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工异曲砭时弊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k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道光十九年,龚自珍因触犯时忌,辞官南归故里。是年,他写了315首七言绝句,总称《乙亥杂诗》,其中第125首这样写到: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心曲:要使中国具有蓬勃的生气,必须依仗疾风惊雷的涤荡和震撼。清皇朝统治下死气沉沉的局面是令人痛心的,奉劝天公重新振作抖擞精神,打破常规,任用贤才。
  这首诗气势磅礴,笔力千钧,表达了诗人要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和要求。诗人用“万马齐喑”来概括当时的情况,是恰如其分的,是一针见血的。当时,满清帝国腐朽没落,行将崩溃。统治者为了奴役人民,加强思想统治,继续实行八股,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这种严酷的思想钳制之下,人才遭受了严重的压抑和摧残。此时,诗人怀着极大的愤慨,发出了这一声振聋发聩的呐喊。这声呐喊好似晴空里一个霹雳,照亮了一个时代的前路,照亮了许多有良知的人的双眼,也正是这一声呐喊,使那位近代诗人成了19世纪的文学天空中一颗璀璨明星,光彩四射,让人们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亮。时至今日,“不拘一格降人才”仍是一种极其宝贵的用人思想,昭示人们去怜惜人才,尊重人才,任用人才。《病梅馆记》就写于这样一个时代,可以看作是这首诗的姊妹篇,异曲而同工。
  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对国家的新危机具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和极大的叛逆性;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他以一种敏锐的眼光来观察现实,把思想付诸文字,以文载道。诗人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了对清王朝腐朽政治的不满,对于官僚的庸碌无为而不思进取的厌恶,对黑暗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并在文中提出了改良的主张。《病梅馆记》就是应时而生的一篇托物言志、以梅议政的经典之作。
  《病梅馆记》以小见大,通过自己亲自栽梅的琐碎细节,反映了作者在专制主义的压制和束缚下的一种渴望人格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要想让梅树重获自由和新生,健康而富有生机的生长,就必须“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诗人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非常清醒和深刻的认识:那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世界,一个以文字狱和八股文来扼杀一切聪明才智的时代,一个万马齐喑、惨云愁雾笼罩着的时代。作者亲眼见到清王朝已渐成颓废之势,因此在《病梅馆记》文中,以梅喻人,以梅喻政,强烈要求政治改革,摆脱摧残人性的专制淫威,打碎禁锢思想的枷锁,追求个性的自由和解放。病梅之所以病,是因为后天被斫伤了它原本自由舒展的天性。一棵树本应该像人一样,以其蓬勃的生机,自然健康地生长。只有这样,才符合梅的天性,也才符合人的天性。诗人正是以梅的束缚来说自身的束缚,来说全天下知识分子所受的束缚的。
  龚自珍中年以后的作品,主要是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进行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他的散文无论写什么题材,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从全局着眼,作出客观、公正的批判。这一点,在《病梅馆记》不到三百字的篇幅中,其思想倾向已露端倪了。
  《病梅馆记》借题发挥,托梅议政,运用曲笔的表现形式,表现了作者破除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的理想。文章落笔即梅,处处写梅,层层写梅,处处影射了腐朽的现实政治现实,矛头直指封建统治,抨击了满清政府对人才的压制,对人性的压抑,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觉醒和反抗。
  一定的思想必须附丽于一定的形式,作者分别以诗歌和散文这两种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他把诗歌和散文这两种形式当成了一种战斗的武器向那个时代宣战了。拜读龚自珍的作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了那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其他文献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小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苏轼因诗中所谓“讥讽朝廷”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后于元封三年(1080年)二月贬到黄州。苏轼因“乌台诗案”蒙受人生的重大打击,一度万念俱灰,不想活了。好不容易保住了性命贬到黄州,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想见他的
期刊
