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改革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当中,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一个主题,当前教育要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展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服务。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名之后,教材内容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探究与分享”是里面的一个重要栏目,也是开展活动的主体,但是我们如何来把握这一个新的栏目,让学生围绕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展开探究和分享,这是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尤其是档期的探究与分享活动中存在着栏目选择困难、创新性欠缺、评价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一一来攻克。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7-096
引言
在这个阶段加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意识的提升。随着课程改革教学的发展,体验式教学已经深入到我国的课程教学中,并且收到了很好的反映。因此,可以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1结合实际生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初中道德与发展教学的重要问题,就是其教学内容及教师备课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背离,并且没有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针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收集生活中的例子,并将其引进自身课堂结构。这样能够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又可以使学生将课堂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辨知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今后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学习“网络交往新时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当下自媒体的一些发展现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知道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并且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对互联网做到合理地充分使用。教师通过具体的举例说明,能够使学生学有所用,进而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2.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运用实践素材
一方面,道德与法治的教化性较强,很容易让学生将其当成空洞的大道理而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初中阶段的孩子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有限,对社会的认识通常较为浅薄,甚至容易出错,然而好奇心却驱使着他们去认识和了解社会。因此,想要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教师将实践素材引入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是围绕生活问题展开的,将生活中的素材引用到課堂中,可以很好的减少教材枯燥性,不仅可以避免让学生因为对社会生活认识不深而放弃对道德与法治与课堂的学习,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意义不可小觑。例如: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节的教学课堂中,在援引了这句话的渊源中,笔者向同学们提问:“你是否曾经强迫别人为你做你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呢?亦或者你是否曾经被强迫做你不愿意做的事呢?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单纯的讲解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句话,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身体力行。因此笔者选择了请同学们将生活中曾经发生的场景描述出来作为示范,同时通过描述被强迫者的心理感受,让其他的学生尝试着共情,以期达到警示和教化作用。在一阵沉默后,很快有同学举手发言:“老师,我们放学后卫生值日的时候,总有同学偷懒没有将负责的卫生区域打扫干净就回家了,老师检查的时候,就需要其他的同学去额外打扫该区域,我觉得这样很不公平。”该同学说完后,我发现班级内有几位经常偷懒不做值日的男同学红了脸,偷偷低下了头。而后另一位是学习委员:“老师,有很多同学因为我经常催着交作业,暗地里给我起外号,可是我只是在履行我职责内的任务,换成另外一个人做学习委员,也会要求交作业的,我觉得很委屈。”班级内再次沉默了,有些人低下头去默默思考着什么,不一会儿,有同学发言:“老师,我们每个人待人接物都要学会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自私的只考虑自己,我要向学习委员道歉。”最终,在本次课堂中,所有人都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反思并且力求改正,通过这样的场景引入,也让他们真正的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效显著。
3深化知识记忆
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课堂互动的方式授课,课堂互动可以把一些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相结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知识有足够深的理解,记忆这些知识也会变得更加容易。例如,在讲授“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重点知识时,由于这一小章节的知识比较难理解,所以笔者选择运用课堂互动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能力并减轻理解难度。笔者在课堂中问学生:“你们觉得世界上有哪些生物是不会死亡的?”学生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给笔者的答案是没有生物不会死亡,所以生命不可以达到永恒。笔者告诉学生答案没有错,但是如果从其他方面考虑的话,有些生命是可以达到永恒的,就比如说雷锋,虽然他已经去世很久了,但是他却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所以他的生命就达到了永恒。
4在探究活动中运用思维导图
在讲到《尊重自由平等》这一课内容时,在探究与分享活动中引用了一个故事:白云飘飘,一只风筝在天上飞,风筝许了一个愿望,乞求天空能让自己挣脱那根线,让自己不再被束缚。突然,一阵狂风袭来,风筝被吹得摇摇晃晃,它一心想挣脱线的约束,昂头借风拼命挣扎。线终于断了,风筝如愿以偿,满心欢喜的它来不及拥抱蓝天,就一头栽了下来,再也无法飞了。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到必要的限制?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思维导图绘制出你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
结语
