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有人问起,我会说我生活在英雄阿喀琉斯的时代,我会说我生活在英雄赫克托耳的时代。
这次是一个人在一个安静的早上又看了一遍《特洛伊》。不像之前会不自觉的被宏大的剧制所吸引,这一次,静静地和剧中的人物作交流。感动、震撼、直至最后有淡淡的忧伤,繁华退却,只剩苍凉。
抛开原著《荷马史诗》,单从影片角度看,这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大片,不否认其中的英雄主义、自由意志、荣誉、人权、爱、激情等等,以将一切情感推向至高点为己任,煽情是手段,票房是目的。跳出这些因素,单从一个特洛伊的旁观者角度看,我感受到的是理性与感性的碰撞,人与神的冲突。甚至于我感到了丝丝痛楚,无奈,是没有办法的无奈,不可名状的难过。身份地位又怎么样,同样的无奈,亦或是命运的无力和悲哀?我不是道。
我很渺小,像砂砾一样,《特洛伊》中的英雄让我敬仰,不想说他们悲情,觉得悲壮更适合。当一个个英雄倒下时,我难过,但是我从不觉得英雄的死亡就是终结。一个人的时候,我会想我为什么活着,像千千万万个平凡人一样,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然后慢慢走向死亡,走一遭的意义是什么?所以我敬佩他们,在那个时代他们是英雄。
想起之前美国拍的电视电影《Helen of Troy》,那是为帕里斯王子的纯洁爱情而拍,并且把伊利亚特里英俊、勇猛又不失良善的大英雄阿喀琉斯拍成了一个以杀人为乐的嗜血狂人。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没有什么过多的苛责,也许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倾国倾城的海伦,更何况是风流成性的帕里斯,应该没有人能抵抗海伦的魅力吧。但是,帕里斯的爱情,却是让整个特洛伊城买单。把别人的妻子抢走,又因此把自己的国家处于战争,这在那个英雄主义占据主流的时代,是不是有些反常?阿伽门农为了祭海神把自己的女儿贡献了,特洛伊城却心甘情愿为帕里斯的爱情大动干戈。也许即使是把帕里斯和海伦牺牲了,也没办法阻止这场战争,与其说特洛伊战争是偶然的引发不如说是长期的蓄谋与等待。对于野心家来说,这是一个机会。或者在今天看来是不是冥冥中的运数?我们习惯把历史与神话分开,我自己就是这样,不习惯把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和古希腊古罗马神话联系在一起。应该是直到特洛伊城废墟被发现,才开始认真的思考。跨越几千年,那段历史应该是神秘更多,或者是诡异?
沃尔夫冈·彼德森让布拉德 彼特扮演阿喀琉斯,个人觉得彼特是阿喀琉斯的不二人选,女观众真的抵抗不了他的金色头发,健硕身材,还有迷人的微笑,好吧,即使他杀起人来不眨眼。从影片中看出,阿喀琉斯参战更多的是为了个人的荣誉,他想让后人记住他,历史铭记他,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英雄主义占据主流,阿喀琉斯的做法我个人来说是理解的。阿喀琉斯就是为了特洛伊战争而生,因为他是海神之女忒提斯与人类英雄佩琉斯的儿子。正是在他父母的婚礼上发生了"金苹果之争",导致了特洛伊战争的爆发。影片中,他对于战争和生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阿喀琉斯的参战,更多是无奈和使命感。他是刀枪不入的勇士、心气高傲的将领,也是情感丰富的血性男儿。否则,就不会在普里阿摩向他讨还赫克托尔尸体时怜悯心。在爱情来临时,阿喀琉斯像孩子般单纯,抛去英雄的外衣,他只是个简单的男人。阿喀琉斯注定是个战士,他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战争中的荣誉。正如他自己说的:我不是为某一个人而站,我是为了全希腊,我是为了希腊的战士和他们的妻儿而战。他的母亲再次确认了他的终极宿命,你是为这场战争而生的,你也将为这场战争而亡。
赫克托尔是所有女子心目中的完美男人,正直、无私、忠诚、仁爱。尤其是当战争来临时他所说的那段话:“我这一生都遵守一个原则,敬畏神明,爱护妻小,捍卫祖国,特洛伊是我们的母亲,为她誓死奋战!”从特洛伊国家的角度看,赫克托尔是国家的守护者,是民族的将领,但同时他也是父亲、丈夫、儿子、兄长。在和阿喀琉斯决战前,赫克托尔和妻子告别时的不舍,无奈,我在想,是不是他也想做一个平常人,守着自己的家庭呢?从允诺承担弟弟的行为后果开始,他就已经知道城邦和自己的命运。尽管他鄙视弟弟的怯懦,可是作为兄长他承担了罪责;而在误杀阿喀琉斯的堂弟后,他坦然地接受挑战,走向死亡。他让他的士兵明白一个男人的尊严:维护自己的荣誉,爱护自己的妻儿,保卫自己的国家。做个简单的男人,是那个时候多么难以实现的梦想!
