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走武夷,应该是喜爱武夷岩茶的朋友最向往的一件事。且不论九曲萦绕的奇趣,不理伟岸的大王峰与秀丽的玉女峰的缠绵,只是顺着记忆里的茶香,一步一步用心丈量心中茶园圣地,用眼记录下每株茶树的模样,感受那舌尖岩骨韵味,喉底翻涌出的花果茶香,便不负了此行。
岩茶,顾名思义与天工地斧而成的岩石峭壁有关,绵延千里的武夷山脉高峻封闭,亿万年前剧烈的地壳运动及后来的演变,形成了如今壮丽的丹霞地貌,同时也赋予了岩茶一股得天独厚的清傲气质,很好地诠释了岩石的刚毅与秀水的柔软。
喜欢岩茶的朋友,对“三坑两涧”耳熟能详,并为能喝到“三坑两涧”的岩茶而骄傲。“三坑两涧”是传统对正岩茶产区的统称,包括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和悟源涧。这五个地方峭峰林立,深壑陡崖、幽涧流泉、迷雾沛雨,夏日阴凉,冬少寒风,温差较小。这些地方土壤通透性能好,钾锰含量高,酸度适中,茶品岩韵明显。故而所产岩茶茶青制优率极高。
“三坑两涧”独特的山场与气韵造就的岩茶已然成为岩茶中的王者,每一个到武夷山问茶的茶客也定要走访其中,亲自见证其独特的温润气候和茂林深藏的茶园。本次寻茶我们选择了“三坑”之首的慧苑坑,放慢脚步,细细地探访慧苑的每一处景致,如同朝圣一般,品读慧宛坑名丛的刚毅与柔情。
鹰嘴岩:怀古赏茶
踏着晨曦的薄雾,我们开始了此次的问茶之旅,尽管不是第一次行走武夷茶园,但每一次置身于这壁立万仞的岩石间,都让人从心底升起些许悸动。这次带我们行走慧苑坑的是两位武夷山的二代茶人孝文和老叶,孝文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之一,在天心村经营的茶厂就取名“慧苑”。他们家的茶叶很多都出自慧苑坑内的自产茶园。对慧苑坑内的茶园、品种等了如指掌。
我们从水帘洞左侧往下的一条石阶进^慧苑坑,沿一条溪水溯源而上,不久便见一弯石拱桥横卧沟涧,拱石之上由石板铺就,浑然天成。过了石桥,一块大石碑矗立在路旁,上书“章堂涧”三个大字,背面撰写着章堂涧的历史渊源。原来章堂涧就是刚才我们溯源而上的那条溪水,它是武夷山景区北部最长的山涧,源于章节堂岩,与流香涧合流后,向东穿出霞滨峡口,汇入崇阳溪,长约7.5公里。章堂涧长年水流不断,一路走来,两岸的空地处都有茶园,草芦兰蒲在绿荫下的涧水旁长满绿意,不知春般地开着细小的花。溪中数十尾小鱼在秋水中嬉戏穿梭,悠然自在山水间。
再往前行数百米,抬眼望去,在离地约30米高处的丹霞嶂壁上有几个互相毗连的岩洞,有木楼、扶杆、吊架等或藏于洞内,或濒临崖畔,上覆危崖,下临深壑,俨然一幢空中楼阁。当地百姓称之为“天车架”,书籍中记载称“古崖居遗构”。老叶跟我们介绍说,相传太平天国时,崇安城内一富豪惧怕农民起义军对他清算,携眷逃避来此。藏身洞中。后来他在洞中建造了楼阁,并装上辘轳便于上下,人称天车架。今楼阁已荒废,天车架也已不存,仅留遗迹供人观看,成为一景,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悬念。
不过我们对古人的畅想时间并不长。蜿蜒小径那头的阶梯状的茶地正等待我们的问寻。
伴着日出的清风带来的是山涧里岩石上野百合的淡淡香味。闭一闭眼,深吸一口气,把这悠然的清新纳进怀里,再一抬头,雄壮的鹰嘴岩便屹立眼前,几束阳光透过它照射下来。犹如一只苍鹰镇守在景区茶园的入口。
鹰嘴岩下四处都是茶园,几个茶工正在沿路的茶园里修剪着茶树,为了来年更好的收成,把那些疯长出的细枝裁去;为了茶树根部吸收更多的养分,使得明年的茶青有着更醇厚的内质,有些茶树甚至被削去了大部分的树冠,只剩下矮矮的根枝。空气里散发着木质清香,仿佛和我们定下了来年的品尝新茶之约。
