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越来越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然而笔者在听各类小学音乐公开课和评比课时,发现唱歌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误解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音乐情感;2.教学方法过于多样化;3.教学目标不清晰。对此,我常常感到困惑:那些课堂上看起来很有创意的音乐教学活动,它是否具有音乐性?在众多老师大秀各种眼花缭乱的教学设计手段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简而言之也就是这堂唱歌教学课确实有效吗?
我国学者姚利民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是有效益的教学,是有效率的教学。”因此,对以上音乐课堂呈现的现象,我想谈谈对小学唱歌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审美教育是前提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因此,唱歌教学要有音乐课的属性,同时在唱歌教学中要有正确的教学方向。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常常发现有的教学内容游离于歌曲自身的美感之外,因而失去了音乐课的审美教育意义。在一次市优质课评比中,一位上《一二三四歌》的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学军人那种雄赳赳的架势,并且进行一句句的教唱,看似动作整齐划一,实际上破坏了整首歌曲的艺术美感,歌词显得支离破碎。作为一名音乐老师,首先要了解音乐教学是怎么一回事,要有音乐教学的方向感。就像男中音歌唱家田玉斌先生所说的:“要想唱好高音,首先要有高音的概念和形象。”是呀,音乐教师如果对音乐教学的本质要求都不理解,就很难上出一节令人赞叹的音乐课。
《音乐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这就决定了音乐课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设置、构建和实施。对于这一核心理念,音乐老师都知道,但在教的过程中,有些老师为了所谓的创新还是不知不觉地偏离了方向,还有些老师的课形同政治课,有的类似文学课,也有的在音符的教学概念上转来转去……这无疑偏离了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轨道,在这个基础上想要上出一节有效的音乐课那简直是水中月、镜中花。
反之,有些老师则紧紧把握审美这条主线,上出了令人叹服的音乐课。如在听水心集团市教坛新秀陈怡老师上《一只鸟仔》这课时,她就牢牢抓住音乐作品中小鸟歌唱的声音,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树立小鸟歌唱时优美的声音形象,声情并茂地指导学生唱好整首歌曲。正因为她身体力行准确地把握了音乐课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学生在歌唱时取得了很好的声音效果。因此,想上好一节有效的音乐课,要紧紧围绕音乐教学审美核心的教学理念,这是落实唱歌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二、歌曲情感是关键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唱歌教学就是要把人类的情感以歌声的形式表现出来。音乐家伯利兹曾说过:“一名缺乏灵魂的歌手会使最杰出的作家的作品的效果显得呆板甚至滑稽也可能把作品唱死。”那我们在课堂上,教学生们歌曲时,如果自己对作曲家想要表达的音乐思想都不能正确理解,又谈何唱歌教学的有效性。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两种常见的弊病:
1.理解歌曲情感有偏差
例1:《牧场上的家》(人音版第九册)
一位教师是这样制订教学目标的:(1)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体验草原音乐的风格、特点;(2)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贯的声音来演唱歌曲,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教学活动开始部分,从欣赏腾格尔的《天堂》,再到《牧场上的家》,接着用表格的形式比较两首歌曲的不同点,提出草原歌曲的概念,最后以一首《高原红》结束课堂教学。
不难看出,这位老师想要关注作品内在的音乐情感,也想挖掘,可是从目标上看,她把《牧场上的家》定位是具有草原音乐风格的歌曲,而这是一首外国歌曲,从歌名上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是牧场。而且,草原歌曲这一说法是根据我国民歌的地域分布划分的。可是,这位执教老师很牵强地把美国与中国的牧场组合在一起,硬生生地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且是错误的理解,那么这堂唱歌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2.理解歌曲情感深度不够
例2:《茨黎花》(人音版第八册)
在歌曲教学中老师用了12朵小五花,很巧妙地把歌曲中的12句乐句在一次次的熟悉歌曲过程中展现出来。同时,这位老师在画花的设计中,也花了一些心思,其中的第四朵花就画得与众不同,有变化的,因为这句跟其他的旋律走向有不一样的地方。通过不一样的花的位置及画法,学生能清楚地感到歌曲乐句的变化。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做的小五花始终只是停留在解决乐句的层面,学生在歌唱方面就显得呆板,没有歌唱的情感。
这是一位年轻的老师,她关注了歌曲的乐句,但是,这是一首布依族的民歌,民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民族性,特有的、浓郁的民歌演唱风格和独特的歌曲形式。这是三拍子的歌曲,但是它的旋律特点不同于平常的三拍子规律,而具有本民族特有的音乐情感特点。老师在做小五花时没有抓住歌曲旋律起伏的特点,也就很难体现民歌的风格特点。正因为老师做的小五花没有音乐情感,因此当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就很难唱出歌曲应有的情感。由此可见,当我们关注到歌曲的情感要素时,还要准确理解音乐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是途径
