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是人生成长的重要基础条件。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世界和本国的发展历程,养成基本的历史是非观。历史题材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形式,历史知识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教师要通过语文课上的历史教育进一步补充学生的历史知识,整合学生的历史知识体系,促成学生的历史观正确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 历史观 教学目的 基础教育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唯心主义历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是人生成长的重要基础条件。具体到现实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世界和本国的发展历程,养成基本的历史是非观。自古文史不分家,历史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属于历史题材,因此初中生能不能养成科学的基本历史观,除了历史学科有责任之外,语文学科也有非常重要的责任,历史观教育应当成为初中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本文拟结合笔者在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历史观培养的一些实践和思考,就如何看待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历史观教育、教育的重点内容和保障措施作一些梳理,提出一些建议,供同仁们参考。
一、初中语文重视历史观教育意义深远
历史题材的课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感知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并用好这些题材的课文,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事实,更加清晰地确立基本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对于直接的历史教育,效果会更独特,甚至更明显,意义也会更深远。
(一)历史题材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形式
翻阅初中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六册教科书以及辅导材料,几乎都有很大一块是历史题材的内容,有的甚至以主题单元板块的形式出现。这些课文有经典名著的节选,有千古传诵的故事,有个性鲜明的剧本,都以历史为背景,重在引导学生从中领略古往今来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知识。比如吴晗的《谈骨气》选用了三个历史事实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而敬重古人的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欣赏有骨气的人。用好、学好这类题材,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本国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继承文化传统,提高历史责任感,对于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熟悉人类的心路历程、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历史知识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
注重利用历史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我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了解华夏文明。理解是学习的前提。不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就难以理解三国英雄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作战智慧;不了解唐代历史,也难以理解为什么那时会出现一大批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优秀诗人;只有了解清代末年的历史,才会知道先进思想频频出现的原因。因此,结合课文加强历史知识教育,引导历史观的形成,既是为学生成长负责,又是为语文教学奠基,应当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思路和基本内容。
二、初中语文历史观教育的重点内容
将养成正确的历史观作为初中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需要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重点是要完成好三项任务。
(一)补充学生的历史知识
读史使人明智。初中生的历史课课时少、效率低,让学生拥有基本的历史素养,语文课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加强历史教育,通过历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基本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真理、追求进步的民族,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正确历史观、世界观的历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产生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带有深深的历史痕迹。比如《出师表》《过零丁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茶馆》《开国大典》,学习课文的过程就是学习历史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向学生讲全讲明相应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引导他们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树立基本正确的历史观。
(二)整合学生的史识体系
历史是一个系统,时空纵横,纲举目张。尽管有历史课进行了梳理,但要条分缕析,清清楚楚,还需要一个不断巩固、不断完善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善于把分散在语文课内外教材和阅读材料中的历史碎片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因为语文课而更加完整地学习历史。首先是历史人物的整合,通过课本上生动形象内容的教学,结合历史上理性客观的描述,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加深刻的形象记忆和理性理解。比如关于“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很多学生对他存在误解,如果先引入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通过文学分析让学生感受他的诗人情怀,了解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再去理解戏曲中“白脸曹操”,就不会把他与“奸雄”画上等号了。其次是历史事件的整合。对历史书上一些时序简约的描写,通过语文课中的生动形象阐述,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三)促成学生的史观正确化
语文课上的历史教育绝不是要学生记住一些年代、人名、事件,而是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要培养学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人生观,让学生从《论语十则》《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公输》《<庄子>故事两则》等充分了解孔子、孟子、墨子、庄子等古代先哲的思想和见解;要教育学生实事求是,正视错误,尊重历史,比如从《紫藤萝瀑布》《老王》《星星变奏曲》等课文中了解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历史错误,知道要从历史错误中汲取教训,尤其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受到启迪,铭记历史,发愤学习。
三、初中语文历史观教育的保障措施
作为一种“副业”要求,初中语文课上要把历史观教育的任务完成好,除了语文教师的自觉性之外,学校及相关部门要有尽可能从政策、考评等方面给予一些措施保障,引导语文教师重视并投入更多的精力,做好历史观教育工作。
一是要推进语文教育的历史化。史中有文,文中有史,“文史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教师要尊重这一规律,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再现历史现象,探讨历史规律,阐明历史概念,有意地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要做好语文教学的历史准备。历史题材的文章往往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之外,还要精心备课,多多地了解相关历史知识,借鉴相关内容的资源和方式,结合学生的需要而有针对性地高效地教学历史。教师要创新语文课上历史观教育的方式,多利用生动形象的插图,引入一些历史题材的影片,组织一些历史议题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历史、正解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青少年历史观教育[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6).
[2]袁永祥.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历史观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9).
[3]刘洋.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历史知识[J].成才之路,2013(25).
[4]万荣祥.初中语文历史题材课文教法探微[J].语数外学习:九年级(下旬),2013(8).
[5]魏国法.语文教学应渗透历史教育[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4).
