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是当今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来源和影响因素,分析得出了大学生的压力源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坚强自信的人格素养、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主动寻求社会支持三种培养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培养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的心里压力问题愈发凸显。考虑到大学生团体的特殊性,大学生的这一心理问题也愈发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全方位研究大学生的心里压力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对高校教育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压力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压力是对人有利,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的效率,但过度的压力则会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
一、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压力源
压力是由压力源引起的心理反应所构成的动态过程。简单地说,压力就是人们对压力源的主观认知反应。压力源被定义为引起压力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既包括具体的外在事件,也包括个体实现个人在目标过程中的内在约束。
第一,学习压力源。以往大学生认为大学是高考过后的栖息地,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进入大学以后,接踵而来是一系列的期末考试、竞赛考试以及各种证书考试、研究生考试,错综复杂的考试和不断提升的考试难度从客观上增加了大学生的负担,还有主观上的学习方法不当、学习适应不良、意志力欠缺等原因,让大学生倍感压力。第二,就业压力源。随着高校对大学生的数量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从工作岗位的需求却不能与之相匹配,客观上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增大。从主观上来说,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脆弱、就业观扭曲也是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第三,情感压力源。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往往刚刚成年,这是憧憬爱情的时候,但是大学生的“三观”发展并不成熟,在恋爱中表现出思考问题过于简单、情绪不稳定、恋爱理想化等特点,这些很可能导致陷于失恋之中,甚至会滋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压力应对的影响因素
(一)年级因素
每个学生随着年龄不断增长,相关的学习经验、理论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原因综合起来会影响到他们如何应对压力。大学生的年龄基本都是19岁到22岁这个范围,这个阶段他们能够更加理性、成熟的看待一些事情,对于如何应对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等方的压力也有一定的处理方法。通过相关的数据调查分析,大四的学生在应对压力的时候普遍要比大一的学生表现得更加坦然,应对方法也更加灵活。大一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寻求第三方的帮助和疏导来调整压力,大二的学生则主要是自我防范应对,大三的学生大多是总结先前的应对经验,从经验着手,大四的学生往往可以通过自我内心的心理调节,来应对自己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从这里再次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的心智会越来越成熟,所以在处理应对压力的时候也能更加从容。
(二)社会支持因素
一个学生从学校毕业到进入社会求职工作、生活,都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的。社会支持主要分为客观实际的支持,比如说:步入社会后的大学生们的家人或者长辈、较长的同事或者领导会给予一些相关的物质帮助等;另外一类则是精神和语言层面的鼓励、支持、开导,如果才入职场的毕业生可能遇到工作的困难会产生畏难情绪、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这时候相关的引导、鼓励对于他们内心的调节就十分有必要。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步入社会后强化自身的心理休养,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工作的相关环境。大学生们毕业参加工作,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有力的家庭支持和亲情、友情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支持和鼓励能够帮助他们尽快成长,尽快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求,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一个学生到参加工作的社会人的转变,并且积极乐观的开导,也有利于大学生们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三、大学生积极应对的培养策略
大学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面临的各种压力,高校最为大学生在学校的“第一监护人”,有责任和义务调动一切资源和形式,对大学生开展心理教育,要对不同的大学生分类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辅导,帮助其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上的各种压力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正确面对各种压力,敢于直接面对
一个人要想解决自己面对的各种压力,首先要正确认识压力,掌握压力来自哪些方面。压力有利有弊,可以分为不良压力与良性压力。不良压力会导致一个人情绪、生理、行为上的不良现象,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但如果压力不足则会不具备充足的前进动力,可能使人感到生活工作的索然无味。压力过大可能会使人陷入过度紧张的境地,但适度的压力则能激发人的前进意识,使人的心理与思想进入最佳状态。因此,适度压力对人的发展有益,可以利用合理制约压力问题的发生来解决压力。但有的压力不需解决,这些压力的存在可能会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主动性,使人进入良好的生活工作氛围。但有的压力凭借个人力量不能解决,那么就要利用其他方法减少压力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建立坚强自信的人格素养
坚强自信的健康人格素养往往可以使个体在面临压力问题时,往往采用积极主动和乐观自信的方式以及幽默诙谐的方式来化解问题;而自卑人的在面临压力问题时,往往采取消极和悲观的方式应对问题,他们往往把挫折看做“不幸”,从而被动接受而不去努力克服问题,甚至自暴自弃。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提高抗压能力,首先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自信自强的健康人格,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对生活中的困境。高校相关部门也应采取必要的心理课程辅导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建立坚强自信的人格素养。
(三)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
人的苦恼大多来源于对世界事物的不合理的认知和习惯,例如“无用论”等消极的认知方式和习惯。在校大学生应建立积极的认知评价系统,克服不合理的认知习惯,摆正心态,积极合理的看待世界,摆脱心理压力,把压力转化成促进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高校应利用一切资源培养在校大学生正确的认知方式。
