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long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有一句话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非常贴合曹雪芹理想人物林黛玉的悲剧意味。美的毁灭,是《红楼夢》主题的基本内涵。高中教材《林黛玉进贾府》是这幕悲剧的序幕。细读这一回,有“触目凄凉之至”的感觉。
  年幼丧母的孤女林黛玉,远道来贾府投亲,白头外婆疼爱女之夭逝,怜外孙之孤单,在痛哭呜咽声中,迎接她的“心肝肉儿”。在这里,写的是荣国府合家出迎新客,写的是人间骨肉之亲爱与温暖,理应有一番喜和热的气氛。然而,细读此文,扑面而来的,却是一派辛酸与凄凉。
  林黛玉在叙述丧母的经过之后,又讲述自己如何得病,如何求医,怎样遇到癞头和尚,全是惨痛。人间至高之爱无过于母爱了。幼年丧母,乃是人间悲中之至悲。这种至悲之事由自己亲口叙述,该是如何的惨痛啊!幼年得病,“从会吃饭食时便吃药”,又是一桩人间悲中之至悲了。而由此,要癞头和尚度去出家——一个才三岁的幼女,要去做尼姑方能免病,更是悲上加悲了。更有甚者,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外孙女,竟然跟年过古稀的白头外婆,同吃一样的药。这难道又不是人间悲剧中最凄凉的事吗?
  贾母,这位贾府中地位至尊的老祖宗,在那个权力、祖宗双崇拜的宗法社会里,她的在场,对于众人来说,本来就是一种精神压力。加上这位老祖宗此时此境中的情绪,在如此“触目凄凉之至”的氛围中,上下人众当然只有屏声敛气、恭整严肃了。
  林黛玉,这位“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女孩,当她尚未踏进贾府大门时,就隐隐预感到,这个豪门贵族,是一座专制的精神监狱,会给自己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因此,必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走一步路。”进了贾府,“庭院深深深几许”的环境,又使这种预感加深了一层,转化成现实的直接感觉。可以想一想,在那种人人屏声敛气,个个恭整严肃的气氛下,黛玉精神上所感觉到的压力,该是何等沉重!外祖母给予她的那么一点骨肉温情,怎能抵消她那“乳燕离窝”的孤独凄凉?
  当我们读到那癞头和尚要度这位三岁幼女出家时,我们仿佛感觉到,林黛玉的尘世生命,就是这么极短的三年,就要结束了。
  当我们读到那白头外婆,嘱咐林黛玉同她吃同样的药丸时,我们仿佛感觉到,这可怜的幼女林黛玉,和她那古稀白发的老外婆,二人距离死亡坟墓的路程,是同等的。
  凄凉的空气,在这里是凝冻了。
  “一语未了,只听得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这爽朗响亮的笑语声,引起了林黛玉的纳罕。因为它是这样突如其来!又是这样旁若无人!“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平静的水面,刹那间动荡了起来。
  紧接着,在一群媳妇丫环的前呼后拥中,恍若神妃仙子的凤姐出场了。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位丽人的彩绣辉煌的服饰,看到了她那英气勃勃的眉眼、粉面和体态;我们听到了贾母对她的亲切评语;并且听到和见到了这位放诞无礼的凤姐,在老祖宗面前对林黛玉的种种热烈、豪爽、机灵、甜蜜、充满了自信心、奉承劲和权力欲的谈话,以及她的表情举止。
  于是,情节由静转化为动,由肃穆转化为活泼,由敛声屏气转化为笑语满堂,凄凉的气氛转向喜剧的气氛。
  于是,悲哀的老祖宗开始了一笑再笑。她原先那伤感的语调一转而为恢谐和机趣。老祖宗的性格复活了。
  凤姐的出场使小说情节的气氛起了一个飞跃和突转。凤姐的性格、气质和她的地位,从这种情节的突转中获得了生动的表现。
  清朝的评论家刘熙载曰:“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能飞之文。毛泽东的《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是能飞之文。《红楼梦》中的凤姐出场,也是能飞之文。
  说凤姐出场,是能飞之文,其艺术魅力还不止在于使整个场面由凄凉向喜剧转化,如果仅仅是这样,一般的作家也是能做到的。凤姐出场的真正艺术魅力在于:在形式上的悲和喜的突转中,以反衬的艺术手法,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眼泪的凄凉,当然是辛酸的。欢笑中隐藏着的凄凉,是更加深沉的,别有一番滋味的凄凉。卓别林的喜剧,满台皆是笑。笑中却隐藏着深刻的悲。观众笑过之后,感觉到的是一种悲痛和愤怒。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是以“笑”作为全篇结构线索的。那笑过之后的辛酸,却是难以名状的。
