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成为一个景点,与公园有什么不同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m123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广为传播的寓言故事,说一只乌鸦和一只凤凰比美,全部选票都给了凤凰,乌鸦不服说了这样一句话:“凤凰之所以漂亮,是因为羽毛,如果我们两个都把毛拔光,再选美,凤凰未必赢得了我。”最近,“黑苏州”的网帖又在盛行,苏州之所以经济强,是因为它有4个全国强县——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有人就说了,如果把苏州这4个“毛”拔光了,苏州的经济就不行了,凤凰变乌鸦。
  事实上,如果了解1983年江苏行政区划改革,就知道苏州得到的4个县中只有常熟是全国强县,其他3个“羽毛”其实是后长出来的,上述的寓言故事还有后半段,说凤凰答应乌鸦,说:“可以,我们两个都把羽毛拔光,1个月后再来选美,如何?”
  王则柯是著名的经济学家,比较巧的是,王教授自己是中山大学教授,其父亲也是中山大学教授,王教授儿时在老中山大学长大,今天他长大的校园已经被分为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1952年中山大学整体搬迁到了岭南大学。原来的老中山大学校园是全国最美校园,时间过去了近70年,今天新中山大学岭南校区又成为全国最美校园,而原来被一分为三的美丽校园,似乎断了风水,再也很难美起来。年近八旬的王教授作为很少的见证者之一,总是喜欢带着学生到被割裂的三个校园中讲述过去的故事。虽然华南师大、华南理工、华南农大都好好珍惜了原来的老中大的建筑,然而由于灵魂另有所属,最美的校园与主人一起迁往了海珠区,主人住在哪里,气场就在哪里。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人就是信息,气场就是信息,大学的精神随着人走。
  1998年,著名的行政管理教授夏书章在海珠校区约见了我,夏老早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那年老人家已经90岁高龄了。一月的寒假不算太冷,由于学院不大开门,夏老就约我在行政学院楼下大树下相聚,那天阳光明媚,夏老早早地坐在大树下的石凳上等我,见面后一一向我介绍学院的每个教师及专业特长。夏老还经常做讲座,我于是象征性地邀请夏老来我所在的学校做讲座,夏老说:“你们学校有大树吗?没有大树的学校我不去。”夏老的话也让我想到,大树就是信息,百年风云变幻,只有树知道,没有大树的学校气场也不足,新校区的校园没有大树,学校的气息需要逐渐恢复。
  2013年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新楼启用,学校邀请对学院作出贡献的人物留些痕迹,我当时正好在其前任院长顾宝炎上海居所,顾老师说:“想来想去,大家认为还是立块石头写几个字比较易行。”于是有了今天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门口这块石头。
  其实,石头上刻字是中国校友根深蒂固的留下信息痕迹的做法。1932年,振华女校(今天的苏州十中)21级(壬申级)学生在毕业前为学校西花园筑了一条贯通西花园的环形小路,如《壬申级刊》中所说:“筑一条长圆形的道路,道路代表我们的精神,盼望我们的级友都前程远大!我们要去开新的道路!”并且立摩崖石刻以纪念。摩崖石顶部镌刻着壬申级级训“仁慈明敏”,为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何泽慧所书。70年后,何先生为了纪念母校百年校庆,又刻了一块石头:爱国奋进。其实石头作为信息载体不仅比纸的历史长,且持续的终点也长。
  1988年,北京钢铁学院改名,大家想了很多名字,据说很多人提议叫“北洋大学”,因为北京钢铁学院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在天津大学最强的专业冶金专业基础上成立的。今年,我来到天津大学新校区,整个校园弥漫着北洋大学的风格,我又去了天津大学的老校区,老校区虽然没有修整得很好,但是确实有着北洋历史的影子,气场就是气场。大学精神是什么?是最能够遗留和保存大学品牌的内涵,而内涵如果需要一种外在的载体去承担的话,那就是建筑。
  大学之大,不在高楼之大,而在大师之大。然而,作为一个游客来说,如何体会大师呢?那就是校园。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每年的暑假都坚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让中学生通過手机APP预约西北大学的化学实验室,使其在高中就培养起科学意识。学院通过建设实验室管理系统,将实验项目和房间、资源有效组织起来,相比起高楼和智慧课堂来说,大学里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实验室。如果一所大学没有值得纪念的实验室和实验室中的故事,那么这所大学就和公园没什么两样。大学和公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大学有故事信息。
  2012年,我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做高访,那个时候的美国,大学科研经费已经不太够了,因此一些卡内基梅隆的教授会为争取到了5万美金的教学和科研经费而高兴。即使这样,教授也会尽可能地实验室的详细信息展示在走廊里,以将信息藏于海报中的方式向社会展示实验室。
  最近二十年,中国的很多所大学都在启动新校区建设,比较好的设计会让人有一种浓厚的历史感,然而风格这种东西是学不来的。每一位校友在校读书的时间其实都是短暂的,尤其是对于很多有一定年龄的校友来说,他们印象中的校园还比较破落,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记忆。反而是毕业以后,他们不断地回顾有历史沉淀的母校的历史,不断地被学友和名人的故事打动,进而越来越对母校产生认同,也越来越被打造成母校的烙印,这就是文化的量。
  我曾经在复旦校园读过书,今年偶尔有一天去复旦新校区考察,对于那里的一草一木我似乎都熟悉,与我读过的历史完美合拍。好的校园设计能够成为一个景点是因为它在参观者和校友的眼中不只是景点。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环境艺术大师亚历山大的话说,即为“建筑模式语言”,似乎建筑、故事是更贴近原本的信息载体。
  对于很多需要对老校区改造的大学来说就更难一些。目前很多双一流学科和学校建设都要改造老校区,老建筑物改造首先要清空所有的房间,改造完再重新分配。做过相关工作的人就知道这件事本身有多难,一个承载了学校百年历史或者至少50年历史的老建筑物,有多少故事,就有多大困难。改造完的建筑物不是扒掉新建,而是要修旧如旧,还要味道不能变,气象焕然一新。更加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服务社会的大学系统,如何体现“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标杆作用?又如何体现大学精神的历史传承和新生?