一个崇尚武力的世界竟然存在着这么两位彼此惺惺相惜,厌恶战争憎恶死亡,却又是被万人景仰的勇士。他们向往着安宁和平快乐的生活,不仅是满足个人,更是希望这个世界有着美好共荣的时候。可是他们总是被驱策着扑向战场,刀起剑落,热血喷溅,而厮杀的胜利和战争的荣誉中似乎看不见他们的笑脸。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场神话战争中的人性悲歌。
其实这部电影就是和神无关的。我们不应该指责尔夫冈·彼德森,他只是努力地希望用自己人性的方式诠释这么一个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十年的漫长战争浓缩成十五天的厮杀,神的子女最后也被凡人所害;而海伦,也就是用普通的美女代替绝色天香的传说了。因为所谓的爱情 (下转第7页)(上接第5页)引发,整个电影没有战争的冰冷,似乎是更多的柔情,我们能看到慈父,也能看到步入爱河的纠结。很遥远的神话用通俗的方式诠释的更加易懂。
战争成就英雄,光环的背后也许是不为人知的无奈。就像帕里斯,因为他是王子,他的爱情可能牵动着国家的命运。就像赫克托尔,他是特洛伊的王子,战争来时,所以他必须抛下自己的妻儿,为国家冲在最前面。就像阿喀琉斯,为了希腊的战士和他们的妻儿而战。所以是悲壮的,选择了平常人所没有的荣耀就注定承受平常人所不能的孤独。
为了荣耀,为了信仰,一个人,一颗心,一条命,战争,杀戮,死亡。当我看到阿咯琉斯就那样死去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在命运面前,我们真的是好无力,那么强壮,无坚不摧,他是英雄,不是没有人可以打倒吗?一支箭就断送了他的一生。我想他是欣慰的吧,冒着危险去救自己的意中人,谁能相信杀人不眨眼的阿咯琉斯会有这般柔情。我流泪了,我不想相信他已经死了。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服从命运,甚至说我们抗拒命运,不相信命运,但是冥冥之中似乎我们都在按照命运的指引走这一遭,一切似乎都是安排好的,任你怎样挣扎,却也逃不掉。
这些英雄既然有令人钦慕的无上荣耀,就必然承受别人所不能理解的孤独。但是英雄无泪,我想即使是死亡,也磨灭不了他们的心。这就是英雄。
遗憾不能生在那个时代目睹英雄的风采。(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
这次是一个人在一个安静的早上又看了一遍《特洛伊》。不像之前会不自觉的被宏大的剧制所吸引,这一次,静静地和剧中的人物作交流。感动、震撼、直至最后有淡淡的忧伤,繁华退却,只剩苍凉。
抛开原著《荷马史诗》,单从影片角度看,这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大片,不否认其中的英雄主义、自由意志、荣誉、人权、爱、激情等等,以将一切情感推向至高点为己任,煽情是手段,票房是目的。跳出这些因素,单从一个特洛伊的旁观者角度看,我感受到的是理性与感性的碰撞,人与神的冲突。甚至于我感到了丝丝痛楚,无奈,是没有办法的无奈,不可名状的难过。身份地位又怎么样,同样的无奈,亦或是命运的无力和悲哀?我不是道。
我很渺小,像砂砾一样,《特洛伊》中的英雄让我敬仰,不想说他们悲情,觉得悲壮更适合。当一个个英雄倒下时,我难过,但是我从不觉得英雄的死亡就是终结。一个人的时候,我会想我为什么活着,像千千万万个平凡人一样,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然后慢慢走向死亡,走一遭的意义是什么?所以我敬佩他们,在那个时代他们是英雄。
想起之前美国拍的电视电影《Helen of Troy》,那是为帕里斯王子的纯洁爱情而拍,并且把伊利亚特里英俊、勇猛又不失良善的大英雄阿喀琉斯拍成了一个以杀人为乐的嗜血狂人。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没有什么过多的苛责,也许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倾国倾城的海伦,更何况是风流成性的帕里斯,应该没有人能抵抗海伦的魅力吧。但是,帕里斯的爱情,却是让整个特洛伊城买单。把别人的妻子抢走,又因此把自己的国家处于战争,这在那个英雄主义占据主流的时代,是不是有些反常?阿伽门农为了祭海神把自己的女儿贡献了,特洛伊城却心甘情愿为帕里斯的爱情大动干戈。也许即使是把帕里斯和海伦牺牲了,也没办法阻止这场战争,与其说特洛伊战争是偶然的引发不如说是长期的蓄谋与等待。对于野心家来说,这是一个机会。或者在今天看来是不是冥冥中的运数?我们习惯把历史与神话分开,我自己就是这样,不习惯把古希腊古罗马的历史和古希腊古罗马神话联系在一起。应该是直到特洛伊城废墟被发现,才开始认真的思考。跨越几千年,那段历史应该是神秘更多,或者是诡异?
