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纲要》明确提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见,建立常规的目的在于让幼儿在理解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内化社会规范,获得社会性的发展。因此,规则存在的意义不在于限制儿童,而在于促进儿童的发展。良好的常规对于班级保教秩序和幼儿的发展,都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保证幼儿的安全,建立良好的班级活动秩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还能够促进幼儿自律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园班级良好常规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常规”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规矩是一定的标准,法制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是处于纪律与次序的规则,常规教育就是日常规则的教育。当然,执行规则必然和约束相联系,但如果教师能让幼儿体验到遵守规则给自己带来的好处,甚至适当地让幼儿体验到没有规则的混乱,那么他们对于规则就会产生内在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把规则看作外在的控制了。教师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来看待规则,同时引导幼儿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来理解规则,规则可能就会变得亲切很多。
不难发现,现有的探讨一般将常规教育看成是班级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较多关注其下面的积极意义。但在幼儿园中什么样的常规才算合理,什么样的常规真正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却值得幼儿教师深思。
1.一些常规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我们的常规要求一般与幼儿的安全,礼貌和行为规范等直接相关的。只要去过幼儿园的人一定会看到许多老师在组织活动时,整班幼儿整齐划一的小手放在小腿上坐好;体育游戏开始之前孩子们总是规规矩矩的站好听老师讲解游戏玩法。老师总是夸奖××小朋友,在活动中听指挥、不乱跑;也经常会批评××小朋友老是又跑又跳一点也不安宁。其实正常的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这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从生理上讲,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样安安静静地坐着。如果我们“强迫”他们规规矩矩,不跑不跳,他们的动作就得不到相应的发展,他们的性格也容易变得忧郁、孤僻,缺乏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同时孩子也是在活动中通过和周围事物的接触来认识世界,如果我们总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地坐着,他们怎能去真正接触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从而去认识周围事物呢?有序的环境固然重要,但创设一个丰富具有吸引力,刺激幼儿各方面发展又相对有序的环境,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设置教育常规的最终目的。
2.过分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而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别差异。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一般会根据规则的性质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面对集体宣布规则和要求,这种集体性的要求可有效地预防不必要的麻烦,但统一的规则往往会扼杀幼儿的个性,不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纲要指出幼儿的常规要求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因此我们将常规更多地指向支持,引发幼儿积极的活动。
3.在常规教育中强调指示性,缺乏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孩子们往往得到的是“指示”。孩子们总是在“听我说,看你做”中建立起各项常规,老师的话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圣旨”。孩子们也总是说 “如果这样老师会批评的。”难道我们想象中孩子遵守常规的理由就应该是老师会批评吗?如果孩子们没有老师的批评就可以做任意的一件事吗?这显然是不对的。孩子虽小,但与成人一样同样有自尊心。如果老师只一味地用自己是“老师”这一角色的优越感去压倒、管住孩子,从而使孩子形成一切听从他人的习惯,而没有主见与缺乏创新意识,这显然与新时代所需的人才素质是极不相称的。
那么,如何更好地建立起幼儿良好的常规呢?在培养幼儿的常规方面,总结出以下方法。
1.榜样激励法。榜样激励法是让幼儿通过老师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幼儿有个榜样学习,使其改变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能力较差,但幼儿对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因此,我们老师应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孩子教孩子。在常规教育中,教师也应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2.故事引导法。故事引导法实际也是种榜样教育,主要通过讲述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从而使幼儿遵守常规、做榜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都喜欢听一些好玩有趣的故事,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故事的内容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3.行为巩固法。行为巩固法是教师定期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检查和评比,从而使幼儿在生活常规的约束下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巩固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幼儿坚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用评红花的方法,对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进行个别教育。
4.环境育人法。环境育人法是指将常规要求以图画、照片等形式展现在孩子面前,用来提示孩子遵守常规的一种方法。如,在图书角张贴孩子安静看书的照片,在洗手的地方张贴正确的洗手方法或者节水标志,在卫生间墙壁上贴出厕纸入篓等图片,使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下自然养成良好的习惯。
