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有氧、快乐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dy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文章不一定总要端起架子/表情达意不一定“字正腔圆”/我的内心不一定绝对隐私/我的生活不一定一片暗淡/议论文不一定总是爱迪生、爱因斯坦/记叙文不一定都是做好事、讲奉献/抒情散文不一定都是“啊,我爱你,大自然!”/议中适当抒情是点睛之笔/为议而议、无病呻吟往往适得其反/记叙文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激越也可平淡/散文则重在感悟重在体验——写作本来就是多种多样,小说,诗歌或者寓言/多种文体结合,求新求变才是关键/生活本身就是多彩多姿/只需你一双慧眼……《不一定》——笔者对班级“有氧作文”课外版《随想录》所写序言。
  近两年来笔者一直尝试“有氧作文”的训练,现将所得简要介绍:
  一、感受外面的世界,感受快乐。有氧作文,“氧”从何来?从生活中来。起先进行课外作文尝试时,学生们并不感兴趣。尽管我有言在先:写好写坏都可出版……打成铅字装订成册,收在作品集《随想录》中,尽管我写了这《不一定》作为序言。学生们却说:“上交作文都不愿写,还写课外作文,这不是增加负担吗?况且作文还这么难写。”一段时间一直没有人写。我提议:写写窗外的铁塔吧。你看铁塔之所以参天耸立,是因为它地下是十几米深的混凝土的柱子,这不是“基础”的作用吗?铁塔看上去很高,而接收和发射的只有一两个部件,大多数的部分都是辅助,这不是甘于奉献吗?一周下来,铁塔终于有人写了。有的说:铁塔是由无数的三角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无数的铆钉组成,他们团结互助,各司其责,令人敬佩!有人说:铁塔从下而上逐渐变小,每个零件都不突出自己,而是为共同的事业,默默奉献,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真强啊!就是这样,课外作文的“铁塔”总算树起来了。当有人给我要题目写时,我多么高兴啊!我只划定了范围,余下的由学生自己完成。比如写颜色,学生们的心里立即五彩缤纷了:灰色——天空的灰色是我的心情。今天我的数学考了55分,妈妈的脸一定是灰色的,似乎周围的景色也都是灰色,灰的阴影,挥之不去;紫色——紫色是红色与蓝色的结合,我的心儿飞上了蓝天,于是世界一片绚丽的紫色,家乡小岛上的梧桐花该是我的心情的紫色吧?一片烂漫,这岛如果叫“桐花岛”,它一定不比黄蓉的桃花岛逊色……《随想录》成了竞赛的舞台,成了展示才华的天空。外面的世界就是取之不尽的话题,就是用之不竭的材料,就是作文的“天然氧吧”。
  二、感受内心世界,感受快乐。作文其实就是一种宣泄,宣泄你内心的喜怒哀乐;作文就是一种冲动,一种非写不可的冲动;作文就是一种结晶,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结晶;作文是你内心的每一次感动,把感动的东西写出来就是“绝版”,是独一无二的“精品”。新课标中说,“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于是我们的课外作文便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没有题目,没有范围,只有内心世界流淌的小河,它源远流长,一发不可收拾。他们有的在述说内心的向往:“昨天的昨天,我折了只纸船,把它抛在我永远的前面,我在后面拼命地追赶,想让它成为我的梦之湾,想让它载我去那金塔银山——”他们在描绘复读的苦恼: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好像我浑身贴满了“复读生”的标签……他们在体察家庭的重负:“父亲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着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呐!”他们也有对自己的祝愿:“在这个花样的季节里,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祈祷心的阴影渐渐消逝;祈愿我的每一个季节里都有鲜艳的颜色;祈祷来日化为一棵含羞草,在盛夏的季节里点缀生命的绿色;祈祷那条路不再布满荆棘!”这是多么鲜活的内心独白,这是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形成一个氛围,说他们想说的话,还有什么作文不能写,什么作文不会写呢!
  三、从书本上获取营养。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们的课本都是名家名篇,它们中的一段甚至一句往往都能激发起学生创作的灵感。我们的阅读题都是当今名家的美文名段,而我们往往把它们分解成写作特点、主题思想,真是糟蹋了好文章。课外随笔练习的重要内容就是把课内外的名句“仿”进自己的作文中。于是《蒹葭》中的“伊人”化成了自己那难以捉摸的数学成绩,为她奔走,却总得不到她的青睐;《白色鸟》中那只惊鸿,成了我远去的梦,因为我与好朋友分手了。就连课外练习中用“阳光、微笑、眼泪”串成一句话也进入了作文——往日的阳光不再灿烂,我的脸上也没有了往日的微笑,而留给我的只是带着血的眼泪……就是这样,课文中的意境,阅读材料的风格,创新的练习,都没有“逃”过学生们的慧眼,作文能不丰富多彩吗?
  四、有氧作文中教师的作用。“写下水作文,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更重要的是能体现平等和民主”(李镇西语)。“真正的民主教育,要用心灵去赢得心灵;民主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的本身”(《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在《随想录》中的每次作文前,我都要写一篇范文,完完全全是自己的体会,而不是学生语气的仿写。并写上评语,写上自己认为“得意”的所在,或构思、或句子。下面留下空间任学生评说。起先是一片赞誉,而后是一阵批驳,我的范文成了争鸣的园地,我有时也与他们面对面辩论,在辩论中我暗暗高兴,因为我的学生有了自己的主见。作文课也成了作品评析课,成了写作辅导课。如何抒情?如何衔接?怎样更精彩?同学们各抒己见,当堂改正,提供建议。这时老师绝不可越俎代庖,更不可嘲笑打击,因为这是多么美好的萌芽呀,你忍心让它夭折吗?