  凤姐出场的场面,是在表现骨肉之亲爱中渲染着无限凄凉的,是在充满喜剧的欢笑声中,隐藏着无限凄凉的。在这段情节中,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相生和一声两歌的独特笔法,在同一个场面中表现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剧情:欢喜和悲哀。表面是欢喜,内层是悲哀;外表是欢喜,掩盖的是悲哀;假象是欢喜,实质是悲哀。
  我们读这段文章,只见凤姐一人在演戏。此外有贾母和王夫人,在围着凤姐转。凤姐的性格被描绘得活灵活现。甲戌本脂批认为作者在这里是“特出凤姐一人”。我认为这是表面现象。作者在这里真正要特出的是林黛玉。特出凤姐,也是为了更好地,更有力地特出林黛玉。
  写凤姐是实写,对林黛玉则是虚写。
  从凤姐出场到邢夫人带黛玉去见舅舅,不过千字文章,所写的是:1. 凤姐出场时的声音笑貌和穿着打扮;2. 贾母对凤姐其人的评说;3. 凤姐对黛玉的谈话及种种关照;4. 王夫人对黛玉的谈话。这四件事所显示出来的意思,和黛玉前后所见到的贾府豪华环境是同样的。写凤姐诸人的气派越是华贵,就越是衬托出黛玉之清贫。写凤姐在贾母、王夫人面前的得宠,就反衬出黛玉之形只影单。写凤姐贾母的威权,就让人感觉到黛玉精神负担的加重。
  作者有意把主人公林黛玉放在次要地位,让她沉默,让她机械地被动地去听取,去应付凤姐、贾母、王夫人的谈话。仿佛此时此刻作者已经将林黛玉忘记。殊不知这恰恰是作者的妙笔所在。因为在这种状态下,“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她的外部动作,只能如此而已。但她的内心是决不会平静的。她当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呢?
  第一是冷漠,也就是冷眼旁观。凤姐一出场,林黛玉采取的就是这种态度。凤姐的那一套半真半假的热情,机灵多变的为人术,黛玉是一眼就会看穿的。如果是宝钗,自然会“满面堆笑”的去迎合凤姐等人。但“孤标傲世的”林黛玉,怎肯那样做?因此,她除了沉默,除了被动、机械的应付,还能有什么呢?从这点上说,作者对林黛玉是不写之写。
  第二是自伤。是触景生情的自伤。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在黛玉的心目中,王熙凤是天生的幸运儿。你看她的穿戴是那么豪华和漂亮,神态是那么高傲和放肆,言语行为是那么得意和轻狂,在贾母王夫人面前是那么得宠和放纵,在众人面前是那么得天独厚和有权有势。而贾母、王夫人和凤姐的对话,又体现着一种快意和幸福。
  谚云:愁人最嫉妒别人的快乐。所有上述这一切,对照自己的丧母,别父,多病和寄人篱下的身世,只能引起林黛玉内心更大更多的愁苦。别看她此时此刻也表现着某种“似喜非喜”情绪,心灵深处却在哭泣——“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责任编辑 李 淳
其他文献
教育丢失的本质——闲暇  我想起我已去世的导师陈钟樑先生常常感叹的一句话:“现在的学生活得太累了。”  先生特别信奉闲暇的自由本质,信奉闲暇对于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唯有闲暇,才能照见心灵深处的天光云影;唯有闲暇,才能呈现教育的规律和本质,让生命活力四射。  但是,在一片喧嚣中,教育成了名利场,校园沦为竞技场,每个学生都被迫赶上场,被赶着走,能够让一个人从容地学习和领悟生活的闲暇已经被剥夺殆尽
2001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学任教,一年又一年,一晃就是十六个年头,一节课又一节课,我知道课堂很重要,节节很关键,然而却始终没有认真去思考过“课堂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有幸看到了吴非《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一本究竟课堂的书,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语言,只有平实如常的叙述,却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厚重有力,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读完之后,耳畔响起的是美国歌手戴伦演唱的歌曲《答案在风中飘》:“一