慧苑寺:闻香品禅
穿过几处茶园,在章堂涧北岸。绿树翠竹掩映之中有数幢砖木结构建筑,就是慧苑寺。寺庙随山势起伏,层层叠叠,颇具南方建筑特色和儒家气势。据《武夷山市志》载,该寺清初建,该寺僧侣称始建于宋初。现建筑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建,公元2000年重新修复。朱熹曾在寺中住宿攻读,留下木匾“静我神”,原悬挂南庑门额,残匾现存武夷山博物馆内。
慧苑寺又名法华寺,寺周围有钟岩、鼓岩、回龙峰、玉柱峰等奇岩怪石,寺中有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等建筑,颇具禅意。寺内古楹联众多,书法优美道劲,文词隽永。外墙画有道教的八卦图,成为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见证。殿内抱柱的一幅楹联“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隅竹为邻”,为武夷山最负盛名的楹联之一。大殴外侧的一幅对联是“涧绕流香心洗涤,峰攀玉柱佛庄严”,则巧妙地把寺院前的景观流香涧、玉柱峰嵌入联内。
和天心寺一样,过去慧苑寺也拥有一些茶园,实行统销统购后,茶园全部上缴给了生产队。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政策的恢复,部分茶园又被归还给了慧苑寺。天喜师父是慧苑寺唯一的—个僧人,因此也就承担起了慧苑寺一亩多茶园的种植、采摘到做茶的全部过程。天喜师父不仅会做茶,对慧苑坑里哪片山场的茶好,哪户人家做茶做得好都一清二楚。随着武夷岩茶逐渐被茶客们所钟爱,越来越多的茶人慕名而来,天喜师父也义务担当起了武夷岩茶的推广者,为从五湖四海来的茶友们答疑解惑,甚至带着他们去探访慧苑坑里的每一处好茶。
千百年来,慧苑寺的僧人以茶当酒,用君子之交至高礼遇纳迎天下客人,以茶广结善缘。在寺院门厅前的长廊下,有两三条横木架成的长凳,供疲惫的路人暂时的休憩,在长凳的一端还有一壶粗茶,一个粗碗,常年为路人提供免费的茶水。出了茶园,天喜师父还在寺院的四周种植了纯天然、无污染的瓜果蔬菜,每天会有信众帮忙烹饪出一道道纯朴的素斋招待来往的路人。我们到的时候正逢饭时。便随缘吃了一顿素斋。也许是置身在这宁静的山间,也许是有了—份淡泊的心境,—碗酱油拌面,都让我们觉得美味无比。
吃完饭,时值正午,天气炎热,我们便留在长廊里喝茶避暑,喝的正是慧苑坑里的水仙。品着香茗,望寺院后山上郁郁葱葱、如诗如画的竹林,不禁让人想起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品茗论道、吟诗作画。肆意酣畅。耳边又似乎流淌着嵇康弹奏《广陵散》那悠扬的琴声……
慧苑寺门前有一石桥,名日“双悟桥”,往北就是青藤垂蔓、芳草凄凄的流香涧,而往南便是连绵的慧苑岩。此番寻茶我们想感受真正属于慧苑茶的那份柔情,所以我们放弃了流香涧往南走向了慧苑岩。慧苑坑东至水帘洞,南至流香涧,西至莲花峰。北至碧石岩,整个慧苑坑成一个大峡谷状,东西两边的山场日照时间不长,较武夷山其它山场而言更为荫蔽潮湿。上世纪60-70年代,武夷茶经过了一次大面积茶园品种改良,质美而味厚的水仙成为了品种改良后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茶树品种。慧苑坑小环境气候湿润,土层深厚,植被条件好,早晚日照时间适宜,与喜阴的水仙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因此慧苑坑出品的水仙,内质醇厚、气韵悠长。温婉绵长的慧宛水仙与香高霸气的“牛肉”(牛栏坑肉 桂)是喜爱武夷岩茶的人心中不败的“虞姬”。
