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自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如何正确理解自主学习的内涵、认识自主学习的特征、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关系到能否顺利转变学习方式,进一步有效推进新课程改革,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抓好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呢?
一、把握自主学习要义,提升自主学习自觉性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或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较之我们以往常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的课堂具有以下一些意义。
第一,学生求知欲旺盛,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要我学”还是“我要学”,是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分野。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家长的嘱咐、教师的督查、同学的竞争、学习的奖励等,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这些都是学习的外在动力。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在动力才是产生有效学习的关键。一般说来,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要求他们用实现人生价值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在动力是不现实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好的内在动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是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为此,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些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自主确定学习进度。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教师预设的,而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学目标既有教师预设的部分,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教学目标的制订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就一堂课而言,学生提出多少个问题,估计可以解决哪几个,解决到什么程度,由师生共同来决定。对那些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学得快的可以拓展拔高,学得慢的能“保底”就行。
第三,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有选择的权利。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平衡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正在增加。一位学者认为: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比如,一节课教完了,所学的生字要不要抄、抄几遍,由学生自己决定,只要能把这些字记住就行。又如,教学古诗《泊船瓜州》,老师可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学生不仅兴趣盎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的特长也得到发挥。当然,在各科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自主选择的幅度就更大。
第四,學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做出调整。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对“元认知”的研究。“元认知”是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其主要表现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及时进行自我反馈,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调整。为发展“元认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乐观,对自己的学习始终保持着一份自信心。
二、掌握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未来社会,自学能力将成为每个人必备的生存条件。因此,我们应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进行教法、学法研究,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1.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想学”。
针对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教师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求兴趣;组织适当的竞赛活动,培养良好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的和制定学习计划,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严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2、加强学法指导,促使学生“会学”。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有成功者的奥秘在于有一整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因此,人们常把学习方法比作“求知之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点金术”比“金子”更为可贵,因为科学的方法是学习的“加速器”和“催化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牢记,“教人一字,不如启人之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常规教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复习,学会作业,学会考试,只有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3、创造学习条件,促使学生“能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上,对学生学习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为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如搭建问题平台,诱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分层次确定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每一位学生都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等。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开展研究性学习,强化自主创新
研究性学习也是学生自主体验生活、认识世界、发现新知的过程,和自主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在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创造,在创造中学会学习,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项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能成之事。教师必须正确理解自主学习的内涵,掌握自主学习的培养方法,树立新的教学观,才能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把握自主学习要义,提升自主学习自觉性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或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较之我们以往常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的课堂具有以下一些意义。
第一,学生求知欲旺盛,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要我学”还是“我要学”,是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分野。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家长的嘱咐、教师的督查、同学的竞争、学习的奖励等,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这些都是学习的外在动力。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在动力才是产生有效学习的关键。一般说来,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要求他们用实现人生价值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在动力是不现实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好的内在动力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是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为此,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些问题和任务的推动下,学生以主动的姿态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学生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自主确定学习进度。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教师预设的,而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教学目标既有教师预设的部分,也有在课堂中根据实际情况生成的部分。教学目标的制订既要按照课程标准、教材的规定,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和他们的实际需要。就一堂课而言,学生提出多少个问题,估计可以解决哪几个,解决到什么程度,由师生共同来决定。对那些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做出选择,学得快的可以拓展拔高,学得慢的能“保底”就行。
第三,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有选择的权利。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平衡而单一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正在增加。一位学者认为:当成功与失败并存、机遇与陷阱同在时,正确的选择就成为走向成功、抓住机遇的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注重选择”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比如,一节课教完了,所学的生字要不要抄、抄几遍,由学生自己决定,只要能把这些字记住就行。又如,教学古诗《泊船瓜州》,老师可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学生不仅兴趣盎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的特长也得到发挥。当然,在各科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自主选择的幅度就更大。
第四,學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做出调整。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进展就是对“元认知”的研究。“元认知”是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其主要表现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及时进行自我反馈,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调整。为发展“元认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乐观,对自己的学习始终保持着一份自信心。
二、掌握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未来社会,自学能力将成为每个人必备的生存条件。因此,我们应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进行教法、学法研究,掌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1.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想学”。
针对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教师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求兴趣;组织适当的竞赛活动,培养良好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的和制定学习计划,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严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2、加强学法指导,促使学生“会学”。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有成功者的奥秘在于有一整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因此,人们常把学习方法比作“求知之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点金术”比“金子”更为可贵,因为科学的方法是学习的“加速器”和“催化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牢记,“教人一字,不如启人之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常规教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复习,学会作业,学会考试,只有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
3、创造学习条件,促使学生“能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师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上,对学生学习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为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如搭建问题平台,诱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分层次确定学习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每一位学生都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等。通过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开展研究性学习,强化自主创新
研究性学习也是学生自主体验生活、认识世界、发现新知的过程,和自主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在研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创造,在创造中学会学习,不断提高自学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项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能成之事。教师必须正确理解自主学习的内涵,掌握自主学习的培养方法,树立新的教学观,才能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