  新课标重视“以人为本”,自主作文是人文主义的最好体现,提供一个平台,恰恰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供给氧气(养分)——从生活中来的,从观察中来;体现自主——从自己的感悟中来,从自己的冲动中来;品尝快乐——从自己的快乐中品尝快乐。学生在写作中能感受到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诗经·卫风·氓》是一首争议较多的诗,不断有文章论及其主题和女主人公形象。至于诗中的男主人公氓,历代诗评家的意见似乎倒很一致,认定他是负心薄幸男人的典型,为人所不齿。许多近代诗评家更是认为氓从一开始就是个骗子,骗财骗色,耍些小伎俩,骗取姑娘的芳心,而一旦家道好转,女方年老色衰,就一脚将她踢开。最近读张海平先生的文章《流氓之滥觞——解读〈诗经·卫风·氓〉》,就有些为氓而不平。如果说指责氓始乱终弃,富
期刊
《原野》发表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整个民族关注视点发生重大转移,此作未来得及展示自身艺术魅力,便被抗战的洪流裹挟而去。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对曹禺这部具有表现主义艺术特色的戏剧给予认真解读和审视。特别是由王延松编导的《原野》,2006年3月22日天津人艺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全场充溢着奇异之美和浓郁的悲剧气息,其对现实主义的诗意探索,对美学内涵的不断揭示,成为最富有争议,最富有看点的一部
期刊
许多学生常抱怨作文难,对作文存在着畏难情绪。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过于关注教给学生写作的“知识”、“技巧”,这些固然重要,然而事实上对学生的写作已经帮助不大。这是因为:第一,汉语是学生的母语,而母语的纯熟运用是可以习得的,他们每天都处在母语的包围、浸润之中,时时刻刻在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第二,高中学生经过十五六年的成长学习,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相当数量的知识储备,而且他们的思维能力
期刊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丰收的农家里。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还有那背着背篓的农家女……”远处传来二⑴班嘹亮的课前唱,同事们正在猜测这是哪来的流行歌曲,只有我一人倍感亲切:一切都缘于何其芳的《秋天》。是《秋天》这一课堂教学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歌声,也给诗歌教学带来了无穷的魅力。    一、吟诵秋天    导入课题后,师生共同归纳朗读的四大要点:①划分节奏(停顿、语速);②标出重音(理解词义)
期刊
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诗歌就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诗歌用最凝练的词语传达人们的真挚感情。因此,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那么怎样进行诗歌的教学呢?古人所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抓住意象来鉴赏诗词已成为共识。那么作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该如何进行呢?下面就谈谈我的认识。  一、积累意象
期刊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没有宏伟的题材,没有曲折的情节,更没有华丽的词藻,它向读者展示的就是一个家庭的生活,这种生活平庸、琐碎,甚至还有些许卑微。而正是这样一种生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生,感受到了社会体制。  文中的小林以及他老婆“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可是他们结婚后,“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
期刊
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小诗,深得读者喜爱。不仅因为“短幅中藏无数曲折”(李清照语),含蓄而余意不尽,更因为它主旨蕴藉、深刻,诵读常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诗一开始就描述女子的情态:“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以音响的延伸暗示季节的漫长、等候的漫长。莲花的开落在日复一日——时间在流淌,无声的,悠远的,女子美丽的容颜也在悄悄远逝。接着,又揭示女子的心态:“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是小小的
期刊
《陌上桑》是汉乐府叙事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它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一个具有内在美和外在美的成功的人物形象——罗敷。诗中通过叙述一个太守挑逗一个采桑女子而遭严词拒绝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统治者荒淫无耻的恶劣品质,热情地赞美了罗敷的美丽、坚贞和聪明,成功塑造了一个内外兼修的人物形象。  全诗共分三节,首节写罗敷形貌的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在东升旭日的阳光照耀下,盛装艳服的采桑女——罗敷出场了:
期刊
一江春水向东流,命世才人居上游。  末路降王非不幸,两篇绝调足千秋。  这是当代著名书法大家启功先生论李煜词的绝句,对于两篇绝调的说法,见仁见智。从李煜词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来看,《虞美人》当为其中一绝调。  《虞美人》是一首感怀故国、悲愤愁苦至极的作品,是以作者的血泪生涯换来的愁绪与思绪谱写成的生命之歌。  “春花秋月何时了”,开篇就向人们摆出了两种寻常人都能感受到的美好景物,花开烂漫,花香醉人,花
期刊
清道光十九年,龚自珍因触犯时忌,辞官南归故里。是年,他写了315首七言绝句,总称《乙亥杂诗》,其中第125首这样写到: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心曲:要使中国具有蓬勃的生气,必须依仗疾风惊雷的涤荡和震撼。清皇朝统治下死气沉沉的局面是令人痛心的,奉劝天公重新振作抖擞精神,打破常规,任用贤才。  这首诗气势磅礴,笔力千钧,表达了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