我们行走至狭长的山涧之间,顺山势而上,随处可见深绿的卵形叶片、灰白如铁枝干的岩茶树丛。一个转弯。眼前突然开阔起来,原来走到了一片山坳,整齐的一片阶梯状的水仙茶园映在眼前。可以明显地的看出阶梯的末端是近年新增加的,石围整齐色泽新鲜与上几级布满青苔略有残缺的石阶有着明显的区别。循阶而上。慢慢地我们发现,中间几排水仙茶树相当特别,与之前整齐划一的、修剪过的茶树不同。它们几乎都比一人高。树冠茂盛,枝干粗壮并长满了厚厚的青苔,老枞水仙根部蜿蜒且深扎入土还有很多蕨类围绕。就这样,我们和备受追捧的“老枞水仙”不期而遇了。根茎深植吸收了土壤里更多的矿物质,树冠茂密使得根部茎部长满苔藓,经过岁月的洗礼,二者相互影响,也成就了其木质醇厚。“枞味”凸显的独特口感。
行至慧苑岩的半山腰,已经临近中午,但在岩崖和苍天古树的遮蔽下。并不觉得十分曝晒和炎热。周围山涧里植被层层递进,郁郁葱葱,阶梯状的茶园镶嵌其间,浑然一体。用于固土的茶园石围也长满墨绿的青苔,用它古朴的质感告诉我们这里数百年来的种茶史。行走武夷茶园。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是不须带着那有些累赘的水壶,随处都有终年不断的岩隙泉水,经过沙砾、玄武岩的天然过滤净化,甘泉清冽鲜甜。采一片叶张稍大的叶子,随手一挽便是最天然的杯子。在享受了甘泉之后,千万别忘了闭上眼,抬起头,站在流瀑一侧感受飞溅起的水雾那种清凉满布全身的舒爽。一张眼,岩壁石洞内,一棵奇种小树正伸出它的枝条顺着清风摇曳。
慧苑茶香
在我们用心领略过慧苑坑的美景风情和那忽而风雨忽而晴朗的“小气候”,舌头味蕾不禁也为茶而悸动。慧苑连绵的山峰之中,石缝滴泉孕育下的岩茶到底又会是怎样的滋味呢?三坑两涧里,慧苑是温柔包容的,气韵绵长的老枞水仙是她的招牌。不过刚中带柔的肉桂,香气高雅馥郁、滋味醇厚的奇丹亦是茶友们宠儿。上世纪80年代的茶园改制,一批如黄观音、雀舌等优秀的省级良种,在多年奇峰秀水的呵护下亦成为了岩茶新贵。
寻茶访山又怎能少了品茗论道呢?此番行走慧苑,我们搜罗了今年新制的慧苑水仙、肉桂、奇丹、黄观音和雀舌,在初秋微凉的天气里一同品鉴慧苑的刚柔并济。
2011奇丹
干茶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茶汤色泽橙红透亮,香气清幽馥郁,带有明显的花香;口感饱满醇厚,收敛性适中,前3道还带有较为明显的炭焙火香,之后花香开始凸显,气韵绵长,回甘尚纯。
奇丹即大红袍,作为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首,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红袍群体在岩山茶园大面积推广栽培。大红袍对生态环境和生产工艺要求特殊且严格,故此优产率有限。
2011水仙
干茶条索紧结沉重,叶端扭曲,色泽油润暗沙绿;茶汤色泽橙黄明亮,香气清幽花香显;口感醇和,味浓郁甘纯;岩韵显。叶底厚软黄亮,叶缘带有朱砂红边。
根据史料记载武夷山栽培水仙的历史约在130年以上,栽培在岩区的水仙,香气悠长,滋味醇厚优雅,尤其是“老枞”滋味更是备受青睐。自清末引种以来,其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成为稳定的主栽品种之一,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其为国家优良品种。
2009肉桂
