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谈到,做学问有三种境界。那么语文教学是不是也有境界呢?我认为,语文教学与做学问是有相通之外的,下面,我结合新课标,谈一下语文教学中的境界。
一、夯实基础,强化技能
“知识与技能”是新课程目标体系的第一层面。新课标将“适应交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列为重要的语文素养,并在“教学建议”里指出“要注意基本技能训练”。特级老师于漪曾提出让“语文教学再基础些”的观点:“语文课就得咬文嚼字,该教的知识,就得让学生掌握,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扎扎实实地积累、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中咬嚼文字精华,感受思想感情,形成并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绝不是淡化知识和能力,而是进行整合、筛选,“强主干,删枝叶”,去旧、去繁、去难,该教的基础知识必须教。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又与谁整合?过程与方法又如何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语文教学中必须明确的常规目标、任务,我们虽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抓“双基”,但也决不可将其舍弃。
二、通晓学法,创新思维
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目标体系的一个重要层面,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教学过程中方法指导的重要性,即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更要关注怎样才能学会。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学生方法、习惯并非自然养成的,也不全是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领悟到的,它更要靠教师的传授与培养。教师必须强化方法指导意识,将一些适合问题情境、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有计划地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法可依”,并通过不断训练、强化,形成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教师要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去大胆发现、质疑、思考、探究,要让课堂因有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参与,有了师生智慧、灵魂的碰撞而焕发生命异彩,要让课堂成为解放心灵、放飞思维的舞台。
三、品德高尚,情趣高雅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美好的情感、健康的情趣、高雅的情调,要让语文课堂成为陶情冶性的圣殿,绽放“情”之奇葩,传递“德”之馨香。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多地把情感视作催化学生认知发展的手段,而没把它看成是人生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将“情感”列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反映出对人的健康发展及生命价值的关注。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去体会那份生活之趣、生命之旨、人情之味、人性之美,不断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师要将道德引领、情感熏陶、智慧启迪渗透于语文教学中,让语文课堂充满情、理、智、趣,真正达到那种“诗意”的语文教学境界:这里有情意的对流,爱憎的碰撞,真情的欢歌;这里有哲理的启迪,思想的点燃,认识的升华;这里还有趣味养成,美感熏陶,价值认定……
四、提升品位,意境高远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在些精神指导下,教材选编“应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当认识到,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注重人的精神涵养、生命品位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其作为“人”的内涵不断丰富,人格不断健全,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还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不能靠教师单纯的说教,而要将其寓于语言文字的教学、训练过程中。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人文性不是外加的东西,而应不着痕迹地内含于学生的听说读写中。”浙江师大潘涌先生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精神资源的开发者,听说读写是心灵运行的轨道、生命活动的本身。故以听说读写的教学为主要形式的语文课程,必然要成为人的精神资源的开发过程,成为生命品位的提升过程,成为人生质量的优化过程。”
一、夯实基础,强化技能
“知识与技能”是新课程目标体系的第一层面。新课标将“适应交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列为重要的语文素养,并在“教学建议”里指出“要注意基本技能训练”。特级老师于漪曾提出让“语文教学再基础些”的观点:“语文课就得咬文嚼字,该教的知识,就得让学生掌握,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扎扎实实地积累、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中咬嚼文字精华,感受思想感情,形成并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绝不是淡化知识和能力,而是进行整合、筛选,“强主干,删枝叶”,去旧、去繁、去难,该教的基础知识必须教。离开了具体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又与谁整合?过程与方法又如何体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语文教学中必须明确的常规目标、任务,我们虽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抓“双基”,但也决不可将其舍弃。
二、通晓学法,创新思维
新课标将“过程与方法”列为目标体系的一个重要层面,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教学过程中方法指导的重要性,即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更要关注怎样才能学会。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学生方法、习惯并非自然养成的,也不全是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领悟到的,它更要靠教师的传授与培养。教师必须强化方法指导意识,将一些适合问题情境、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有计划地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法可依”,并通过不断训练、强化,形成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今天,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教师要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去大胆发现、质疑、思考、探究,要让课堂因有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参与,有了师生智慧、灵魂的碰撞而焕发生命异彩,要让课堂成为解放心灵、放飞思维的舞台。
三、品德高尚,情趣高雅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美好的情感、健康的情趣、高雅的情调,要让语文课堂成为陶情冶性的圣殿,绽放“情”之奇葩,传递“德”之馨香。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多地把情感视作催化学生认知发展的手段,而没把它看成是人生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将“情感”列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反映出对人的健康发展及生命价值的关注。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去体会那份生活之趣、生命之旨、人情之味、人性之美,不断丰富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教师要将道德引领、情感熏陶、智慧启迪渗透于语文教学中,让语文课堂充满情、理、智、趣,真正达到那种“诗意”的语文教学境界:这里有情意的对流,爱憎的碰撞,真情的欢歌;这里有哲理的启迪,思想的点燃,认识的升华;这里还有趣味养成,美感熏陶,价值认定……
四、提升品位,意境高远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在些精神指导下,教材选编“应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当认识到,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注重人的精神涵养、生命品位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致力于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其作为“人”的内涵不断丰富,人格不断健全,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还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不能靠教师单纯的说教,而要将其寓于语言文字的教学、训练过程中。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人文性不是外加的东西,而应不着痕迹地内含于学生的听说读写中。”浙江师大潘涌先生认为:“教师要成为学生精神资源的开发者,听说读写是心灵运行的轨道、生命活动的本身。故以听说读写的教学为主要形式的语文课程,必然要成为人的精神资源的开发过程,成为生命品位的提升过程,成为人生质量的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