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系统传授有关祖国的基本情况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将忧患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并激发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坚强信念的教育过程。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国情教育材料非常丰富,且图文并茂,给实施国情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教材中地理知识与国情知识并存,且联系紧密,每章节均有,所以,在地理课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贯穿国情知识教育非常必要。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国情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坚强信念。所以,国情教育十分重要,也非常必要。
一、实施国情教育的基本途径
1.寓国情教育于地理知识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国情教育的主要途径,地理教材又是国情教育的载体,课堂教学仍然是国情教育的主渠道,掌握得当的地理国情教育的实施方法和途径是搞好国情教育的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本知识、插图,通过提问、思考、谈话、讲述、讨论、图表等方法,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假设、推理等思维方式,精讲多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要根据课文内容,将国情知识系统化,形成准确的、完整的国情观念,并在教学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比喻,科学精辟的分析,调动学生了解国情的积极性。此外,可通过讲授法,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着重教育学生了解国情的基本事实,从而对国情有初步感知;通过综合分析和图表比较法,在感知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对国情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通过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可以加深学生对国情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也使认识更为直观、形象、生动。
2.与乡土地理教学相结合
国情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而爱国主义的感情首先是通过对家乡和生长地的依恋之情培养转化而来的,乡情是国情的缩影。乡土地理教学在配合国情教育中,只有密切联系本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才能更有效地达到国情教育的目的,以使学生掌握乡情、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并立志建设家乡。从热爱家乡升华到热爱祖国是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和加强对本地经济发展状况的讲述,以突出国情教育中的经济建设意识,使学生从小就关心当地的地方经济建设情况。例如在讲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经济建设的成果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家乡的发展状况,使他们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及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从而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受到国情教育,使地理课“教书育人”的目的落到实处。
二、进行国情教育最有效的思维方式
1.正反例对比论证法
教材在分析人类对气候的影响时提出:人类通过改变地面状况,进而影响和改变了局部地区的气候。而人工造林和滥伐森林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截然不同。那么,我们就先从正面着手——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来说明植树造林可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增加温度的作用,强调森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环境资源。接着从反面来论证——通过事实来说明我国某些地区滥伐森林所产生的恶劣后果。如西南山区某些地方人们只顾眼前利益,竞相砍伐树木,来发展一次性木筷的生产规模,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地势陡峭地区泥石流灾害陡增。从这些现实中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在改变地面状况时一定要慎重,应在综合考虑区域内的气候、生物等各要素的基础上合理进行。
2.纵横对比论证法
纵向对比是本国范畴内时间先后上的历史性对比,通过对比得出国情的变化情况,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如通过我国人口、耕地的纵向历史性对比,可以看出随着我国人口的逐年增长,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因此,实施计划生育、珍惜每一寸土地,爱惜节约粮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横向对比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差距,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加速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建设。
3.层层深入法
教材在分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一节中指出:我国某些地区存在水资源浪费惊人的现象。在这儿,我们应开展节约用水的国情教育,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效果较好。
以我们的母亲河为例:首先摆明黄河某些河段沿岸地区的用水状况:黄河上、中游有湟水河、渭河、汾河等几条较大支流水的汇入,经流量较大。沿岸的灌溉农业区多采取无节制的大水漫灌,且缺乏排水设施。尤以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最为严重,当地有“一吨水,一斤米”之说。其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讨论大水漫灌可能导致的后果。讨论后归纳后果有以下幾方面:A.浪费严重;B.漫灌地区潜水水位上涨,土壤盐渍化;C.黄河下游断流期延长。再次,总结归纳:上游对水资源的浪费,不仅影响了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使用,而且使当地的土质变坏,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使长期断流的下流河段的气候、土壤等发生恶化。最后,进行国情教育拓展:针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浪费污染严重的现状,提出我们每一个公民在生产、生活中都应节约用水的基本方法。
