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社会,“养生”风潮不断流行,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加入“养生”大潮,从而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更加关注。其实,这与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我国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很成熟的健康观和心理健康观。本文即对我国古代的健康观和心理健康观进行一个阐述,帮助大家更加了解我们的古代健康观和心理健康观。
关键词:古代;健康观;心理健康
一、我國古代健康观
1.道家、儒家、佛家的健康观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距今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道家的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道教是一个重生贵生的宗教,追求成仙得道、健康长寿,强调“至乐活身”探究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道教的健康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长生可求,我命在我;内外修养,动静结合;度己度人,济世利物。
像我们从很多传统书籍、传统节目上都能看到道家对健康的探究,比如炼制丹药、打坐、太极拳等等。
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儒家学说在2000年的封建制度下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加上孔子及其弟子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儒家文化深深烙印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儒家的健康观主要体现在“以德促体”,他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这说明孔子非常重视人的健康状况,他认为,性欲、物欲、利欲等,都会影响到身体内部的平衡,所以要对欲望进行约束。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持其志,无暴其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他认为,毅力和志向是人体气的统帅,有志气的人能够驾驭自身的血气运行;人们不应该浪费自己的气血资源,应该把他们应用到实现人生志向上;总之,孟子认为追求真理的人内心纯正,胸中有浩然之气,不讲道理的人是欲念杂乱的人,体内会气机逆乱。
佛家也是对中华文化影响很深的宗教,佛家在健康观上更多注重的是“境由心造,魔由心生”。“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心养好了身体自然就好了,而养心最重要的就是去恶,心一旦有恶念,就危险了。
二、我国古代养生健康观
在养生健康观方面。首先,我国古代先民非常注重锻炼身体来保持健康。《庄子》提倡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以达到到长寿。“药王”孙思邈说:“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另外,先民们还创造了很多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健身操一样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比如: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经筋。其次,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医学,中医理论有非常多的养生方法,如气功、拔火罐和养生食疗。
三、我国古代心理健康观
1.“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中庸就是做到不偏不倚,做到平常适度。儒家认为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表现的有节制,并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做,人就会健康。这是把心理上的平和自律同健康相结合的一种思想。
2.中医“七情论”
中医的“七情论”把人的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绪如果过度就会引发身体某个部位的疾病。怒伤肝、悲伤肺、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只有常常保持心平气和,人的身体才会健康。这是把人的心理问题同具体的躯体疾病相结合的一种朴素的心理健康观。
3.“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最早是在《易经》中提出的。指的是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而想要达到“天人合一”就要“内省感悟”。即通过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抵御一切外在的不良诱惑,做到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这样就能够达到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四、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上仅是笔者总结的部分关于我国古代健康观和心理健康观。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本文看到传统文化中健康观和心理健康观的优点,取其精华,汲取经验,用更好的方式帮助自己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陈理然.道教的健康观.新浪博客
关键词:古代;健康观;心理健康
一、我國古代健康观
1.道家、儒家、佛家的健康观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距今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道家的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道教是一个重生贵生的宗教,追求成仙得道、健康长寿,强调“至乐活身”探究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道教的健康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长生可求,我命在我;内外修养,动静结合;度己度人,济世利物。
像我们从很多传统书籍、传统节目上都能看到道家对健康的探究,比如炼制丹药、打坐、太极拳等等。
儒家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儒家学说在2000年的封建制度下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加上孔子及其弟子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儒家文化深深烙印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儒家的健康观主要体现在“以德促体”,他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这说明孔子非常重视人的健康状况,他认为,性欲、物欲、利欲等,都会影响到身体内部的平衡,所以要对欲望进行约束。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持其志,无暴其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他认为,毅力和志向是人体气的统帅,有志气的人能够驾驭自身的血气运行;人们不应该浪费自己的气血资源,应该把他们应用到实现人生志向上;总之,孟子认为追求真理的人内心纯正,胸中有浩然之气,不讲道理的人是欲念杂乱的人,体内会气机逆乱。
佛家也是对中华文化影响很深的宗教,佛家在健康观上更多注重的是“境由心造,魔由心生”。“养生”最重要的是“养心”,心养好了身体自然就好了,而养心最重要的就是去恶,心一旦有恶念,就危险了。
二、我国古代养生健康观
在养生健康观方面。首先,我国古代先民非常注重锻炼身体来保持健康。《庄子》提倡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以达到到长寿。“药王”孙思邈说:“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另外,先民们还创造了很多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健身操一样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比如:五禽戏、八段锦和易经筋。其次,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医学,中医理论有非常多的养生方法,如气功、拔火罐和养生食疗。
三、我国古代心理健康观
1.“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中庸就是做到不偏不倚,做到平常适度。儒家认为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表现的有节制,并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做,人就会健康。这是把心理上的平和自律同健康相结合的一种思想。
2.中医“七情论”
中医的“七情论”把人的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情绪如果过度就会引发身体某个部位的疾病。怒伤肝、悲伤肺、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只有常常保持心平气和,人的身体才会健康。这是把人的心理问题同具体的躯体疾病相结合的一种朴素的心理健康观。
3.“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最早是在《易经》中提出的。指的是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而想要达到“天人合一”就要“内省感悟”。即通过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水平,抵御一切外在的不良诱惑,做到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这样就能够达到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四、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以上仅是笔者总结的部分关于我国古代健康观和心理健康观。希望大家可以通过本文看到传统文化中健康观和心理健康观的优点,取其精华,汲取经验,用更好的方式帮助自己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陈理然.道教的健康观.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1500e01000cid.html
[2]中国古人的“内视”养生观
http://health.sohu.com/20050622/n226023820.shtml
[3]刘国清.道家、儒家、佛家“健康观”的现代心理学意义.新闻爱好者[J].2010.11(下半月):160-161
[4]刘玉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文化研究[J].2009.1(下旬刊):226-227
[5]阿不都沙拉木.浅谈中医七情与疾病.卫生职业教育[J].2006.4.25: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