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有法无定法,教学有模无定模,创建先进的教学模式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兰州市在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构建高效课堂的浪潮中,很多学校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创立了诸多科学实用且富有操作性的教学模式。那么,创新教学模式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哪些重要性呢?笔者在近两年的实地调研过程中,对各学校所创建的教学模式深有感触,并就创新教学模式对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科学实用的教学模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何克抗教授说:“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定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掌控课堂的话语权,而新课改提倡教学回归教育本身,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新课改的效果其实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二是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所以,无论哪一种模式,并不是为了‘模式’而‘模式’,更不是搞成‘模式化’或者固化了的‘模子’,而是说使用某种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必经的一个阶段,唯有先‘走入模式’才能‘走出模式’,创新生成新的模式,最终脱离模式,走向真正的教学艺术。”(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
因此,许多学校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尝试创立了能够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例如兰州三十一中的“问题教学法模式”、兰州十一中的“361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兰州二十中的“教学案分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模式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课堂动起来,学生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良好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激活课堂活力并不是指简单的学生对话所形成的课堂喧嚣,而是指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所形成的有一定思想火花和信息含量的语言交流。
李炳亭先生说:“高效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它的目标不仅仅是学会,还必须让学生享受学的过程,并生成学习能力。”一堂课不仅因教师而精彩,更因学生的表现而精彩。因此,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那么,如何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成为高效课堂改革的落脚点。具体来说,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流程与环节、导学案、问题的提出、作业的布置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课堂思维。
在调研中,各校都有观摩示范课,通过这些课来展示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在各种模式中,都试图将课堂教学的学习活动转换成为学生的“体验”过程,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高效参与。
例如,兰州二十七中某老师在讲授《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时,采用课堂内容前置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自主学习,从网上查阅及实地调查了很多资料,根据本课的内容和自己的兴趣点进行分组,不同组抽取不同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制作成课件,分成四组进行课堂展示。第一组简介四大名著和文学知识等;第二组介绍科技的辉煌成就;第三组介绍民族文化,尤其重点介绍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的特点;第四组分析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每一个小组将自己的问题讲透后,由此引出的更深的问题交给下一组解决,教师则针对学生的相关展示提出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激发了课堂活力,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三、注重课堂的预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
课堂是复杂的,是动态生成的,因此,注重课堂设计、实现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也是我们一贯追求的目标。没有充分的课堂设计,就不会有精彩的课堂呈现。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且没有激情的行程。”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教师除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肯定学生的表现外,还应适当调整、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教学,即使偏离了预定目标,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
课堂的高效性不容忽视。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是确定的,如果学生的生成对课堂教学无价值,那么教师在做出合理取舍的同时,对学生的生成也应小心“呵护”,善于倾听和引导,至少不能让学生有被忽视的感受。这样,学生的创造性火花不至于被消灭,反而有可能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这也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不断追求的。
那么,课堂的预设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呢?