就提高唱歌教学的有效性来讲,单凭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教学方法是万万不能的。一首歌曲不能唱了一遍又一遍,让学生进行单调枯燥无味的机械练习。要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的技巧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但是在唱歌教学课堂上,我们也常常看到有的老师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看起来方法眼花缭乱,但欠考虑这些方法是否有效。我认为在唱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唱歌教学要关注发声方法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唱歌教学更是直接通过歌声表达师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但往往在很多的唱歌教学中,某些教师往往忽略或者干脆没对学生歌唱的声音作任何的指导,也就是说教师在唱歌教学中忽略了声音的概念。这些做法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同时要反思自己在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杜绝在此类现象的发生。
在唱歌教学中,应身体力行地指导学生正确地控制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知道并能够使用头声,发出声音圆润动听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加以关注,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训练。比如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告诉学生唱歌时把眉毛抬高了,面带微笑,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歌唱状态,也是一种唱好假声的有效方法。又如在教学生打开腔体歌唱时,有老师告诉学生要像闻一盆鲜花的感觉,让枯燥难以理解的歌唱状态变得简单易懂。
2.方法多样要行之有效
例3:《牧场上的家》(人音版第九册)
这课中,执教老师就用很多的方法,如在教学生用长气息时,她提示学生像飞机起飞一样,还说我们的飞机就要起飞了,再用很夸张的语气和动作去提示学生做这些练习,甚至在弹电子琴时身体几乎要蹲到跟电子琴同高,其目的是要提醒学生唱弱音或是低音。在教唱歌曲的时候,她用了问答式的方法,“谁的家在牧场”,学生回答“我的家在牧场”等等。
这些方法,看起来很好,可是实际的作用呢?音乐的有效性教学又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位老师用了很多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唱好这首歌曲。然而这是一首曲风清新的歌,它意境的美需要通过学生内心情感抒发来体现。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方法应因人而异,因歌而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而老师却始终用自己夸张的肢体语言去启发学生,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这位老师沉浸其中的自我表演。殊不知,这类歌曲是需要激发学生内在情感,过多地用这种夸张的表演方法恰恰破坏了音乐本身的美感。况且在教唱歌曲的时候,她用了问答式的方法,“谁的家在牧场”,学生答“我的家在牧场”这种方法用在此处有些不妥,歌曲旋律和节奏都不难,用这种方法有些太简单,如果是让学生熟悉旋律,那可用多次有目的的聆听,运用听唱法。该老师用这种方法对于高年级学生显得有些幼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音乐教师在上音乐课前,从音乐作品的审美角度出发,正确理解歌曲情感以及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审美、情感、方法三者融为一体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上好一节音乐唱歌教学课的关键所在。当然,影响唱歌教学有效性的还有其他诸多因素,有关唱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延续。
我国学者姚利民认为:“有效教学是教学过程有效性即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是有效果的教学,是有效益的教学,是有效率的教学。”因此,对以上音乐课堂呈现的现象,我想谈谈对小学唱歌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审美教育是前提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因此,唱歌教学要有音乐课的属性,同时在唱歌教学中要有正确的教学方向。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常常发现有的教学内容游离于歌曲自身的美感之外,因而失去了音乐课的审美教育意义。在一次市优质课评比中,一位上《一二三四歌》的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学军人那种雄赳赳的架势,并且进行一句句的教唱,看似动作整齐划一,实际上破坏了整首歌曲的艺术美感,歌词显得支离破碎。作为一名音乐老师,首先要了解音乐教学是怎么一回事,要有音乐教学的方向感。就像男中音歌唱家田玉斌先生所说的:“要想唱好高音,首先要有高音的概念和形象。”是呀,音乐教师如果对音乐教学的本质要求都不理解,就很难上出一节令人赞叹的音乐课。
《音乐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这就决定了音乐课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设置、构建和实施。对于这一核心理念,音乐老师都知道,但在教的过程中,有些老师为了所谓的创新还是不知不觉地偏离了方向,还有些老师的课形同政治课,有的类似文学课,也有的在音符的教学概念上转来转去……这无疑偏离了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轨道,在这个基础上想要上出一节有效的音乐课那简直是水中月、镜中花。
反之,有些老师则紧紧把握审美这条主线,上出了令人叹服的音乐课。如在听水心集团市教坛新秀陈怡老师上《一只鸟仔》这课时,她就牢牢抓住音乐作品中小鸟歌唱的声音,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树立小鸟歌唱时优美的声音形象,声情并茂地指导学生唱好整首歌曲。正因为她身体力行准确地把握了音乐课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学生在歌唱时取得了很好的声音效果。因此,想上好一节有效的音乐课,要紧紧围绕音乐教学审美核心的教学理念,这是落实唱歌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二、歌曲情感是关键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唱歌教学就是要把人类的情感以歌声的形式表现出来。音乐家伯利兹曾说过:“一名缺乏灵魂的歌手会使最杰出的作家的作品的效果显得呆板甚至滑稽也可能把作品唱死。”那我们在课堂上,教学生们歌曲时,如果自己对作曲家想要表达的音乐思想都不能正确理解,又谈何唱歌教学的有效性。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两种常见的弊病:
