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刺鱼笃粥

来源 :食品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o_j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革”十年,我在安徽五河县充任“乡村男教师”。同住教工宿舍,隔壁有位教化学的聂老师,那时生了第三个小孩,妻子奶水不足,要常常熬点菜粥、肉粥、猪肝粥给孩子吃。有一次, 见他拿出一只铝锅,放入水和米,然后在锅的两个“耳朵”上系上一尾昂刺鱼, 让锅在小火上“慢笃”。起先我以为他要取点鱼香,谁知不一会儿,鱼肉都掉下去了,锅“耳”上只剩下鱼骨头。粥煮好后,稍加点盐和姜末,再滴几滴麻油, 一锅香鲜的鱼粥便煮好了。再过一会儿, 小孩已吃着爸妈喂他的鱼粥了。
  聂老师说:“怎么样,我的脑子好吗?” 我说:“好是好,还差一点。要是我,可以把整鱼放在粥中煮,因为鱼刺也很鲜的呀 !随后再仔细拣去鱼刺。好在昂刺鱼没什么细刺,骨头硬,还是比较容易去的。”
  
  
  吸刀鱼
  刀鱼、鲥鱼、河豚鱼是“长江三鲜”,其中刀鱼极鲜, 但刺极多,吃起来不爽。故有的厨师设法将刀鱼刺去净,成为“无刺刀鱼”,再加以烹饪。但这样做,一是费工费时, 菜价也不会便宜;二是多加烹饪,也失去了“原汁原味”之意。去年刀鱼季,有位好朋友招饮,并加了一句:“请你吸刀鱼 !” 吃了几道冷菜,“刀鱼”上桌。只见每人一盆(盆有点深), 再附一根粗粗的吸管。原来,大厨将刺已硬的刀鱼,加了高汤上笼蒸,然后用粗管吸。想来,刺是横生的,管子是直吸的,刺绝对进不了嘴,吸一口,鲜不可言。吸刀鱼,真是吃刀鱼一良方。尤其是清明已过,鱼刺变硬,无需炒松,再熬出汁来下面,而是直接吸溜下肚,何其爽也 !
  厨者王小余的功力
  恕我孤陋寡闻,能为区区“肉吏之贱者”作传,似乎只有袁枚一人而已。袁枚在《厨者王小余传》中,将这一神厨描绘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小余治具,必亲市场,曰:‘物各有天。其天良,我乃治。’既得,泔之,奥之,脱之,作之。客嘈嘈然,属餍而舞, 欲吞其器者屡矣。然其簋不过六七,过亦不治。又其倚灶时, 雀立不转目,釜中瞠也,呼张吸之,寂如无闻。眴火者曰‘猛’, 则炀者如赤日;曰‘撤’,则传薪者以递减;曰‘且然蕴’, 则置之如弃;曰:‘羹定’,则侍者急以器受。或稍忤及弛期, 必仇怒叫噪,若稍纵即逝者。”
  
  这段文字将王小余的操作写得活灵活现。在预处理阶段,他先淘洗干净,然后加热(燠)、清理、调制。如此做出的菜肴,客人争相食之,手舞足蹈,感到恨不得吞下餐具。其实, 传菜的篮子里不过六七道菜,超过这个数目他也不做了。他像鸟雀一样(单脚)立于灶边,目不转睛,瞪大眼睛望着锅中, 除了呼吸和指挥以外,静得听不见声音。他看着烧火的人说一个“猛”字,火要烧得像大太阳那样;而一声“撤”,传柴的人就依次递减柴火;说“且烧着”,那烧火的人就将柴禾丢在一边不管了;说“羹好了”,伺候在旁的人赶忙拿餐具来接着。下手略有违忤或稍稍慢了一些,他必定像对仇人一样大叫怒骂,好似稍稍错过就没机会弥补了。
  “所用堇荁之滑,及盐豉、酒酱之滋,奋臂下,未尝见其染指试也。毕,乃沃手坐,涤磨其钳铦刀削笮帚之属,凡三十余种,庋而置之满箱。他人掇汁而捼莎学之,勿肖也。”
  这段文字说的是,王小余在烹饪时,堇、荁等滑的调料,盐、豉、酒、酱等各种调味,只见他伸手就下,没见他手指沾一点试试味。完事了,他就洗手坐定,洗、磨他的钳子、叉子、刀子、刨子、笮具和刷帚之类,总共30 多种,收起来装满一柜子。别人将他余下的汁水学着磨刀具,却总也学不像。
  王小余不但治庖有神功,且烹饪有理论。诸如上菜先后的“浓者先之,清者后之,正者主之,奇者杂之”,以及“视其舌倦,辛以震之;待其胃盈,酸以厄之。”还有“一芹一菹皆珍怪”(蔬菜、腌菜,厨艺高超者皆可做出山珍的好味道)。他和袁枚视为知音、知味,故不听别人的利诱和离间,坚守在随园,和要求严格的主人袁枚相依为命,直至终老。
  有如此厨间知味者,王小余死后,袁枚“每食必为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
  