总之,教师要及时调整教育理念,大胆创新,锐意改革,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探究与分享”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亚辉.初中《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廖柳阳.《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特色与运用分析[D].广州大学,2019.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7-096
引言
在这个阶段加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意识的提升。随着课程改革教学的发展,体验式教学已经深入到我国的课程教学中,并且收到了很好的反映。因此,可以将体验式教学应用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1结合实际生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初中道德与发展教学的重要问题,就是其教学内容及教师备课案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背离,并且没有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针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收集生活中的例子,并将其引进自身课堂结构。这样能够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又可以使学生将课堂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辨知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于今后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学习“网络交往新时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当下自媒体的一些发展现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知道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并且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对互联网做到合理地充分使用。教师通过具体的举例说明,能够使学生学有所用,进而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2.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运用实践素材
一方面,道德与法治的教化性较强,很容易让学生将其当成空洞的大道理而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初中阶段的孩子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有限,对社会的认识通常较为浅薄,甚至容易出错,然而好奇心却驱使着他们去认识和了解社会。因此,想要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教师将实践素材引入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是围绕生活问题展开的,将生活中的素材引用到課堂中,可以很好的减少教材枯燥性,不仅可以避免让学生因为对社会生活认识不深而放弃对道德与法治与课堂的学习,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意义不可小觑。例如: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节的教学课堂中,在援引了这句话的渊源中,笔者向同学们提问:“你是否曾经强迫别人为你做你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呢?亦或者你是否曾经被强迫做你不愿意做的事呢?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单纯的讲解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句话,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身体力行。因此笔者选择了请同学们将生活中曾经发生的场景描述出来作为示范,同时通过描述被强迫者的心理感受,让其他的学生尝试着共情,以期达到警示和教化作用。在一阵沉默后,很快有同学举手发言:“老师,我们放学后卫生值日的时候,总有同学偷懒没有将负责的卫生区域打扫干净就回家了,老师检查的时候,就需要其他的同学去额外打扫该区域,我觉得这样很不公平。”该同学说完后,我发现班级内有几位经常偷懒不做值日的男同学红了脸,偷偷低下了头。而后另一位是学习委员:“老师,有很多同学因为我经常催着交作业,暗地里给我起外号,可是我只是在履行我职责内的任务,换成另外一个人做学习委员,也会要求交作业的,我觉得很委屈。”班级内再次沉默了,有些人低下头去默默思考着什么,不一会儿,有同学发言:“老师,我们每个人待人接物都要学会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自私的只考虑自己,我要向学习委员道歉。”最终,在本次课堂中,所有人都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反思并且力求改正,通过这样的场景引入,也让他们真正的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效显著。
3深化知识记忆
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课堂互动的方式授课,课堂互动可以把一些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相结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对知识有足够深的理解,记忆这些知识也会变得更加容易。例如,在讲授“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重点知识时,由于这一小章节的知识比较难理解,所以笔者选择运用课堂互动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能力并减轻理解难度。笔者在课堂中问学生:“你们觉得世界上有哪些生物是不会死亡的?”学生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给笔者的答案是没有生物不会死亡,所以生命不可以达到永恒。笔者告诉学生答案没有错,但是如果从其他方面考虑的话,有些生命是可以达到永恒的,就比如说雷锋,虽然他已经去世很久了,但是他却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所以他的生命就达到了永恒。
4在探究活动中运用思维导图
在讲到《尊重自由平等》这一课内容时,在探究与分享活动中引用了一个故事:白云飘飘,一只风筝在天上飞,风筝许了一个愿望,乞求天空能让自己挣脱那根线,让自己不再被束缚。突然,一阵狂风袭来,风筝被吹得摇摇晃晃,它一心想挣脱线的约束,昂头借风拼命挣扎。线终于断了,风筝如愿以偿,满心欢喜的它来不及拥抱蓝天,就一头栽了下来,再也无法飞了。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到必要的限制?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思维导图绘制出你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
结语
总之,教师要及时调整教育理念,大胆创新,锐意改革,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探究与分享”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亚辉.初中《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栏目运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2]廖柳阳.《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特色与运用分析[D].广州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