1.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课前预习、课中讲授、课后提升或巩固,是一个延续的整体,而不是仅仅把它看成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缩版、简介。同时在制定问题和安排活动时,可以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灵活选用,有效解决学生能力与认知水平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设问的提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助产婆,它有助于新思想的诞生,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是通过情境设问激趣。因此,问题的提出,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不能为提问而提问。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激发其积极性,在设问、释问中萌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教材的处理
教材作为一种工具书发挥着最重要的资源作用。新课程提倡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活化教材,不拘泥于教材。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普遍反映政治学科的新教材授课存在以下问题:一个课时的容量大,在规定的时间内讲不完;有些专题的内容跨度大,学生全面掌握有难度;教材、教辅资料、考试试题之间在内容的删减、重轻点上存在不相吻合与脱节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整体上把握教材编排的内容、特点、重难点、各单元间的关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课标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和重组,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顺序、教学内容,选择教法,积累资源,不一定严格按照教材顺序进行讲授,知识的重新整合尤显重要。
综上所述,创新教学模式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的高效性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只有立足于使每一节常态课都有效,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一、科学实用的教学模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何克抗教授说:“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定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掌控课堂的话语权,而新课改提倡教学回归教育本身,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新课改的效果其实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程度,二是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程度。“所以,无论哪一种模式,并不是为了‘模式’而‘模式’,更不是搞成‘模式化’或者固化了的‘模子’,而是说使用某种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必经的一个阶段,唯有先‘走入模式’才能‘走出模式’,创新生成新的模式,最终脱离模式,走向真正的教学艺术。”(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
因此,许多学校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尝试创立了能够体现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例如兰州三十一中的“问题教学法模式”、兰州十一中的“361互助合作式课堂教学模式”、兰州二十中的“教学案分组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模式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课堂动起来,学生活起来,效果好起来”的良好效果。
二、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激活课堂活力并不是指简单的学生对话所形成的课堂喧嚣,而是指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所形成的有一定思想火花和信息含量的语言交流。
李炳亭先生说:“高效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它的目标不仅仅是学会,还必须让学生享受学的过程,并生成学习能力。”一堂课不仅因教师而精彩,更因学生的表现而精彩。因此,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课堂活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那么,如何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成为高效课堂改革的落脚点。具体来说,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流程与环节、导学案、问题的提出、作业的布置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课堂思维。
在调研中,各校都有观摩示范课,通过这些课来展示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在各种模式中,都试图将课堂教学的学习活动转换成为学生的“体验”过程,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高效参与。
例如,兰州二十七中某老师在讲授《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时,采用课堂内容前置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自主学习,从网上查阅及实地调查了很多资料,根据本课的内容和自己的兴趣点进行分组,不同组抽取不同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制作成课件,分成四组进行课堂展示。第一组简介四大名著和文学知识等;第二组介绍科技的辉煌成就;第三组介绍民族文化,尤其重点介绍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的特点;第四组分析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每一个小组将自己的问题讲透后,由此引出的更深的问题交给下一组解决,教师则针对学生的相关展示提出探究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激发了课堂活力,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三、注重课堂的预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
课堂是复杂的,是动态生成的,因此,注重课堂设计、实现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也是我们一贯追求的目标。没有充分的课堂设计,就不会有精彩的课堂呈现。叶澜教授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且没有激情的行程。”当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教师除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肯定学生的表现外,还应适当调整、创造性地设计和组织教学,即使偏离了预定目标,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
课堂的高效性不容忽视。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学内容是确定的,如果学生的生成对课堂教学无价值,那么教师在做出合理取舍的同时,对学生的生成也应小心“呵护”,善于倾听和引导,至少不能让学生有被忽视的感受。这样,学生的创造性火花不至于被消灭,反而有可能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这也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不断追求的。
那么,课堂的预设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呢?
1.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课前预习、课中讲授、课后提升或巩固,是一个延续的整体,而不是仅仅把它看成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缩版、简介。同时在制定问题和安排活动时,可以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灵活选用,有效解决学生能力与认知水平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设问的提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助产婆,它有助于新思想的诞生,激发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是通过情境设问激趣。因此,问题的提出,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不能为提问而提问。要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设问给学生提供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激发其积极性,在设问、释问中萌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教材的处理
教材作为一种工具书发挥着最重要的资源作用。新课程提倡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活化教材,不拘泥于教材。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普遍反映政治学科的新教材授课存在以下问题:一个课时的容量大,在规定的时间内讲不完;有些专题的内容跨度大,学生全面掌握有难度;教材、教辅资料、考试试题之间在内容的删减、重轻点上存在不相吻合与脱节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整体上把握教材编排的内容、特点、重难点、各单元间的关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课标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和重组,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顺序、教学内容,选择教法,积累资源,不一定严格按照教材顺序进行讲授,知识的重新整合尤显重要。
综上所述,创新教学模式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的高效性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只有立足于使每一节常态课都有效,才能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