2018年6月24日至6月30日,广州市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三批教育专家项目赴上海研修,这是该项目的首次省外研修。课程安排非常紧凑,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五天总共听了4场讲座,走访了6所中小学校,甚至晚上都安排了讲课。研修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课程建设与评价、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教师专业成长、校园文化建设、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修形式多样,包括专家讲座、学校观访、对话交流等。学习任务较多,每个组
我这篇文章,谈论的金庸,是作为小说家的金庸,而非报人金庸,也非作为社会贤达金庸。  尽管还有人在贬低金庸,在我看来,近50年来,影响华人精神最深的一人,还是金庸。  毋庸讳言,金庸已经成为华人世界的精神组成的重要部分。就像奥威尔式的话语和隐喻在英文的体系之中,金庸式的话语,在华人圈里,也是通用的隐喻和典故。这是金庸最为成功的地方。事实证明,即便“90后”不识金庸,但金庸首创的典故,已经浸入到华语圈
特色发展是一所学校内涵发展的标志,像陈年古酿,历久弥新,散发着岁月沉淀和文化积累的醇香。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办学思想,秉持“传统文化植养根基,良好习惯助推成长”这一理念,倾力打造二维习惯、多元课程经纬交织的特色育人体系,不断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坚守一种文化理念,夯实植根养成教育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
师:同学们好!许艺(一名在座的学生)老师好!(学生坐下)为什么我要说“许艺老师好”呢?因为刚刚上课之前咱们班的许艺同学教了我一个字。(展示ppt中的“逋”字)就是这个字,我问一下你们,这个字该怎么读啊?(有的读fu,有的读pu,还有的读bu)有了三个读音,好,我们让许艺同学告诉大家。  许艺:这个字念bu,一声。  师:好,这个字念bu,林逋,一声。刚才许艺同学问我的时候我也不是很清楚,我不知道这
最远的距离  粤东山区与珠三角的距离有多远?2016年12月1日清晨,我赶上开往珠海的大巴车,顶着全封闭的车厢里那股难闻的味儿,还有不时发生的小孩的哭闹声,经历了一天的颠簸,终于在下午2点钟抵达珠海市区。一路上,为了避免内急我7个小时不吃喝。大巴车把我放在一个叫做隧道南的公交站,我的双腿终于站在城市的大马路上,双手托住自己的腰向前拱,试图恢复身体的灵活性,此刻我终于感受到身体可以自由活动是一件多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设置旨在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抓住主题活动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方法的集中指导尤为重要。规范的方法指导课,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从“活动”走向“课程”。  但是,就笔者近年所见的综合实践方法指导课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以下“三化”现象:一是“随
中国文化中,有个好玩的现象:天下的所有职业几乎可视同一家。比如,警察称“叔叔”,农民称“伯伯”,地方主政为“父母官”,战士为“子弟兵”。那么,教师在这“家”中,所居何地?这一问,倒是颇为尴尬,因为若仅以字面看,从“师祖”“师父”乃至“师侄”,一应俱全。倒在世俗评判中,“足够老”的心理预期,往往与“足够好”的价值判断,同轨同源。看来,老师在“家”中的排辈,恐怕很难“青春”得起来。  青春有气质  老
一、案例缘起  那天下午如同往常一样去教室布置数学作业,还没等笔者说出口,下面一个调皮的学生就抢着说:“口算一页、课堂作业本一页!”全班都乐了,笔者也忍不住苦笑:唉,每天布置差不多的作业,都快“自动化”了!  一直以来,数学作业总是局限于书本、作业本、口算训练,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作业的模式,机械重复的很多,纸上谈兵的很多,由此引发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也普遍存在。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突破校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