干茶条索匀整卷曲;色泽褐禄,油润有光,嗅之有甜香;茶汤橙黄清澈,具有明显的奶油、花果、桂皮般的香气;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齿颊留香,叶底匀亮。
肉桂被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最早武夷慧苑的一个名枞,另一说原产是在马枕峰。上世纪40年代初已是武夷山茶园栽种的十个品种之一,到60年代以来,由于其品质特殊,逐渐为人们认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2011黄观音
干茶条索匀整卷曲,略带金毫,色泽乌褐;茶汤橙黄清亮,具有浓郁的兰花香;入口微涩,滋味纯和,回甘显。
又名茗科2号(选育号105)。该品种由福建省农科院研究所于1977-1997年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桓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98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优良品种。
2011雀舌
干茶条索卷曲紧细,色泽乌润带有光泽;茶汤橙黄清澈,香气馥郁芬芳幽长,滋味醇厚甘爽,“岩韵”显。
原产九龙窠,上世纪80年代初从大红袍第一丛有性后代中选育而成,当地茶农多有引种,现在武夷山已有较大栽培面积。
五款茶品分别代表了慧苑坑由古至今名丛香茶的成长过程,无论是外来的优秀品种还是选育的良种,它们对种植环境的生态、气候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适宜的气候和土层深厚的慧苑成就了骨骼清丽的款款名茶。闻香、观色、品味,是饮武夷岩茶的基本程序。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独特的氛围中,才可体验到武夷茶文化所包容的悠远深厚的底蕴。
岩茶,顾名思义与天工地斧而成的岩石峭壁有关,绵延千里的武夷山脉高峻封闭,亿万年前剧烈的地壳运动及后来的演变,形成了如今壮丽的丹霞地貌,同时也赋予了岩茶一股得天独厚的清傲气质,很好地诠释了岩石的刚毅与秀水的柔软。
喜欢岩茶的朋友,对“三坑两涧”耳熟能详,并为能喝到“三坑两涧”的岩茶而骄傲。“三坑两涧”是传统对正岩茶产区的统称,包括慧苑坑、牛栏坑、倒水坑、流香涧和悟源涧。这五个地方峭峰林立,深壑陡崖、幽涧流泉、迷雾沛雨,夏日阴凉,冬少寒风,温差较小。这些地方土壤通透性能好,钾锰含量高,酸度适中,茶品岩韵明显。故而所产岩茶茶青制优率极高。
“三坑两涧”独特的山场与气韵造就的岩茶已然成为岩茶中的王者,每一个到武夷山问茶的茶客也定要走访其中,亲自见证其独特的温润气候和茂林深藏的茶园。本次寻茶我们选择了“三坑”之首的慧苑坑,放慢脚步,细细地探访慧苑的每一处景致,如同朝圣一般,品读慧宛坑名丛的刚毅与柔情。
鹰嘴岩:怀古赏茶
踏着晨曦的薄雾,我们开始了此次的问茶之旅,尽管不是第一次行走武夷茶园,但每一次置身于这壁立万仞的岩石间,都让人从心底升起些许悸动。这次带我们行走慧苑坑的是两位武夷山的二代茶人孝文和老叶,孝文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之一,在天心村经营的茶厂就取名“慧苑”。他们家的茶叶很多都出自慧苑坑内的自产茶园。对慧苑坑内的茶园、品种等了如指掌。