总之,要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恰当地进行国情教育,使国情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的全过程,形成内在的系统性,使国情教育与地理教学水乳交融、有机结合。注意地理知识与国情教育的统一性,可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受到地理知识和国情知识的教育,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国情教育任务,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一、实施国情教育的基本途径
1.寓国情教育于地理知识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国情教育的主要途径,地理教材又是国情教育的载体,课堂教学仍然是国情教育的主渠道,掌握得当的地理国情教育的实施方法和途径是搞好国情教育的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本知识、插图,通过提问、思考、谈话、讲述、讨论、图表等方法,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假设、推理等思维方式,精讲多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要根据课文内容,将国情知识系统化,形成准确的、完整的国情观念,并在教学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比喻,科学精辟的分析,调动学生了解国情的积极性。此外,可通过讲授法,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着重教育学生了解国情的基本事实,从而对国情有初步感知;通过综合分析和图表比较法,在感知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对国情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通过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可以加深学生对国情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也使认识更为直观、形象、生动。
2.与乡土地理教学相结合
国情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而爱国主义的感情首先是通过对家乡和生长地的依恋之情培养转化而来的,乡情是国情的缩影。乡土地理教学在配合国情教育中,只有密切联系本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才能更有效地达到国情教育的目的,以使学生掌握乡情、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并立志建设家乡。从热爱家乡升华到热爱祖国是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和加强对本地经济发展状况的讲述,以突出国情教育中的经济建设意识,使学生从小就关心当地的地方经济建设情况。例如在讲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经济建设的成果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农村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自己认识到家乡的发展状况,使他们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及改变家乡面貌的决心,从而在获得地理知识的同时,受到国情教育,使地理课“教书育人”的目的落到实处。
二、进行国情教育最有效的思维方式
1.正反例对比论证法
教材在分析人类对气候的影响时提出:人类通过改变地面状况,进而影响和改变了局部地区的气候。而人工造林和滥伐森林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截然不同。那么,我们就先从正面着手——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取得的巨大成就来说明植树造林可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增加温度的作用,强调森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环境资源。接着从反面来论证——通过事实来说明我国某些地区滥伐森林所产生的恶劣后果。如西南山区某些地方人们只顾眼前利益,竞相砍伐树木,来发展一次性木筷的生产规模,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地势陡峭地区泥石流灾害陡增。从这些现实中使同学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在改变地面状况时一定要慎重,应在综合考虑区域内的气候、生物等各要素的基础上合理进行。
2.纵横对比论证法
纵向对比是本国范畴内时间先后上的历史性对比,通过对比得出国情的变化情况,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如通过我国人口、耕地的纵向历史性对比,可以看出随着我国人口的逐年增长,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因此,实施计划生育、珍惜每一寸土地,爱惜节约粮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横向对比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对比,通过对比找出差距,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加速本国、本地区的经济建设。
3.层层深入法
教材在分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一节中指出:我国某些地区存在水资源浪费惊人的现象。在这儿,我们应开展节约用水的国情教育,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效果较好。
以我们的母亲河为例:首先摆明黄河某些河段沿岸地区的用水状况:黄河上、中游有湟水河、渭河、汾河等几条较大支流水的汇入,经流量较大。沿岸的灌溉农业区多采取无节制的大水漫灌,且缺乏排水设施。尤以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最为严重,当地有“一吨水,一斤米”之说。其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讨论大水漫灌可能导致的后果。讨论后归纳后果有以下幾方面:A.浪费严重;B.漫灌地区潜水水位上涨,土壤盐渍化;C.黄河下游断流期延长。再次,总结归纳:上游对水资源的浪费,不仅影响了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使用,而且使当地的土质变坏,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使长期断流的下流河段的气候、土壤等发生恶化。最后,进行国情教育拓展:针对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浪费污染严重的现状,提出我们每一个公民在生产、生活中都应节约用水的基本方法。
总之,要根据教材内容适时、恰当地进行国情教育,使国情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的全过程,形成内在的系统性,使国情教育与地理教学水乳交融、有机结合。注意地理知识与国情教育的统一性,可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学生受到地理知识和国情知识的教育,既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国情教育任务,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