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著,极富哲理与文学精华,是古圣先贤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财富。在义务教育阶段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有选择地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校文化底蕴、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道德人才为核心,以诵读国学经典名篇为载体,以诵读经典、主题教育、交流探讨、实践体验为主要形式,“国学经典诵读”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为学生的一生提供营养。
一、诵读经典,增加学生文化底蕴
伴着清风走进校园,在一日之晨,我们班传出琅琅书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初一到初三,学生们背完了《论语》,背《老子》,再背《唐诗宋词》。
每天早读背诵几句话,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经典诗词就会进入学生的大脑,并大量地积累与沉淀。于是在考试失利时,遇到挫折时,有学生用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激励大家奋发向上,努力拼搏,总会看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意境。
班长安同学在介绍经验时说:“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这是他在班上树立威信的名言。学生中有遇事急躁的,其他学生就会提醒他“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我班的周同学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学习,不张扬、不自夸,谦虚、秀气,又极有自己的主见,认准了的事,就努力做下去,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就是我。对于对手,她也从来不说伤人的话,对自己取得中考状元,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她嫣然一笑。这就是心灵的宁静与平和,态度的从容与沉稳,为人的大度与宽容,应该说她已将经典诗句中的道德、文化、做人的准则,由外到内沉浸到心灵深处,表现在一言一行中。
二、主题教育,在交流探讨中深挖教育思想
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诵读,对于许多名句已熟记于心,这时就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让学生深刻理解经典篇目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形式各样的主题班会,例如对学生进行“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中华孝道”的主题教育,先播放相关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无私奉献的视频,告诉学生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其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父母自我们出生以后便开始不断为我们付出,那份艰辛,恐怕要到很久以后我们才能体会得到吧。接着讲“怀橘遗母”“卧冰求鲤”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讲一下父母平日里对自己的关爱、帮助与体贴,继而自然地引导学生说一说平日里该如何孝敬父母,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讨论一下今后该如何做。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被父母的付出感动着,也为自己平时不理解父母惭愧着。后来有家长反映,这段时间孩子很少和他争吵了,还能帮家里干一些家务活。
三、实践体验,将思想化为行动
在初三复习冲刺阶段中,我班的学生保持了一贯的平和,一贯的温文尔雅,一贯的谦逊踏实,因为他们知道这只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考验而已,走稳走好这一步是关键,但到了最后已经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心态的考验。经过儒家文化滋养的他们,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所以他们以君子风范走向了残酷的考场,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
这些例子说明经典诗文具有教化、审美、认知等多种作用,它们讲述的都是一些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热爱生活、钟情自然的基本道理,让学生接受这些经典诗文的熏陶,百益而无一害。古人的许多思想、哲理都是通过文字记载并流传下来的。语文学科有得天独厚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优势。古人的智慧,先哲的风范,经典的作品,做人的道理,都蕴含在经典诗文中。
文学作品中感人至深的形象打动着学生,他们才会在求知中习德,在循循善诱中领悟道理,班级和谐的氛围自然就会形成。如果班主任急功近利只追求分数,结果只会让学生迷失在分数中,而思想品德方面成为一片荒漠。阅读和背诵经典诗文能给学生积淀扎实的文学底蕴,在对文学喜爱并追求的基础上,自然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从而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积累了三年的经典诗文,也会让学生受益终身,这是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所能给他们的伴随他们一生的最大财富,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与道德的源泉,是刻在他们心灵上的,长在他们头脑中的硕果累累的文化庄稼。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一、诵读经典,增加学生文化底蕴
伴着清风走进校园,在一日之晨,我们班传出琅琅书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初一到初三,学生们背完了《论语》,背《老子》,再背《唐诗宋词》。
每天早读背诵几句话,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经典诗词就会进入学生的大脑,并大量地积累与沉淀。于是在考试失利时,遇到挫折时,有学生用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激励大家奋发向上,努力拼搏,总会看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意境。
班长安同学在介绍经验时说:“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这是他在班上树立威信的名言。学生中有遇事急躁的,其他学生就会提醒他“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我班的周同学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学习,不张扬、不自夸,谦虚、秀气,又极有自己的主见,认准了的事,就努力做下去,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就是我。对于对手,她也从来不说伤人的话,对自己取得中考状元,我们看到最多的是她嫣然一笑。这就是心灵的宁静与平和,态度的从容与沉稳,为人的大度与宽容,应该说她已将经典诗句中的道德、文化、做人的准则,由外到内沉浸到心灵深处,表现在一言一行中。
二、主题教育,在交流探讨中深挖教育思想
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诵读,对于许多名句已熟记于心,这时就需要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让学生深刻理解经典篇目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形式各样的主题班会,例如对学生进行“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中华孝道”的主题教育,先播放相关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无私奉献的视频,告诉学生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其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父母自我们出生以后便开始不断为我们付出,那份艰辛,恐怕要到很久以后我们才能体会得到吧。接着讲“怀橘遗母”“卧冰求鲤”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讲一下父母平日里对自己的关爱、帮助与体贴,继而自然地引导学生说一说平日里该如何孝敬父母,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讨论一下今后该如何做。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被父母的付出感动着,也为自己平时不理解父母惭愧着。后来有家长反映,这段时间孩子很少和他争吵了,还能帮家里干一些家务活。
三、实践体验,将思想化为行动
在初三复习冲刺阶段中,我班的学生保持了一贯的平和,一贯的温文尔雅,一贯的谦逊踏实,因为他们知道这只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考验而已,走稳走好这一步是关键,但到了最后已经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心态的考验。经过儒家文化滋养的他们,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所以他们以君子风范走向了残酷的考场,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
这些例子说明经典诗文具有教化、审美、认知等多种作用,它们讲述的都是一些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热爱生活、钟情自然的基本道理,让学生接受这些经典诗文的熏陶,百益而无一害。古人的许多思想、哲理都是通过文字记载并流传下来的。语文学科有得天独厚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优势。古人的智慧,先哲的风范,经典的作品,做人的道理,都蕴含在经典诗文中。
文学作品中感人至深的形象打动着学生,他们才会在求知中习德,在循循善诱中领悟道理,班级和谐的氛围自然就会形成。如果班主任急功近利只追求分数,结果只会让学生迷失在分数中,而思想品德方面成为一片荒漠。阅读和背诵经典诗文能给学生积淀扎实的文学底蕴,在对文学喜爱并追求的基础上,自然会影响其他科目的学习,从而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积累了三年的经典诗文,也会让学生受益终身,这是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所能给他们的伴随他们一生的最大财富,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与道德的源泉,是刻在他们心灵上的,长在他们头脑中的硕果累累的文化庄稼。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