我们从水帘洞左侧往下的一条石阶进^慧苑坑,沿一条溪水溯源而上,不久便见一弯石拱桥横卧沟涧,拱石之上由石板铺就,浑然天成。过了石桥,一块大石碑矗立在路旁,上书“章堂涧”三个大字,背面撰写着章堂涧的历史渊源。原来章堂涧就是刚才我们溯源而上的那条溪水,它是武夷山景区北部最长的山涧,源于章节堂岩,与流香涧合流后,向东穿出霞滨峡口,汇入崇阳溪,长约7.5公里。章堂涧长年水流不断,一路走来,两岸的空地处都有茶园,草芦兰蒲在绿荫下的涧水旁长满绿意,不知春般地开着细小的花。溪中数十尾小鱼在秋水中嬉戏穿梭,悠然自在山水间。
再往前行数百米,抬眼望去,在离地约30米高处的丹霞嶂壁上有几个互相毗连的岩洞,有木楼、扶杆、吊架等或藏于洞内,或濒临崖畔,上覆危崖,下临深壑,俨然一幢空中楼阁。当地百姓称之为“天车架”,书籍中记载称“古崖居遗构”。老叶跟我们介绍说,相传太平天国时,崇安城内一富豪惧怕农民起义军对他清算,携眷逃避来此。藏身洞中。后来他在洞中建造了楼阁,并装上辘轳便于上下,人称天车架。今楼阁已荒废,天车架也已不存,仅留遗迹供人观看,成为一景,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悬念。
不过我们对古人的畅想时间并不长。蜿蜒小径那头的阶梯状的茶地正等待我们的问寻。
伴着日出的清风带来的是山涧里岩石上野百合的淡淡香味。闭一闭眼,深吸一口气,把这悠然的清新纳进怀里,再一抬头,雄壮的鹰嘴岩便屹立眼前,几束阳光透过它照射下来。犹如一只苍鹰镇守在景区茶园的入口。
鹰嘴岩下四处都是茶园,几个茶工正在沿路的茶园里修剪着茶树,为了来年更好的收成,把那些疯长出的细枝裁去;为了茶树根部吸收更多的养分,使得明年的茶青有着更醇厚的内质,有些茶树甚至被削去了大部分的树冠,只剩下矮矮的根枝。空气里散发着木质清香,仿佛和我们定下了来年的品尝新茶之约。
慧苑寺:闻香品禅
穿过几处茶园,在章堂涧北岸。绿树翠竹掩映之中有数幢砖木结构建筑,就是慧苑寺。寺庙随山势起伏,层层叠叠,颇具南方建筑特色和儒家气势。据《武夷山市志》载,该寺清初建,该寺僧侣称始建于宋初。现建筑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建,公元2000年重新修复。朱熹曾在寺中住宿攻读,留下木匾“静我神”,原悬挂南庑门额,残匾现存武夷山博物馆内。
慧苑寺又名法华寺,寺周围有钟岩、鼓岩、回龙峰、玉柱峰等奇岩怪石,寺中有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等建筑,颇具禅意。寺内古楹联众多,书法优美道劲,文词隽永。外墙画有道教的八卦图,成为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历史见证。殿内抱柱的一幅楹联“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隅竹为邻”,为武夷山最负盛名的楹联之一。大殴外侧的一幅对联是“涧绕流香心洗涤,峰攀玉柱佛庄严”,则巧妙地把寺院前的景观流香涧、玉柱峰嵌入联内。
和天心寺一样,过去慧苑寺也拥有一些茶园,实行统销统购后,茶园全部上缴给了生产队。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政策的恢复,部分茶园又被归还给了慧苑寺。天喜师父是慧苑寺唯一的—个僧人,因此也就承担起了慧苑寺一亩多茶园的种植、采摘到做茶的全部过程。天喜师父不仅会做茶,对慧苑坑里哪片山场的茶好,哪户人家做茶做得好都一清二楚。随着武夷岩茶逐渐被茶客们所钟爱,越来越多的茶人慕名而来,天喜师父也义务担当起了武夷岩茶的推广者,为从五湖四海来的茶友们答疑解惑,甚至带着他们去探访慧苑坑里的每一处好茶。