(四)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大量实践表明,大学生在心理压力状况下,社会支持有利于帮助其走出心里压力的氛围,有利于其迅速走出心里压力的阴影,能够给予其一定的心理支持和庇护,有利于其身心发展朝着健康的道迈进。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培养其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的意识,还要学会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系统,这一系统由亲人、朋友等身边的人组成,大学生在身处困境时能够主动寻求他们的帮助。另外,高校也要协助在校大学生建立这一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其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因此,为促进在校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抗压能力,在高校教育的正确引导下,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构建社會支持系统,从而去应对各种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压力、应对与幸福进取者.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2]胡军生,王登峰,滕兰芳.人格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培养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学生的心里压力问题愈发凸显。考虑到大学生团体的特殊性,大学生的这一心理问题也愈发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全方位研究大学生的心里压力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对高校教育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压力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压力是对人有利,有助于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学习、工作的效率,但过度的压力则会影响到个体的身心健康
一、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压力源
压力是由压力源引起的心理反应所构成的动态过程。简单地说,压力就是人们对压力源的主观认知反应。压力源被定义为引起压力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既包括具体的外在事件,也包括个体实现个人在目标过程中的内在约束。
第一,学习压力源。以往大学生认为大学是高考过后的栖息地,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进入大学以后,接踵而来是一系列的期末考试、竞赛考试以及各种证书考试、研究生考试,错综复杂的考试和不断提升的考试难度从客观上增加了大学生的负担,还有主观上的学习方法不当、学习适应不良、意志力欠缺等原因,让大学生倍感压力。第二,就业压力源。随着高校对大学生的数量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数量猛增,从工作岗位的需求却不能与之相匹配,客观上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增大。从主观上来说,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脆弱、就业观扭曲也是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的原因。第三,情感压力源。进入大学的大学生往往刚刚成年,这是憧憬爱情的时候,但是大学生的“三观”发展并不成熟,在恋爱中表现出思考问题过于简单、情绪不稳定、恋爱理想化等特点,这些很可能导致陷于失恋之中,甚至会滋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压力应对的影响因素
(一)年级因素
每个学生随着年龄不断增长,相关的学习经验、理论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原因综合起来会影响到他们如何应对压力。大学生的年龄基本都是19岁到22岁这个范围,这个阶段他们能够更加理性、成熟的看待一些事情,对于如何应对来自学习、工作、生活等方的压力也有一定的处理方法。通过相关的数据调查分析,大四的学生在应对压力的时候普遍要比大一的学生表现得更加坦然,应对方法也更加灵活。大一的学生主要是通过寻求第三方的帮助和疏导来调整压力,大二的学生则主要是自我防范应对,大三的学生大多是总结先前的应对经验,从经验着手,大四的学生往往可以通过自我内心的心理调节,来应对自己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从这里再次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的心智会越来越成熟,所以在处理应对压力的时候也能更加从容。
(二)社会支持因素
一个学生从学校毕业到进入社会求职工作、生活,都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的。社会支持主要分为客观实际的支持,比如说:步入社会后的大学生们的家人或者长辈、较长的同事或者领导会给予一些相关的物质帮助等;另外一类则是精神和语言层面的鼓励、支持、开导,如果才入职场的毕业生可能遇到工作的困难会产生畏难情绪、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这时候相关的引导、鼓励对于他们内心的调节就十分有必要。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步入社会后强化自身的心理休养,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工作的相关环境。大学生们毕业参加工作,难免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有力的家庭支持和亲情、友情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支持和鼓励能够帮助他们尽快成长,尽快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求,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一个学生到参加工作的社会人的转变,并且积极乐观的开导,也有利于大学生们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
三、大学生积极应对的培养策略
大学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面临的各种压力,高校最为大学生在学校的“第一监护人”,有责任和义务调动一切资源和形式,对大学生开展心理教育,要对不同的大学生分类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辅导,帮助其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上的各种压力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正确面对各种压力,敢于直接面对
一个人要想解决自己面对的各种压力,首先要正确认识压力,掌握压力来自哪些方面。压力有利有弊,可以分为不良压力与良性压力。不良压力会导致一个人情绪、生理、行为上的不良现象,极易诱发各种心理问题。但如果压力不足则会不具备充足的前进动力,可能使人感到生活工作的索然无味。压力过大可能会使人陷入过度紧张的境地,但适度的压力则能激发人的前进意识,使人的心理与思想进入最佳状态。因此,适度压力对人的发展有益,可以利用合理制约压力问题的发生来解决压力。但有的压力不需解决,这些压力的存在可能会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主动性,使人进入良好的生活工作氛围。但有的压力凭借个人力量不能解决,那么就要利用其他方法减少压力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建立坚强自信的人格素养
坚强自信的健康人格素养往往可以使个体在面临压力问题时,往往采用积极主动和乐观自信的方式以及幽默诙谐的方式来化解问题;而自卑人的在面临压力问题时,往往采取消极和悲观的方式应对问题,他们往往把挫折看做“不幸”,从而被动接受而不去努力克服问题,甚至自暴自弃。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提高抗压能力,首先应该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自信自强的健康人格,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对生活中的困境。高校相关部门也应采取必要的心理课程辅导等形式,帮助大学生建立坚强自信的人格素养。
(三)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
人的苦恼大多来源于对世界事物的不合理的认知和习惯,例如“无用论”等消极的认知方式和习惯。在校大学生应建立积极的认知评价系统,克服不合理的认知习惯,摆正心态,积极合理的看待世界,摆脱心理压力,把压力转化成促进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高校应利用一切资源培养在校大学生正确的认知方式。
(四)主动寻求社会支持
大量实践表明,大学生在心理压力状况下,社会支持有利于帮助其走出心里压力的氛围,有利于其迅速走出心里压力的阴影,能够给予其一定的心理支持和庇护,有利于其身心发展朝着健康的道迈进。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培养其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的意识,还要学会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系统,这一系统由亲人、朋友等身边的人组成,大学生在身处困境时能够主动寻求他们的帮助。另外,高校也要协助在校大学生建立这一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其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因此,为促进在校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升大学生抗压能力,在高校教育的正确引导下,也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构建社會支持系统,从而去应对各种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压力、应对与幸福进取者.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2]胡军生,王登峰,滕兰芳.人格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作者单位: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