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两粮票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an1986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60至80年代,粮票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票證,如果需要买米面,必须出示粮票才成,后来甚至有人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粮票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全国粮票、军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划拨粮票四种。
  1974年深秋,在中学执教的我,背个黄挎包,奉命去大山深处的金舟螃支农。临行前,我持介绍信和国家粮供应本,到粮店换了10斤湖南省粮票,这是我10天的口粮。那天,天灰蒙蒙的,与土墙灰瓦的村子构成一幅颓废的写意。金舟螃30户人家,守着十多亩薄田瘦地,靠国家救济粮度命。田间虽有几根苞谷秆子癞头般邋遢着,苞谷却软不啦叽地争不得一口气。按说晚稻刚收割,村民能吃上几顿饱饭,可是,“出工一窝蜂,做事磨洋工”,村民生产效率低,导致连年减产,每日只能喝粥了。那时,老牛拉车,拉着落后的农村,它的代名词叫贫穷,叫饥饿。过生日才奢侈地吃个鸡蛋,想闻到肉味,必须等过年。
  作为下派干部的我(当时教师也作干部使用),吃派饭,30户人家,每户一餐,每餐付4两粮票1.2角钱。我正是“二十三十如烈马”的年龄,干农活儿总感觉特饿,农村又少油,每餐要消耗两海碗粥,就着一点辣椒拌芥菜,三下五除二便风卷残云般下肚了。农民没什么特权,唯一的优越性就是田边地角长野菜,几乎每天三餐,餐餐都有野菜充饥,垫底。野菜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得虔诚地感谢它,可这东西吃多了,腹胀得不行,两个小时后茅坑都跑不赢,而且吃的时间一长,人的脸上都是菜色。
  我落户在村东的陈大娘家。陈大娘的丈夫早年走了,没儿没女,一个花甲过去了,佝偻着身子,依然支撑着这方天地。在我平素的眼帘里,有多少关于她的叠影!
  大娘家灶膛里常常像个冰窖,有一顿没一顿,常下地干活儿,那灰白的发丝在她的瘦而黄的脸上拂过,一双脚却陷在地里挖红薯:“再挖一垄,能多赚两分工。”她自言自语,手中的活计没有消停。中午,挑一担红薯,汗水涔涔地进屋来,这是队里按工分分给她的半个月口粮。我赶忙帮她卸下肩上的重负,吃惊于老人怎么扛上这两层楼台阶的高度。
  时光匆匆。眼看我十天支农期限已到,这天上午,生产队长指着小本本对我说:“派饭只剩下陈大娘一顿了。老人弄饭也难,算了吧,今中午我请你,正好儿子抓了几条小鱼,为你饯行。”老人耳尖,听了,老远扯开嗓子喊:“怎么?派饭就落下我一户,万干部为队里和我做了好多事,他虽说住我家,来这么久了,可连饭都没尝一口,我心里过意不去!”我拿眼看,老人弯腰用棒槌在屋前石桌上槌稻草,这不是散落在田塍边粘着谷粒的稻草吗?曾经举托过金灿灿谷子的稻草,如今承载着生存的重荷。早两天我就发现老人使劲把稻草上的谷子弄下来,然后去壳,见米。
  中午的饭菜算不上丰盛,豆腐,青菜,外加炸鱼,鱼显然是队长恩赐的,惊讶的是,我蓝花海碗里的白米,盈盈的,香喷喷地冒着热气,这许是老人连日来从稻草中里捞来的金疙瘩,吃着吃着,饭里还埋了两个荷包蛋,我落泪了。饭后,将身边仅余的5两粮票和5角钱悄然放在灶台上,然后与生产队长及其他村民做一次难忘的道别,末了,才背起黄挎包,辞别老人下山。
  回到学校,抖开黄挎包,5两粮票和5角钱从里面落下来,我什么都明白了,心在颤抖,于是,小心翼翼地把粮票放入钱包里。
  1984年底,我去郴州出差。头天,妻给我准备了一天的馒头和咸菜,预备在火车上吃,这粮票很金贵,能少用一点儿就省一点儿。可下了火车到饭店吃完饭,准备拿粮票时,5斤粮票找不到了,旅行袋和钱包翻了个遍,除钱包里夹着十年前那张5两粮票外,不见5斤粮票的踪影。饭店老板指着我的钱包说,同志,你不是还有5两粮票吗?正好。我使劲摇了摇头,一个激灵,看见店门外的妇女手里提着一小袋白花花的大米,知道这人是做“黑市”生意的,便以高出一倍的价钱买了五两米与店老板结了账。后来几天以同样的办法解决了“燃眉之急”。至于出差前兑换的那张5斤粮票,原来是我出发前压在笔架下忘了带。若不是吃“黑市”,我准会饿个半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粮食大幅度增产,粮票至1993年才正式“退休”,但那张5两粮票一直珍藏至今。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暮春的时候,泡桐树就要开花了。  “丁零……”铃响刺破夜空,路灯灭了,院子彻底黑下来。我朝母亲办公室跑去,正值月底,她忙完家务还要加班。母亲没学过财务却承担着新单位繁重的财务工作,常常加班加到深夜。走到办公室门口,看到父亲也在,母亲背对着门坐着,肩膀颤抖着,像是在哭。她对父亲说:“叔叔得了肝病,这么久了还治不好,怎么办,怎么办啊?”她突然站起身,“我要去割肝!”父亲吓一跳:“为什么?”“我要去把我