(责编 张亚欣)
关键词:初中语文 历史观 教学目的 基础教育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唯心主义历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个人的思想观念、理性或“绝对精神”“神”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是人生成长的重要基础条件。具体到现实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世界和本国的发展历程,养成基本的历史是非观。自古文史不分家,历史和语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属于历史题材,因此初中生能不能养成科学的基本历史观,除了历史学科有责任之外,语文学科也有非常重要的责任,历史观教育应当成为初中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本文拟结合笔者在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历史观培养的一些实践和思考,就如何看待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历史观教育、教育的重点内容和保障措施作一些梳理,提出一些建议,供同仁们参考。
一、初中语文重视历史观教育意义深远
历史题材的课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感知中国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并用好这些题材的课文,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事实,更加清晰地确立基本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对于直接的历史教育,效果会更独特,甚至更明显,意义也会更深远。
(一)历史题材是初中语文的重要形式
翻阅初中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六册教科书以及辅导材料,几乎都有很大一块是历史题材的内容,有的甚至以主题单元板块的形式出现。这些课文有经典名著的节选,有千古传诵的故事,有个性鲜明的剧本,都以历史为背景,重在引导学生从中领略古往今来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知识。比如吴晗的《谈骨气》选用了三个历史事实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而敬重古人的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欣赏有骨气的人。用好、学好这类题材,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本国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继承文化传统,提高历史责任感,对于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熟悉人类的心路历程、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历史知识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基础
注重利用历史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我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了解华夏文明。理解是学习的前提。不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就难以理解三国英雄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作战智慧;不了解唐代历史,也难以理解为什么那时会出现一大批包括李白、杜甫在内的优秀诗人;只有了解清代末年的历史,才会知道先进思想频频出现的原因。因此,结合课文加强历史知识教育,引导历史观的形成,既是为学生成长负责,又是为语文教学奠基,应当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思路和基本内容。
二、初中语文历史观教育的重点内容
将养成正确的历史观作为初中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需要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重点是要完成好三项任务。
(一)补充学生的历史知识
读史使人明智。初中生的历史课课时少、效率低,让学生拥有基本的历史素养,语文课应当承担更多的责任。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加强历史教育,通过历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基本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真理、追求进步的民族,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正确历史观、世界观的历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产生的很多文学作品都带有深深的历史痕迹。比如《出师表》《过零丁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茶馆》《开国大典》,学习课文的过程就是学习历史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向学生讲全讲明相应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引导他们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树立基本正确的历史观。
(二)整合学生的史识体系
历史是一个系统,时空纵横,纲举目张。尽管有历史课进行了梳理,但要条分缕析,清清楚楚,还需要一个不断巩固、不断完善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善于把分散在语文课内外教材和阅读材料中的历史碎片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因为语文课而更加完整地学习历史。首先是历史人物的整合,通过课本上生动形象内容的教学,结合历史上理性客观的描述,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加深刻的形象记忆和理性理解。比如关于“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很多学生对他存在误解,如果先引入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通过文学分析让学生感受他的诗人情怀,了解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再去理解戏曲中“白脸曹操”,就不会把他与“奸雄”画上等号了。其次是历史事件的整合。对历史书上一些时序简约的描写,通过语文课中的生动形象阐述,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三)促成学生的史观正确化
语文课上的历史教育绝不是要学生记住一些年代、人名、事件,而是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正确的历史观念。要培养学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人生观,让学生从《论语十则》《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公输》《<庄子>故事两则》等充分了解孔子、孟子、墨子、庄子等古代先哲的思想和见解;要教育学生实事求是,正视错误,尊重历史,比如从《紫藤萝瀑布》《老王》《星星变奏曲》等课文中了解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历史错误,知道要从历史错误中汲取教训,尤其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受到启迪,铭记历史,发愤学习。
三、初中语文历史观教育的保障措施
作为一种“副业”要求,初中语文课上要把历史观教育的任务完成好,除了语文教师的自觉性之外,学校及相关部门要有尽可能从政策、考评等方面给予一些措施保障,引导语文教师重视并投入更多的精力,做好历史观教育工作。
一是要推进语文教育的历史化。史中有文,文中有史,“文史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教师要尊重这一规律,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再现历史现象,探讨历史规律,阐明历史概念,有意地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要做好语文教学的历史准备。历史题材的文章往往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之外,还要精心备课,多多地了解相关历史知识,借鉴相关内容的资源和方式,结合学生的需要而有针对性地高效地教学历史。教师要创新语文课上历史观教育的方式,多利用生动形象的插图,引入一些历史题材的影片,组织一些历史议题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历史、正解历史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青少年历史观教育[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6).
[2]袁永祥.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历史观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0(9).
[3]刘洋.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历史知识[J].成才之路,2013(25).
[4]万荣祥.初中语文历史题材课文教法探微[J].语数外学习:九年级(下旬),2013(8).
[5]魏国法.语文教学应渗透历史教育[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4).
(责编 张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