5.儿歌巩固法。儿歌巩固法是指将常规教育内容寓于朗朗上口的儿歌中,通过反复朗诵,达到巩固的效果。如在培养幼儿上下楼梯常规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反复朗诵儿歌“小朋友,下楼梯,一个一个不着急,你不推,我不挤,开开心心做游戏”,以此帮助幼儿养成安全上下楼梯的习惯。
良好班级常规的建立是一种日积月累的工作,我们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时紧时懈。只有充分了解本班孩子的特点,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探求最适合的做法。相信只要有心,一定能让常规这个法宝运转自如,帮助自己更好地开展各项活动。
那么“常规”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规矩是一定的标准,法制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是处于纪律与次序的规则,常规教育就是日常规则的教育。当然,执行规则必然和约束相联系,但如果教师能让幼儿体验到遵守规则给自己带来的好处,甚至适当地让幼儿体验到没有规则的混乱,那么他们对于规则就会产生内在的需要,而不仅仅是把规则看作外在的控制了。教师从幼儿的发展需要出发来看待规则,同时引导幼儿从自身的需要出发来理解规则,规则可能就会变得亲切很多。
不难发现,现有的探讨一般将常规教育看成是班级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较多关注其下面的积极意义。但在幼儿园中什么样的常规才算合理,什么样的常规真正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却值得幼儿教师深思。
1.一些常规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我们的常规要求一般与幼儿的安全,礼貌和行为规范等直接相关的。只要去过幼儿园的人一定会看到许多老师在组织活动时,整班幼儿整齐划一的小手放在小腿上坐好;体育游戏开始之前孩子们总是规规矩矩的站好听老师讲解游戏玩法。老师总是夸奖××小朋友,在活动中听指挥、不乱跑;也经常会批评××小朋友老是又跑又跳一点也不安宁。其实正常的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这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从生理上讲,孩子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样安安静静地坐着。如果我们“强迫”他们规规矩矩,不跑不跳,他们的动作就得不到相应的发展,他们的性格也容易变得忧郁、孤僻,缺乏和别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同时孩子也是在活动中通过和周围事物的接触来认识世界,如果我们总要求孩子老老实实地坐着,他们怎能去真正接触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从而去认识周围事物呢?有序的环境固然重要,但创设一个丰富具有吸引力,刺激幼儿各方面发展又相对有序的环境,我觉得这才是我们设置教育常规的最终目的。
2.过分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而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别差异。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一般会根据规则的性质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面对集体宣布规则和要求,这种集体性的要求可有效地预防不必要的麻烦,但统一的规则往往会扼杀幼儿的个性,不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纲要指出幼儿的常规要求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因此我们将常规更多地指向支持,引发幼儿积极的活动。
3.在常规教育中强调指示性,缺乏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在幼儿的常规教育中,孩子们往往得到的是“指示”。孩子们总是在“听我说,看你做”中建立起各项常规,老师的话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圣旨”。孩子们也总是说 “如果这样老师会批评的。”难道我们想象中孩子遵守常规的理由就应该是老师会批评吗?如果孩子们没有老师的批评就可以做任意的一件事吗?这显然是不对的。孩子虽小,但与成人一样同样有自尊心。如果老师只一味地用自己是“老师”这一角色的优越感去压倒、管住孩子,从而使孩子形成一切听从他人的习惯,而没有主见与缺乏创新意识,这显然与新时代所需的人才素质是极不相称的。
那么,如何更好地建立起幼儿良好的常规呢?在培养幼儿的常规方面,总结出以下方法。
1.榜样激励法。榜样激励法是让幼儿通过老师对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幼儿有个榜样学习,使其改变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能力较差,但幼儿对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因此,我们老师应利用幼儿的这种心理,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让孩子向孩子学习,孩子教孩子。在常规教育中,教师也应多从正面引导幼儿,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孩子正确、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2.故事引导法。故事引导法实际也是种榜样教育,主要通过讲述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从而使幼儿遵守常规、做榜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都喜欢听一些好玩有趣的故事,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故事的内容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3.行为巩固法。行为巩固法是教师定期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检查和评比,从而使幼儿在生活常规的约束下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在巩固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幼儿坚持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用评红花的方法,对幼儿进行表扬和鼓励。对行为习惯较差的幼儿进行个别教育。
4.环境育人法。环境育人法是指将常规要求以图画、照片等形式展现在孩子面前,用来提示孩子遵守常规的一种方法。如,在图书角张贴孩子安静看书的照片,在洗手的地方张贴正确的洗手方法或者节水标志,在卫生间墙壁上贴出厕纸入篓等图片,使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下自然养成良好的习惯。
5.儿歌巩固法。儿歌巩固法是指将常规教育内容寓于朗朗上口的儿歌中,通过反复朗诵,达到巩固的效果。如在培养幼儿上下楼梯常规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反复朗诵儿歌“小朋友,下楼梯,一个一个不着急,你不推,我不挤,开开心心做游戏”,以此帮助幼儿养成安全上下楼梯的习惯。
良好班级常规的建立是一种日积月累的工作,我们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时紧时懈。只有充分了解本班孩子的特点,运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探求最适合的做法。相信只要有心,一定能让常规这个法宝运转自如,帮助自己更好地开展各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