千百年来,慧苑寺的僧人以茶当酒,用君子之交至高礼遇纳迎天下客人,以茶广结善缘。在寺院门厅前的长廊下,有两三条横木架成的长凳,供疲惫的路人暂时的休憩,在长凳的一端还有一壶粗茶,一个粗碗,常年为路人提供免费的茶水。出了茶园,天喜师父还在寺院的四周种植了纯天然、无污染的瓜果蔬菜,每天会有信众帮忙烹饪出一道道纯朴的素斋招待来往的路人。我们到的时候正逢饭时。便随缘吃了一顿素斋。也许是置身在这宁静的山间,也许是有了—份淡泊的心境,—碗酱油拌面,都让我们觉得美味无比。
吃完饭,时值正午,天气炎热,我们便留在长廊里喝茶避暑,喝的正是慧苑坑里的水仙。品着香茗,望寺院后山上郁郁葱葱、如诗如画的竹林,不禁让人想起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品茗论道、吟诗作画。肆意酣畅。耳边又似乎流淌着嵇康弹奏《广陵散》那悠扬的琴声……
慧苑寺门前有一石桥,名日“双悟桥”,往北就是青藤垂蔓、芳草凄凄的流香涧,而往南便是连绵的慧苑岩。此番寻茶我们想感受真正属于慧苑茶的那份柔情,所以我们放弃了流香涧往南走向了慧苑岩。慧苑坑东至水帘洞,南至流香涧,西至莲花峰。北至碧石岩,整个慧苑坑成一个大峡谷状,东西两边的山场日照时间不长,较武夷山其它山场而言更为荫蔽潮湿。上世纪60-70年代,武夷茶经过了一次大面积茶园品种改良,质美而味厚的水仙成为了品种改良后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茶树品种。慧苑坑小环境气候湿润,土层深厚,植被条件好,早晚日照时间适宜,与喜阴的水仙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因此慧苑坑出品的水仙,内质醇厚、气韵悠长。温婉绵长的慧宛水仙与香高霸气的“牛肉”(牛栏坑肉 桂)是喜爱武夷岩茶的人心中不败的“虞姬”。
我们行走至狭长的山涧之间,顺山势而上,随处可见深绿的卵形叶片、灰白如铁枝干的岩茶树丛。一个转弯。眼前突然开阔起来,原来走到了一片山坳,整齐的一片阶梯状的水仙茶园映在眼前。可以明显地的看出阶梯的末端是近年新增加的,石围整齐色泽新鲜与上几级布满青苔略有残缺的石阶有着明显的区别。循阶而上。慢慢地我们发现,中间几排水仙茶树相当特别,与之前整齐划一的、修剪过的茶树不同。它们几乎都比一人高。树冠茂盛,枝干粗壮并长满了厚厚的青苔,老枞水仙根部蜿蜒且深扎入土还有很多蕨类围绕。就这样,我们和备受追捧的“老枞水仙”不期而遇了。根茎深植吸收了土壤里更多的矿物质,树冠茂密使得根部茎部长满苔藓,经过岁月的洗礼,二者相互影响,也成就了其木质醇厚。“枞味”凸显的独特口感。
行至慧苑岩的半山腰,已经临近中午,但在岩崖和苍天古树的遮蔽下。并不觉得十分曝晒和炎热。周围山涧里植被层层递进,郁郁葱葱,阶梯状的茶园镶嵌其间,浑然一体。用于固土的茶园石围也长满墨绿的青苔,用它古朴的质感告诉我们这里数百年来的种茶史。行走武夷茶园。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是不须带着那有些累赘的水壶,随处都有终年不断的岩隙泉水,经过沙砾、玄武岩的天然过滤净化,甘泉清冽鲜甜。采一片叶张稍大的叶子,随手一挽便是最天然的杯子。在享受了甘泉之后,千万别忘了闭上眼,抬起头,站在流瀑一侧感受飞溅起的水雾那种清凉满布全身的舒爽。一张眼,岩壁石洞内,一棵奇种小树正伸出它的枝条顺着清风摇曳。
慧苑茶香
在我们用心领略过慧苑坑的美景风情和那忽而风雨忽而晴朗的“小气候”,舌头味蕾不禁也为茶而悸动。慧苑连绵的山峰之中,石缝滴泉孕育下的岩茶到底又会是怎样的滋味呢?三坑两涧里,慧苑是温柔包容的,气韵绵长的老枞水仙是她的招牌。不过刚中带柔的肉桂,香气高雅馥郁、滋味醇厚的奇丹亦是茶友们宠儿。上世纪80年代的茶园改制,一批如黄观音、雀舌等优秀的省级良种,在多年奇峰秀水的呵护下亦成为了岩茶新贵。
