观念与态度,从而为实施特色本土艺术课程系列做好学情和教情调查,为制定进一步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依据,为更好地实施特色本土艺术课程做好前期工作。
3. 依托有利的社区资源,充分利用相关的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沙湾镇现有大小文化艺术社团二十多个,我们联系沙湾镇文化中心,在文化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们学校的师生先后与沙坑龙狮团、沙湾东村居委私伙局、沙湾翠园乐社私伙局、沙湾镇沙雕协会、沙湾镇飘色协会等文化团体进行交流,近距离地与民间艺术家们畅谈,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家们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感受到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大力开展“研学后教”,推动特色本土艺术课程发展
在番禺区教育局的大力推动下,番禺区各校各学科如火如荼地开展了“研学后教”教学改革工作。在艺术课程的实验中,我们也进行了研学后教的尝试,在部分的课型课例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研学后教”主要指导思想是先研学,再教。与以前的老师先教,学生再进行模仿地学习相比,不但在表面上的顺序有更改,而且在更深层次的教学思想、教学本质、教学模式都进行了大的变革;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是以学定教,教在学之后,教在关键处。
我们在各项走进沙湾的特色本土艺术课程系列中,充分利用了研学后教的方法。我们先制定了研学案,确定各项艺术的研学部分和方法,让学生研在前、学在前,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访谈研究法进行研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意识与能力,同时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有现代化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开展沙湾特色本土艺术课程
家长资源主要指一些具有艺术专长或一定艺术素养的家长、他们的亲友及他们所拥有的相关艺术方面的书籍、音像资料、可利用的艺术器材等。在学生家长中,有部分学生家长有飘色艺术的制作能力,或者曾经在村里参加过飘色的制作,有些学生在小时候也做过飘色中的“色仔”“色女”,我们让这些有直接经验的家长和同学来校跟同学们进行讲解和交流,家长讲授的方法和老师的不同,也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有些学生家长是私伙局成员,我们邀请他们来学校表演,并到他们所在的排练场所进行“采访”交流;还有在部分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成立了“艺术教育家长委员会”,聘请了多位家长作为我校的校外辅导员,为我校沙湾特色本土艺术课程提供很大的帮助。
五、依托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沙湾特色本土艺术的传播
我们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植入了很多沙湾特色本土艺术的传播。首先,在学校的宣传栏,设立了“沙湾本土艺术知多少”专栏,每月定期更换,展出广东音乐的起源、演奏、代表人物曲目等以及其他几项特色艺术课程的相关内容;其次,利用学校校园广播,播出沙湾特色本土艺术课程相关艺术内容,播出广东音乐、粤剧经典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次,利用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让学校民乐队到沙湾的民间私伙局进行现场表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综合艺术课程;地方课程资源;沙湾镇;开发;利用
一、开发和利用本土艺术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剧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古老民间艺术面临着断层失传的威胁,民族文化多样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许多民间艺术因为单调、沉闷失去传人。为此,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学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正式在巴黎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10月20日在第三十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分别提出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见及相关措施。而我国人大公布的报告说,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能吟唱本民族史诗或掌握个别文化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正在急剧减少。如何有效地保护民间艺术、延续民族传统文化,已成为政府、学者及艺术家们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
沙湾镇是一个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它保存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民居建筑式样多,是珠三角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全镇现存古祠堂约100多座,还有一筒竹、三间两廊、镬耳屋、高楼、西式住宅、自由式民居等建筑。其中,以车陂街、安宁西街为中心的沙湾古村落约2.4万平方米,是著名的文化遗址和商业遗址。古镇完整地保存着岭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梳式布局,留耕堂、宝墨园、南粤苑、鳌山古庙群等堪称岭南建筑艺术的杰作,蕴藏着丰富的砖雕、灰塑、木雕、壁画艺术珍品。
同时,沙湾镇还是广东音乐发源地之一:造就的著名广东音乐界“何氏三杰”(广东音乐作曲家: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传扬海外。沙湾也因此成为历史上广东音乐最活跃和广东音乐历史遗迹最多的地区之一,至今仍保持着清代“私伙局”的演奏传统。广东音乐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岭南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