  野荸荠橘红糕
  前不久去湖州探友,身处“西塞山前白鹭飞”,还吃了好多湖州美食,喜不自胜。尤其是“失联”10 多年的老友吴金根在洗尘晚宴上突然拿出“野荸荠橘红糕”,让我感慨不已。
  幼时老西门有家“野荸荠”食品店,大约是湖州人所开。每次走过老西门,母亲总要买几包让我们兄弟姐妹当零食吃。其小巧玲珑,糯如软玉,玫瑰香味甚浓。不知何时起,店也不见,糕更没得吃。其实,“野荸荠”本是湖州一家南货店店名,百多年前, 店主沈某由苏州来湖州开店,前店后坊, 以糯米粉、玫瑰花酱和白糖、香料等精制而成。几十年未尝到,如今重见,可惜又因恐糖而不能吃。
其他文献
周末去超市“打酱油”,正在精挑细选时,旁边某品牌的导购大姐热情地凑过来:“买这种酱油吧,0添加防腐剂,非转基因,减盐产品,绝对健康!”这句话迅速激起了我的职业敏感和好奇心,本以为这是个别商家在憋大招,没想到按图索骥把货架上的知名酱油品牌看了一遍后才发现,这小小酱油瓶简直就是一个江湖。  宣称“非转基因”  传统酿制酱油的方法是将豆子中的蛋白变成有鲜味的氨基酸等物质,而消费者普遍认为市场上有两种豆子
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北部,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境内地形、地貌结构复杂,山、塬、梁、峁、沟谷、河川均有分布,西部和北部是广阔的山区,中部和东部是地势起伏不平的沟原相间的残
近日美国政府检测发现,美国市售的营养补充剂中79%并不含关键有效成分。一些大型零售商和连锁药店利用自身大卖场的便利,在店内摆出假冒伪劣的维生素等营养补充剂,并将它们与著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忙、孤独、没人管……累的时候,难过的时候,别忘了给自己做一顿饭,哪怕一个人,也要好好吃饭,随意不打发,吃得滋润,吃得精彩。    一个人吃饭,这对外食一族来说并非难事,想吃什么,出门上馆子自己点就是,爱吃啥吃啥。但总有那么一些人,对家中的食物更为钟情,遇到单人独处的情况,就会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爱做饭的朋友都知道,烧一个人的饭,可以说难度极高,菜式烧多了会造成浪费,烧少了又太单一,无法摄入全面的营养
期刊
以小说《美食家》闻名的作家陆文夫是苏州市烹调协会会长华永根先生的好朋友,据说他那本书中宴席的菜单,以及烹调界的专业素材很多是采访华老得来的。风靡大江南北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心传”一集中有关苏州美食部分,摄制组特地采访了华永根两次。    那一次见面,听说华永根主持操办的宴席“独一桌”很多有名的文人雅士都吃过,一是虚荣心上来,也想附庸风雅;二是他报出来的那些苏州传统菜名,就像传说中的高人,不免
华夏大地的八大菜系让老饕们尽享舌尖上的美味。然而,八大菜系之外的糕团、面点类美食同样令吃货们乐此不疲,尤其是姑苏城的苏式糕团面点更是上海人的最爱。在上海,以苏式糕团面点闻名的中华老字号“沧浪亭”每天食客盈门。粉丝们说:“我们就是冲着‘沧浪亭’的品牌来的。”  焖肉面  话说沧浪亭  隶属于上海新亚富丽华餐饮股份有限公司的沧浪亭,始建于1950年5月,至今已有65年历史。当年,一位名叫王寿平的苏州人
在城市中鳞次栉比的商业圈、住宅区中,不乏各式各样的西式简餐馆,为人们提供便捷美味的食物。在每一家或精致、或个性、或小资的餐馆里,总是隐藏着由餐馆主人赋予的格调或主题。人们或许认为这些东西过于抽象而虚无缥缈,食物本身才是唯一,然而,正是这些“灵魂”式的内在,才引导并造就每一家餐馆食物的独有风格,西式简餐也不例外。  1  鹿的优雅神秘,让咖啡来诠释  Deer Coffee是一家以“鹿”为主题的咖啡
菜中有些菜式用料十分平凡,却很出名。虾子柚皮可算其中之一。  某次友人请客,上来一道菜,正中间是两大片黄棕色的圆形物,周边几根小青菜围绕,色彩搭配倒也出色。这是什么菜?鲍鱼,抑或是杏鲍菇?都不是 !主人说:“这是名菜‘虾子柚皮’。” 柚子,平时只食其肉,不食其皮,柚皮也能上菜入口吗?味道会好吗?这何以算名菜?  疑惑之间挑起一小块。原来那柚皮已是去掉了表面那一层油滑的青皮,入菜的是那白絮状的内层。
上海延平路一带向来是许多特色小馆的聚集之地,虽然离静安寺商圈不远, 却没有那边喧嚣、夺目的架势,而是各自安静地散发着与众不同的气息,悄悄地争奇斗艳着。近日,又一家别具一格的餐厅“LA STAZIONE 意犹未尽”开门迎客了。路过这里,外表看起来似乎显得有些其貌不扬,但细细品味,却足以让你惊喜连连。  餐厅的名字“LA STAZIONE”在意大利语中意为“火车站”,象征着宾客从四方汇集,并在此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