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35-01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谈论过了,现在在这里再谈谈我们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想。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美育作为全面教育的内容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并驾齐驱,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具有独特的功能。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就可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滋润青少年的心灵,净化青少年的情思,陶冶青少年的性情,从而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美育既和各科的教育都有着亲密的关系,美育一旦渗透到各科教学,将会增强各科教学的魅力,促进教学艺术化,语文教育在进行美育方面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现行的各种版本的教材来说,文学作品占据了百分之八十左右,可以说都是古今中外名作的荟萃。从内容来看,思想博大精深,情感丰富贴切,形象生动多彩,好像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形式看,新颖活泼,小巧玲珑,应有尽有。从风格看,质朴美、华丽美、直露美、含蓄美、形象美、哲理美、空灵美,丰富多彩,无所不有,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美的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迷宫,让他们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实在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天职,一旦有了这种认识,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扣人心扉,于是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就有了保证。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一般包括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趣,学习美的语言,领略美的形式,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荟集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许多心灵美的光辉形象。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的东西,他们的思想行为,大多是高尚的、进步的,与正义和真理联系在一起的,使人崇敬,使人向往。教师如果善于挖掘这些课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因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他们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共鸣,能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作为榜样,去追求美的心灵,做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情趣的人。除了正面形象外,即使反面人物的身上,也同样能受到美的教育,葛朗台虚伪、凶狠、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夏洛克极端贪婪、冷酷、残暴的阶级本质,由于作家对这些社会渣滓从本质上进行了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也就表示了自己理想的美。在教学中,对这些反面形象的分析过程,其本身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和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过程。是那些丑恶的东西与美好的东西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学生从感性直观里获得了一种判断的能力,产生爱美憎丑、从善弃恶的心理欲望,从而也就培养了他们健康美好的感情,使他们成为心灵美的人。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欣赏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语文课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展示的艺术美及其以艺术形式所在现的社会美、自然美,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材料。一般来说,不同体裁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精心设计传达美的方式方法。如抒情散文,宜创造传情的感染气氛陶冶学生;记叙文,可借助光彩照人的形象激励学生;写景文,可借助开阔幽邃的意境开拓学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不可能有文学作品,从这角度看,学习美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无论诗歌、小说、散文、喜剧,作家为了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在语言上下功夫,创造最美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从语言的凝练美、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整齐美和语言的形象美这几个方面入手。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这样开头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里,语言平仄的变化,音调的扬抑,句式的反复以及句末“了”字的运用,化平易为神奇,将作者热切盼望春天到来的喜悦,表现得何等真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丰富多彩的,但和专门的美育比较起来,还是有自己的特点的。首先,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具有从属性。专门的审美教育带有明显的直观性,可见、可触、有感,而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活动主要是借助纸上的语言进行的,需要学生感知语言,通过自身的思维想象,才能将语言化为眼前的形象和画面,才能感受作品的形象美、情思美。其次,语文教育的美育具有情感性。语文教育中的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总是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去设计教学过程,去疏导审美方向,去增强审美效果,在这个过程之中,美育就加进了教师的情感。譬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注目于絢丽多彩的描写,对那些平实的记叙和简洁的述说,则缺乏敏感,难以领略其间蕴含的真情实感;他们对于优美的词句爱如之宝,对那些平淡无奇却凝聚了炉火纯青功力的词句,却视而不见、不以为然。老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批事入情”、“批文入情”,感受文章的内在美。最后,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还有渗透性。如前所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具有从属性的,正因为这种从属性派生了审美活动的另一特点:渗透性。渗透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之中,渗透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渗透于文学形象意境的欣赏之中,渗透于教师的形象板书之中。渗透性,意味着美育不知不觉,自然而然。正像是春雨润物那样,“潜入夜”、“细无声”。