期刊
我对狗是心生畏惧的,正如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狗咬我,围攻我,我是惧怕了,同时又激起复仇的勇气。  小时候,我路过村里一户人家时,那条纯白色的狗一言不发地冲上来,朝着我的小腿噙了一口,咬出几个窟窿,流出血来。那家人赶紧用菜刀刮了菜板末末涂在伤处,几天后也就好了。  村里刘家养着一条黄颜色的狗,下口狠,还偷着咬人。这种狗最难提防,也最招人恨。听过别人收拾狗的高招,说是烧熟一个萝卜,装在兜里
期刊
从来没有一个春节,像2020年一样,既让我们五味杂陈,又如此难忘。  时至今日,武汉封城已一个多月,而三姐去淮北陪伴母亲也整两个月了。  想起几天前的一个早上,我还在床上看疫情新闻,就见三姐在兄妹群里问我,怎么没发表疫情日记了?看到此问,心中一暖,说明三姐一直在默默地关注,虽然从没见她分享在朋友圈。呵呵,我们七兄妹除了我,其余在微信上都很少发动态。  耄耋之年的母亲在大西北工作了几十年,中年时就患
期刊
村庄的日暮,在袅袅的炊烟中缓缓走来,悠长而绵延。而散落一地的泥土,它又以低垂沉默的姿态,或躺在乡村阡陌,或在田地里呼吸。  清晨的安谧,总是被乡亲摆弄农具的声音吵醒。男人将洒水喷雾器挂在背上,女人将畚箕的绳子绕两圈挂在扁担的两头,天还没亮,他们沿着乡村阡陌,沿着蜿蜒的田埂,尤其是下地的路上,悬挂畚箕的绳子随着行走的节奏发出“咿呀、咿呀”的声响,这是村庄一天最动人的音乐。生长在田地里的生菜纷纷仰起头
期刊
什么是老家?埋葬祖先的地方,就是你的老家。  我的乔悟义大哥,长我将近30岁,老家山西清徐,是个作家,也做生意,牛逼哄哄的,干到顶点的时候,自己却干趴下,肺癌晚期,飞走了。  我和他交往最密的,是他患病这几年,因为他时不时来北京,组织饭局,请人吃饭,请各种各样的人,有政界的商界的,有演艺界的音乐界的,有文学界的新闻界的,甚至是一些战友故交,这样,老朋友叫上新的朋友,通常是,一二十人的满满一桌,走着
期刊
这是一个叫“金沙”的渡口。  与信江河边的许多渡口一样,一个水泥斜坡,几块红石台阶,一艘船,一个撑船的汉子,构成一段静水流转的光阴。此处江面开阔,水势平缓,江水清澈,像一大块在风中鼓动的绿绸,顺势飘向远方。远方看不到尽头,是村里人永远向往的地方。河滩上长着马鞭草,以低微的身姿紧贴着地面,一节一节向前爬行。每一节都会长出新的根须浅浅地伸进泥沙中,你若捏住末端,轻轻地往上提,就能拉出一根长长的草鞭,这
期刊
开春时,父亲说要在城郊找一块菜园,废弃的或未开工的工地也好,跟老乡租地也行。理由是,有个菜园子,吃菜总是便宜些。  我以为父亲口中的便宜,便是指价格了。于是,兄弟几个中,我首先带头反对:“伙食费不够花,我们弟兄几个再增加就是了,好不容易要您来城里生活,就是要脱离农业劳动的!”  父亲沉默不语,弟弟们也不好反驳我说的话,我以为这事就过去了。  没想到,两周后,父亲告诉我,他已经找到了一块菜园,是城边
期刊
我的家乡在乌裕尔河的下游,父亲是生产队打鱼的,我小的时候,经常和他一起到河套湿地里去打鱼。  有一次,父亲领着我到通天泡子去遛花篮(用竹皮子编制的捕鱼工具)。我坐在船头,父亲站在船尾,手握桅杆撑船。小船晃晃悠悠地往前行,走过一段河道,就到了通往通天泡子的进水口了,河水泛着波纹,顺着口子乖乖地往通天泡子里流淌,船顺着水流前行。盛夏时节,苇子已经长到一人多高,船把苇子压倒在水里,它们像在水里洗个澡似的
期刊
鸟太多,伤害鸟,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到了冬天,大地一片荒凉。这时,树上也很难寻找到果子。人是富足了,鸟却到了饥荒季节。当然,只要鸟勤快,总能找到虫子充饥,不至于饿死。好些鸟警惕性特别高,一眼就能识破人的可恨。但有些鸟类,在寻觅食物时,容易上人的当。看,我们用竹篾编一种支鸟的竹器,这种简单的捕鸟的工具,已经流传多年了。我们只消在苞谷地,随便挖翻一小片新鲜的土,使点技巧,支好竹器,竹器上压块石
期刊
不知何时家门口的枇杷开花了,花儿最初还只是一个个粉黄粉黄、毛茸茸的花骨朵儿,慢慢地,花骨朵儿中间露出一个小白点,这小白点越长越大,玉白色的花儿就慢慢绽放了。近看,这一串串外层粉黄、里层玉白色的枇杷花,好像儿时用玉米打的一篮子爆米花,香气四溢;远看,这高不过一丈,但嵌满花儿的枇杷树,则像少妇夏天撑着的一把绿底碎花遮阳伞,清新脱俗。  小雪节气后,天气反常,持续一段时间高温,仿佛春天提前到来了似的。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