《诗经·卫风·氓》是一首争议较多的诗,不断有文章论及其主题和女主人公形象。至于诗中的男主人公氓,历代诗评家的意见似乎倒很一致,认定他是负心薄幸男人的典型,为人所不齿。许多近代诗评家更是认为氓从一开始就是个骗子,骗财骗色,耍些小伎俩,骗取姑娘的芳心,而一旦家道好转,女方年老色衰,就一脚将她踢开。最近读张海平先生的文章《流氓之滥觞——解读〈诗经·卫风·氓〉》,就有些为氓而不平。如果说指责氓始乱终弃,富
期刊
《原野》发表于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整个民族关注视点发生重大转移,此作未来得及展示自身艺术魅力,便被抗战的洪流裹挟而去。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对曹禺这部具有表现主义艺术特色的戏剧给予认真解读和审视。特别是由王延松编导的《原野》,2006年3月22日天津人艺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全场充溢着奇异之美和浓郁的悲剧气息,其对现实主义的诗意探索,对美学内涵的不断揭示,成为最富有争议,最富有看点的一部
期刊
许多学生常抱怨作文难,对作文存在着畏难情绪。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过于关注教给学生写作的“知识”、“技巧”,这些固然重要,然而事实上对学生的写作已经帮助不大。这是因为:第一,汉语是学生的母语,而母语的纯熟运用是可以习得的,他们每天都处在母语的包围、浸润之中,时时刻刻在学习语言表达的技巧。第二,高中学生经过十五六年的成长学习,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相当数量的知识储备,而且他们的思维能力
期刊
“秋天在哪里?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丰收的农家里。那里有稻谷,那里有瓜果,还有那背着背篓的农家女……”远处传来二⑴班嘹亮的课前唱,同事们正在猜测这是哪来的流行歌曲,只有我一人倍感亲切:一切都缘于何其芳的《秋天》。是《秋天》这一课堂教学实践给学生带来了歌声,也给诗歌教学带来了无穷的魅力。    一、吟诵秋天    导入课题后,师生共同归纳朗读的四大要点:①划分节奏(停顿、语速);②标出重音(理解词义)
期刊
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么,诗歌就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诗歌用最凝练的词语传达人们的真挚感情。因此,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那么怎样进行诗歌的教学呢?古人所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抓住意象来鉴赏诗词已成为共识。那么作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该如何进行呢?下面就谈谈我的认识。  一、积累意象
期刊
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没有宏伟的题材,没有曲折的情节,更没有华丽的词藻,它向读者展示的就是一个家庭的生活,这种生活平庸、琐碎,甚至还有些许卑微。而正是这样一种生活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生,感受到了社会体制。  文中的小林以及他老婆“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可是他们结婚后,“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
期刊
郑愁予的《错误》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小诗,深得读者喜爱。不仅因为“短幅中藏无数曲折”(李清照语),含蓄而余意不尽,更因为它主旨蕴藉、深刻,诵读常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诗一开始就描述女子的情态:“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以音响的延伸暗示季节的漫长、等候的漫长。莲花的开落在日复一日——时间在流淌,无声的,悠远的,女子美丽的容颜也在悄悄远逝。接着,又揭示女子的心态:“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是小小的
期刊
《陌上桑》是汉乐府叙事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它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一个具有内在美和外在美的成功的人物形象——罗敷。诗中通过叙述一个太守挑逗一个采桑女子而遭严词拒绝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统治者荒淫无耻的恶劣品质,热情地赞美了罗敷的美丽、坚贞和聪明,成功塑造了一个内外兼修的人物形象。  全诗共分三节,首节写罗敷形貌的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在东升旭日的阳光照耀下,盛装艳服的采桑女——罗敷出场了:
期刊
一江春水向东流,命世才人居上游。  末路降王非不幸,两篇绝调足千秋。  这是当代著名书法大家启功先生论李煜词的绝句,对于两篇绝调的说法,见仁见智。从李煜词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来看,《虞美人》当为其中一绝调。  《虞美人》是一首感怀故国、悲愤愁苦至极的作品,是以作者的血泪生涯换来的愁绪与思绪谱写成的生命之歌。  “春花秋月何时了”,开篇就向人们摆出了两种寻常人都能感受到的美好景物,花开烂漫,花香醉人,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