其他文献
2015年11月,笔者在南京一中进行了主题为《表格信息加工》(第1课时)的课堂教学展示。早在2005年执教之初,笔者即设计过一个《表格信息加工》的教学案例。时隔十年,在经历了从新课程改革的喧嚣到中期的平静,再到后期的思索,当笔者再次承接同一课题时,却有着与当初不一样的认识与追求,即由起初“一味重视形式的新异而忽视内容本身的质地”,到如今“如何打造出平实、充实且不失新意的教学设计”的反复追问。笔者的
● 回顾  2004年12月11—13日,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机器人学组”成立大会和“首届全国中小学机器人教学研讨会”。我担任专委会理事兼机器人学组负责人,在开幕式上作题为“温故知新,继往开来”的主题报告。我在报告中指出:  (1)鉴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重大深远影响,在中小学开设机器人课程的条件已经逐趋
进入21世纪后,4G网络、云计算、平板电脑、大数据等下一代信息技术纷至沓来、层出不穷,深刻改变着世界各国社会和教育的面貌。这种变革在教育领域的施行实践,为新世纪的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信息环境,对教育技术进行着崭新的定义,推动我们重新深入思考教育技术的本质是什么。  以日本为例,面临经济长期停滞、政权更迭频繁、自然灾害频发的复杂国家现状,日本政府重新启动了科技立国、教育先行的理念,体现这一理念最具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作为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重要性与日俱增。作者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考核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采用了MOOC、软件雨课堂及习题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了混合式教学,收到了良好成效,因此,本文从具体实践、探究方法等方面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帮助更多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混合式教学;概
教材分析  《春天在哪里》是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3第3步“添加文字”的教学内容。本课以设计与添加《春天在哪里》的歌词为任务载体,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为图画添加文字的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画图工具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已初步了解了计算机绘图的基础知识,熟悉了微软系统自带画图工具的界面功能,掌握了基本的绘图工具,并能综
近年来,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技术已经融入课堂,它既具备传统黑板的功能,又融合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其多样的教学工具、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了崭新的交互环境,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笔者结合自己使用电子白板教授《鱼和潜水艇》一课的经历,谈谈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体会。  激情导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思维,建构活力的语文课堂  《鱼和潜水艇》一课选自沪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一年
数学核心素养是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数学品格”与“关键数学能力”。[1]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已成为目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时下,正在兴起的翻转课堂本土化创新——微课程教学法,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本,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毫无疑问,翻转课堂是破解这一课题的良策。下面,笔者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翻转课堂教学为例,对此展开初步探索。  探
目前,微课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关注与实践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微课必须具备以下几点:①选题要小而精;②教学环节严谨、重点突出、逻辑性强;③教师语言要有节奏感和感染力;④微课设计要形象直观、层次分明、富有创意、趣味性强。所以在录制微课之前,教师要精心选题,制作课件,并在录制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下面,笔者以2013年的一道经纬网试题的录制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题目:下列图中(如图1)阴影部分
高中信息技术因为各种考试的需要,复习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复习课的特点是容量大,综合性强。如今最常见复习课的模式多数是:梳理知识结构→回顾操作要点→布置课堂任务→学生完成课堂任务→教师总结讲解。这样的课堂存在几个问题:第一,如果课堂容量过大,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完成课堂任务,而如果减少课堂容量,则课堂效益就低了;第二,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第三,学生缺少独立思维的过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
目前,信息技术教师在设计教学材料上普遍存在问题:一味地“赶時髦”,喜欢把一些热门事件作为课堂教学材料,结果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果较差。因此,笔者深入调查、分析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努力探索学科知识技能与学生实际需求结合点,从而在课堂上达到点燃、满足、提升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  ● 对学生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为了能彻底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内心需求,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本校机房里对18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