寻茶访山又怎能少了品茗论道呢?此番行走慧苑,我们搜罗了今年新制的慧苑水仙、肉桂、奇丹、黄观音和雀舌,在初秋微凉的天气里一同品鉴慧苑的刚柔并济。
2011奇丹
干茶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茶汤色泽橙红透亮,香气清幽馥郁,带有明显的花香;口感饱满醇厚,收敛性适中,前3道还带有较为明显的炭焙火香,之后花香开始凸显,气韵绵长,回甘尚纯。
奇丹即大红袍,作为武夷山传统五大名丛之首,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红袍群体在岩山茶园大面积推广栽培。大红袍对生态环境和生产工艺要求特殊且严格,故此优产率有限。
2011水仙
干茶条索紧结沉重,叶端扭曲,色泽油润暗沙绿;茶汤色泽橙黄明亮,香气清幽花香显;口感醇和,味浓郁甘纯;岩韵显。叶底厚软黄亮,叶缘带有朱砂红边。
根据史料记载武夷山栽培水仙的历史约在130年以上,栽培在岩区的水仙,香气悠长,滋味醇厚优雅,尤其是“老枞”滋味更是备受青睐。自清末引种以来,其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成为稳定的主栽品种之一,1985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其为国家优良品种。
2009肉桂
干茶条索匀整卷曲;色泽褐禄,油润有光,嗅之有甜香;茶汤橙黄清澈,具有明显的奶油、花果、桂皮般的香气;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齿颊留香,叶底匀亮。
肉桂被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最早武夷慧苑的一个名枞,另一说原产是在马枕峰。上世纪40年代初已是武夷山茶园栽种的十个品种之一,到60年代以来,由于其品质特殊,逐渐为人们认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2011黄观音
干茶条索匀整卷曲,略带金毫,色泽乌褐;茶汤橙黄清亮,具有浓郁的兰花香;入口微涩,滋味纯和,回甘显。
又名茗科2号(选育号105)。该品种由福建省农科院研究所于1977-1997年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桓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1998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优良品种。
2011雀舌
干茶条索卷曲紧细,色泽乌润带有光泽;茶汤橙黄清澈,香气馥郁芬芳幽长,滋味醇厚甘爽,“岩韵”显。
原产九龙窠,上世纪80年代初从大红袍第一丛有性后代中选育而成,当地茶农多有引种,现在武夷山已有较大栽培面积。
五款茶品分别代表了慧苑坑由古至今名丛香茶的成长过程,无论是外来的优秀品种还是选育的良种,它们对种植环境的生态、气候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适宜的气候和土层深厚的慧苑成就了骨骼清丽的款款名茶。闻香、观色、品味,是饮武夷岩茶的基本程序。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独特的氛围中,才可体验到武夷茶文化所包容的悠远深厚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