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处处透露着美感,学生在学习中处处能感受到美,那样,就真的做到古人所说的教学相长了。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美育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谈论过了,现在在这里再谈谈我们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想。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美育作为全面教育的内容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同时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并驾齐驱,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具有独特的功能。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就可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滋润青少年的心灵,净化青少年的情思,陶冶青少年的性情,从而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美育既和各科的教育都有着亲密的关系,美育一旦渗透到各科教学,将会增强各科教学的魅力,促进教学艺术化,语文教育在进行美育方面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现行的各种版本的教材来说,文学作品占据了百分之八十左右,可以说都是古今中外名作的荟萃。从内容来看,思想博大精深,情感丰富贴切,形象生动多彩,好像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形式看,新颖活泼,小巧玲珑,应有尽有。从风格看,质朴美、华丽美、直露美、含蓄美、形象美、哲理美、空灵美,丰富多彩,无所不有,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美的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迷宫,让他们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实在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天职,一旦有了这种认识,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扣人心扉,于是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就有了保证。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一般包括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趣,学习美的语言,领略美的形式,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荟集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塑造了许多心灵美的光辉形象。在他们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的东西,他们的思想行为,大多是高尚的、进步的,与正义和真理联系在一起的,使人崇敬,使人向往。教师如果善于挖掘这些课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因素,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他们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共鸣,能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作为榜样,去追求美的心灵,做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情趣的人。除了正面形象外,即使反面人物的身上,也同样能受到美的教育,葛朗台虚伪、凶狠、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夏洛克极端贪婪、冷酷、残暴的阶级本质,由于作家对这些社会渣滓从本质上进行了深刻地揭示和批判,也就表示了自己理想的美。在教学中,对这些反面形象的分析过程,其本身就是帮助学生认识和分辨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过程。是那些丑恶的东西与美好的东西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学生从感性直观里获得了一种判断的能力,产生爱美憎丑、从善弃恶的心理欲望,从而也就培养了他们健康美好的感情,使他们成为心灵美的人。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欣赏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说,就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语文课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展示的艺术美及其以艺术形式所在现的社会美、自然美,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材料。一般来说,不同体裁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精心设计传达美的方式方法。如抒情散文,宜创造传情的感染气氛陶冶学生;记叙文,可借助光彩照人的形象激励学生;写景文,可借助开阔幽邃的意境开拓学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不可能有文学作品,从这角度看,学习美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高尔基称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无论诗歌、小说、散文、喜剧,作家为了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在语言上下功夫,创造最美的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从语言的凝练美、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整齐美和语言的形象美这几个方面入手。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这样开头的: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里,语言平仄的变化,音调的扬抑,句式的反复以及句末“了”字的运用,化平易为神奇,将作者热切盼望春天到来的喜悦,表现得何等真切。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丰富多彩的,但和专门的美育比较起来,还是有自己的特点的。首先,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具有从属性。专门的审美教育带有明显的直观性,可见、可触、有感,而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活动主要是借助纸上的语言进行的,需要学生感知语言,通过自身的思维想象,才能将语言化为眼前的形象和画面,才能感受作品的形象美、情思美。其次,语文教育的美育具有情感性。语文教育中的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之间,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总是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去设计教学过程,去疏导审美方向,去增强审美效果,在这个过程之中,美育就加进了教师的情感。譬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注目于絢丽多彩的描写,对那些平实的记叙和简洁的述说,则缺乏敏感,难以领略其间蕴含的真情实感;他们对于优美的词句爱如之宝,对那些平淡无奇却凝聚了炉火纯青功力的词句,却视而不见、不以为然。老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批事入情”、“批文入情”,感受文章的内在美。最后,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还有渗透性。如前所述,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具有从属性的,正因为这种从属性派生了审美活动的另一特点:渗透性。渗透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之中,渗透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渗透于文学形象意境的欣赏之中,渗透于教师的形象板书之中。渗透性,意味着美育不知不觉,自然而然。正像是春雨润物那样,“潜入夜”、“细无声”。
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处处透露着美感,学生在学习中处处能感受到美,那样,就真的做到古人所说的教学相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