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观察
不能失去自我
“丝宝集团的品牌始终保持独立运营,并不断发展壮大。”丝宝集团对记者表示。
细数我国本土日化企业的成长之路颇有些戏剧化的意味。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我国本土的日化企业的繁荣期,那时候“活力28,沙市日化”可谓家喻户晓,雄踞一方的“海鸥”、“桂林”、“天津”,畅销全国的“中华”、美加净也是不遑多让······
九十年代,外资日化企业大举杀入我国的日化市场,尤以宝洁为最。外国日化企业的资金、技术让本土企业心痒难当,本想借助合资之路寻求规模化,但却不想在合资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品牌和市场的优势没能抵敌住强势的外资和技术,卑微的低调让众多响彻中国的名牌不是消声,便是匿迹。
避开与强势外资的拼杀,丝宝从终端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然而当宝洁不惜代价杀回终端市场,当其他日化企业对终端制胜纷纷效仿,当终端销售的重荷让丝宝越来越难以承受,当品牌内涵的匮乏越来越成为丝宝前进的阻滞,丝宝的终端神话也就开始失去了它的威力。
曾经有人说,丝宝不做终端是等死,做终端是找死。这话未免有些偏颇。以“休克疗法”从终端向品牌的转型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但如果丝宝因此而放弃、甚至鄙夷终端营销,那也将是一个错误。
诚然,终端营销相对于品牌营销而言是一种较为低级的营销模式,但是它是我国本土企业最可依赖的基础优势,也是本土日化曾经的“自我”。终端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如此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可以让顾客时时刻刻感受到产品品牌。
我国日化企业目前的确存在着行业准入门槛低、生产成本升高和过度竞争等很多问题,这使得外资并购民族品牌的现象会越来越多,品牌也将越来越集中。
基于日化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国内品牌要跳出以往价格战的怪圈,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产品品质和内涵,并通过传播等手段,发扬个性的自我,打造出真正切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强势品牌。
不能失去自我
“丝宝集团的品牌始终保持独立运营,并不断发展壮大。”丝宝集团对记者表示。
细数我国本土日化企业的成长之路颇有些戏剧化的意味。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我国本土的日化企业的繁荣期,那时候“活力28,沙市日化”可谓家喻户晓,雄踞一方的“海鸥”、“桂林”、“天津”,畅销全国的“中华”、美加净也是不遑多让······
九十年代,外资日化企业大举杀入我国的日化市场,尤以宝洁为最。外国日化企业的资金、技术让本土企业心痒难当,本想借助合资之路寻求规模化,但却不想在合资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品牌和市场的优势没能抵敌住强势的外资和技术,卑微的低调让众多响彻中国的名牌不是消声,便是匿迹。
避开与强势外资的拼杀,丝宝从终端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然而当宝洁不惜代价杀回终端市场,当其他日化企业对终端制胜纷纷效仿,当终端销售的重荷让丝宝越来越难以承受,当品牌内涵的匮乏越来越成为丝宝前进的阻滞,丝宝的终端神话也就开始失去了它的威力。
曾经有人说,丝宝不做终端是等死,做终端是找死。这话未免有些偏颇。以“休克疗法”从终端向品牌的转型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但如果丝宝因此而放弃、甚至鄙夷终端营销,那也将是一个错误。
诚然,终端营销相对于品牌营销而言是一种较为低级的营销模式,但是它是我国本土企业最可依赖的基础优势,也是本土日化曾经的“自我”。终端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如此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可以让顾客时时刻刻感受到产品品牌。
我国日化企业目前的确存在着行业准入门槛低、生产成本升高和过度竞争等很多问题,这使得外资并购民族品牌的现象会越来越多,品牌也将越来越集中。
基于日化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国内品牌要跳出以往价格战的怪圈,加强技术研发,提升产品品质和内涵,并通过传播等手段,发扬个性的自我,打造出真正切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