1.理解歌曲情感有偏差
例1:《牧场上的家》(人音版第九册)
一位教师是这样制订教学目标的:(1)通过音乐欣赏,让学生体验草原音乐的风格、特点;(2)用平稳、悠长的气息和柔和、连贯的声音来演唱歌曲,表达对家乡的依恋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教学活动开始部分,从欣赏腾格尔的《天堂》,再到《牧场上的家》,接着用表格的形式比较两首歌曲的不同点,提出草原歌曲的概念,最后以一首《高原红》结束课堂教学。
不难看出,这位老师想要关注作品内在的音乐情感,也想挖掘,可是从目标上看,她把《牧场上的家》定位是具有草原音乐风格的歌曲,而这是一首外国歌曲,从歌名上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是牧场。而且,草原歌曲这一说法是根据我国民歌的地域分布划分的。可是,这位执教老师很牵强地把美国与中国的牧场组合在一起,硬生生地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且是错误的理解,那么这堂唱歌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2.理解歌曲情感深度不够
例2:《茨黎花》(人音版第八册)
在歌曲教学中老师用了12朵小五花,很巧妙地把歌曲中的12句乐句在一次次的熟悉歌曲过程中展现出来。同时,这位老师在画花的设计中,也花了一些心思,其中的第四朵花就画得与众不同,有变化的,因为这句跟其他的旋律走向有不一样的地方。通过不一样的花的位置及画法,学生能清楚地感到歌曲乐句的变化。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做的小五花始终只是停留在解决乐句的层面,学生在歌唱方面就显得呆板,没有歌唱的情感。
这是一位年轻的老师,她关注了歌曲的乐句,但是,这是一首布依族的民歌,民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民族性,特有的、浓郁的民歌演唱风格和独特的歌曲形式。这是三拍子的歌曲,但是它的旋律特点不同于平常的三拍子规律,而具有本民族特有的音乐情感特点。老师在做小五花时没有抓住歌曲旋律起伏的特点,也就很难体现民歌的风格特点。正因为老师做的小五花没有音乐情感,因此当学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就很难唱出歌曲应有的情感。由此可见,当我们关注到歌曲的情感要素时,还要准确理解音乐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是途径
就提高唱歌教学的有效性来讲,单凭教学方法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教学方法是万万不能的。一首歌曲不能唱了一遍又一遍,让学生进行单调枯燥无味的机械练习。要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的技巧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但是在唱歌教学课堂上,我们也常常看到有的老师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看起来方法眼花缭乱,但欠考虑这些方法是否有效。我认为在唱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唱歌教学要关注发声方法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唱歌教学更是直接通过歌声表达师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但往往在很多的唱歌教学中,某些教师往往忽略或者干脆没对学生歌唱的声音作任何的指导,也就是说教师在唱歌教学中忽略了声音的概念。这些做法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同时要反思自己在日常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杜绝在此类现象的发生。
在唱歌教学中,应身体力行地指导学生正确地控制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知道并能够使用头声,发出声音圆润动听等。这些都需要我们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加以关注,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训练。比如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告诉学生唱歌时把眉毛抬高了,面带微笑,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歌唱状态,也是一种唱好假声的有效方法。又如在教学生打开腔体歌唱时,有老师告诉学生要像闻一盆鲜花的感觉,让枯燥难以理解的歌唱状态变得简单易懂。
2.方法多样要行之有效
例3:《牧场上的家》(人音版第九册)
这课中,执教老师就用很多的方法,如在教学生用长气息时,她提示学生像飞机起飞一样,还说我们的飞机就要起飞了,再用很夸张的语气和动作去提示学生做这些练习,甚至在弹电子琴时身体几乎要蹲到跟电子琴同高,其目的是要提醒学生唱弱音或是低音。在教唱歌曲的时候,她用了问答式的方法,“谁的家在牧场”,学生回答“我的家在牧场”等等。
这些方法,看起来很好,可是实际的作用呢?音乐的有效性教学又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位老师用了很多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唱好这首歌曲。然而这是一首曲风清新的歌,它意境的美需要通过学生内心情感抒发来体现。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方法应因人而异,因歌而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而老师却始终用自己夸张的肢体语言去启发学生,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这位老师沉浸其中的自我表演。殊不知,这类歌曲是需要激发学生内在情感,过多地用这种夸张的表演方法恰恰破坏了音乐本身的美感。况且在教唱歌曲的时候,她用了问答式的方法,“谁的家在牧场”,学生答“我的家在牧场”这种方法用在此处有些不妥,歌曲旋律和节奏都不难,用这种方法有些太简单,如果是让学生熟悉旋律,那可用多次有目的的聆听,运用听唱法。该老师用这种方法对于高年级学生显得有些幼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音乐教师在上音乐课前,从音乐作品的审美角度出发,正确理解歌曲情感以及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审美、情感、方法三者融为一体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上好一节音乐唱歌教学课的关键所在。当然,影响唱歌教学有效性的还有其他诸多因素,有关唱歌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