沃尔夫冈·彼德森让布拉德 彼特扮演阿喀琉斯,个人觉得彼特是阿喀琉斯的不二人选,女观众真的抵抗不了他的金色头发,健硕身材,还有迷人的微笑,好吧,即使他杀起人来不眨眼。从影片中看出,阿喀琉斯参战更多的是为了个人的荣誉,他想让后人记住他,历史铭记他,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英雄主义占据主流,阿喀琉斯的做法我个人来说是理解的。阿喀琉斯就是为了特洛伊战争而生,因为他是海神之女忒提斯与人类英雄佩琉斯的儿子。正是在他父母的婚礼上发生了"金苹果之争",导致了特洛伊战争的爆发。影片中,他对于战争和生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阿喀琉斯的参战,更多是无奈和使命感。他是刀枪不入的勇士、心气高傲的将领,也是情感丰富的血性男儿。否则,就不会在普里阿摩向他讨还赫克托尔尸体时怜悯心。在爱情来临时,阿喀琉斯像孩子般单纯,抛去英雄的外衣,他只是个简单的男人。阿喀琉斯注定是个战士,他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战争中的荣誉。正如他自己说的:我不是为某一个人而站,我是为了全希腊,我是为了希腊的战士和他们的妻儿而战。他的母亲再次确认了他的终极宿命,你是为这场战争而生的,你也将为这场战争而亡。
赫克托尔是所有女子心目中的完美男人,正直、无私、忠诚、仁爱。尤其是当战争来临时他所说的那段话:“我这一生都遵守一个原则,敬畏神明,爱护妻小,捍卫祖国,特洛伊是我们的母亲,为她誓死奋战!”从特洛伊国家的角度看,赫克托尔是国家的守护者,是民族的将领,但同时他也是父亲、丈夫、儿子、兄长。在和阿喀琉斯决战前,赫克托尔和妻子告别时的不舍,无奈,我在想,是不是他也想做一个平常人,守着自己的家庭呢?从允诺承担弟弟的行为后果开始,他就已经知道城邦和自己的命运。尽管他鄙视弟弟的怯懦,可是作为兄长他承担了罪责;而在误杀阿喀琉斯的堂弟后,他坦然地接受挑战,走向死亡。他让他的士兵明白一个男人的尊严:维护自己的荣誉,爱护自己的妻儿,保卫自己的国家。做个简单的男人,是那个时候多么难以实现的梦想!
一个崇尚武力的世界竟然存在着这么两位彼此惺惺相惜,厌恶战争憎恶死亡,却又是被万人景仰的勇士。他们向往着安宁和平快乐的生活,不仅是满足个人,更是希望这个世界有着美好共荣的时候。可是他们总是被驱策着扑向战场,刀起剑落,热血喷溅,而厮杀的胜利和战争的荣誉中似乎看不见他们的笑脸。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场神话战争中的人性悲歌。
其实这部电影就是和神无关的。我们不应该指责尔夫冈·彼德森,他只是努力地希望用自己人性的方式诠释这么一个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十年的漫长战争浓缩成十五天的厮杀,神的子女最后也被凡人所害;而海伦,也就是用普通的美女代替绝色天香的传说了。因为所谓的爱情 (下转第7页)(上接第5页)引发,整个电影没有战争的冰冷,似乎是更多的柔情,我们能看到慈父,也能看到步入爱河的纠结。很遥远的神话用通俗的方式诠释的更加易懂。
战争成就英雄,光环的背后也许是不为人知的无奈。就像帕里斯,因为他是王子,他的爱情可能牵动着国家的命运。就像赫克托尔,他是特洛伊的王子,战争来时,所以他必须抛下自己的妻儿,为国家冲在最前面。就像阿喀琉斯,为了希腊的战士和他们的妻儿而战。所以是悲壮的,选择了平常人所没有的荣耀就注定承受平常人所不能的孤独。
为了荣耀,为了信仰,一个人,一颗心,一条命,战争,杀戮,死亡。当我看到阿咯琉斯就那样死去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在命运面前,我们真的是好无力,那么强壮,无坚不摧,他是英雄,不是没有人可以打倒吗?一支箭就断送了他的一生。我想他是欣慰的吧,冒着危险去救自己的意中人,谁能相信杀人不眨眼的阿咯琉斯会有这般柔情。我流泪了,我不想相信他已经死了。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服从命运,甚至说我们抗拒命运,不相信命运,但是冥冥之中似乎我们都在按照命运的指引走这一遭,一切似乎都是安排好的,任你怎样挣扎,却也逃不掉。
这些英雄既然有令人钦慕的无上荣耀,就必然承受别人所不能理解的孤独。但是英雄无泪,我想即使是死亡,也磨灭不了他们的心。这就是英雄。
遗憾不能生在那个时代目睹英雄的风采。(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