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如今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保护和扶持工作急需加强。面对沙湾镇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我们感到有责任把丰富的地方资源进一步整理和发掘,发挥它的教育功能,为传承和发展传统地方文化作出应有的一份贡献。
地方音乐教育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它对德育有强化与辅助的作用。让家乡的优秀音乐文化进入课堂教学,可使学生由乡音滋生乡情,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培养他们的性格、意志和品德。地方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通过学习地方音乐教材,对加深学生对家乡的风土民情,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情怀有着特殊作用与积极意义。
二、“走进沙湾”系列课程,开发本土特色艺术课程资源
以学生为主体、依托社区有利资源,充分利用相关的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开发和利用方式的多样化;特色本土艺术课程资源在课程、教学、评价三个环节中的有机整合、综合利用、统一推进,与“岭南文化进校园”等区域文化建设目标相一致。
1. 集体备课,研究确立特色本土艺术课程系列。根据沙湾现有的艺术资源,我们经过多次的调查和研究,根据我镇实际情况开发了走进沙湾了解广东音乐、走进沙湾了解飘色艺术、走进沙湾了解舞狮舞龙、走进沙湾了解古建筑艺术、走进沙湾了解粤剧艺术等几个特色本土艺术课程系列,并着手研究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各个课程的学习要点、知识点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梳理,为进一步的教与学奠定基础。
2.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问卷抽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本土艺术文化知识的兴趣和相关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分析研究教师和学生对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的观念与态度,从而为实施特色本土艺术课程系列做好学情和教情调查,为制定进一步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提供依据,为更好地实施特色本土艺术课程做好前期工作。
3. 依托有利的社区资源,充分利用相关的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沙湾镇现有大小文化艺术社团二十多个,我们联系沙湾镇文化中心,在文化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们学校的师生先后与沙坑龙狮团、沙湾东村居委私伙局、沙湾翠园乐社私伙局、沙湾镇沙雕协会、沙湾镇飘色协会等文化团体进行交流,近距离地与民间艺术家们畅谈,让学生感受到民间艺术家们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感受到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大力开展“研学后教”,推动特色本土艺术课程发展
在番禺区教育局的大力推动下,番禺区各校各学科如火如荼地开展了“研学后教”教学改革工作。在艺术课程的实验中,我们也进行了研学后教的尝试,在部分的课型课例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研学后教”主要指导思想是先研学,再教。与以前的老师先教,学生再进行模仿地学习相比,不但在表面上的顺序有更改,而且在更深层次的教学思想、教学本质、教学模式都进行了大的变革;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是以学定教,教在学之后,教在关键处。
我们在各项走进沙湾的特色本土艺术课程系列中,充分利用了研学后教的方法。我们先制定了研学案,确定各项艺术的研学部分和方法,让学生研在前、学在前,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访谈研究法进行研学,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切实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意识与能力,同时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有现代化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开展沙湾特色本土艺术课程
家长资源主要指一些具有艺术专长或一定艺术素养的家长、他们的亲友及他们所拥有的相关艺术方面的书籍、音像资料、可利用的艺术器材等。在学生家长中,有部分学生家长有飘色艺术的制作能力,或者曾经在村里参加过飘色的制作,有些学生在小时候也做过飘色中的“色仔”“色女”,我们让这些有直接经验的家长和同学来校跟同学们进行讲解和交流,家长讲授的方法和老师的不同,也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有些学生家长是私伙局成员,我们邀请他们来学校表演,并到他们所在的排练场所进行“采访”交流;还有在部分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成立了“艺术教育家长委员会”,聘请了多位家长作为我校的校外辅导员,为我校沙湾特色本土艺术课程提供很大的帮助。
五、依托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沙湾特色本土艺术的传播
我们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植入了很多沙湾特色本土艺术的传播。首先,在学校的宣传栏,设立了“沙湾本土艺术知多少”专栏,每月定期更换,展出广东音乐的起源、演奏、代表人物曲目等以及其他几项特色艺术课程的相关内容;其次,利用学校校园广播,播出沙湾特色本土艺术课程相关艺术内容,播出广东音乐、粤剧经典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次,利用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让学校民乐队到沙湾的民间私伙局进行现场表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