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工作与一般的行政、经济等工作相比,具有较高的创造性、严格的示范性、独特的个体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流动管理不宜采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必须遵循公平、自愿、激励等市场原则。自实行教师流动以来,我国有些教育主管部门对此项工作的管理缺乏严谨周密的制度安排,在操作教师流动工作时仅出台个别临时性措施,把决定权交给流出学校与流入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只起一个“中介”作用。这种没有经过广泛论证的临时性措施,且随着领导的变更而常常改变,往往产生弊端。它一方面造成了教育资源配套的严重不均衡,另一方面也为少数官员及教育管理者提供了腐败的温床,进一步加剧了教师流动的无序。懂得经济运营的人可能都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工人的流动必须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保障,依靠坚强有力的执法机关为后盾。与此同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教师要实现合理有序的流动,也必须有硬性的规章制度作保证。中央及省级政府、人大等部门应开门立法,广纳众议,出台有关教师流动的专门法律法规。在不具备立法条件时,也应由省级政府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经过广泛讨论的专门规定,对教师流动工作加以规范,并成立专门机构,对市县以下的教师流动情况进行监控。这样,才能制止以借用、请假、进修等名目进行的假流动,为教师公平、合理、有序的流动保驾护航。
在教育行业中之所以产生教师流动现象,是教育主管部门出于对各校间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考虑而做出的决策。为了最大程度地尊重教师工作的特性,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首先应解决教师身份的归属问题:即由“校属单位人”变为“县(区)属教育人”;其次,对缺编学校的教育管理岗位必备条件、教师岗位所需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再次,按规定必须进行流动的教师可选择学校岗位或教育管理岗位,学校也可根据岗位要求选择教师,并且这种选择务必遵循程序公开、第三方介入并及时公布的原则。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为了开发以农村市场为主的尚处于不饱和状态的内需市场,对购买机动车、家电等产品制定了财政补贴的政策,这项措施对提振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同理,国家及各级政府在教师流动工作中,也应向原先基础较差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进行“补贴”,如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上降低些要求,增加些名额;在校建经费投入上对教师工作、生活、娱乐等设施建设与教学设施建设同等考虑……而对教育资源本已存在“拥堵”的名校、城市学校、中心校、重点校则反其道而行之。当教育“洼地”消除之时,教师流动及教育资源的配置才能真正实现均衡。
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环境不仅为“市场人”的合理流动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也为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壮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现象,对我们的教育管理特别是教师流动管理,难道没有参考价值吗?(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义县横水中学)
在教育行业中之所以产生教师流动现象,是教育主管部门出于对各校间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考虑而做出的决策。为了最大程度地尊重教师工作的特性,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首先应解决教师身份的归属问题:即由“校属单位人”变为“县(区)属教育人”;其次,对缺编学校的教育管理岗位必备条件、教师岗位所需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再次,按规定必须进行流动的教师可选择学校岗位或教育管理岗位,学校也可根据岗位要求选择教师,并且这种选择务必遵循程序公开、第三方介入并及时公布的原则。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为了开发以农村市场为主的尚处于不饱和状态的内需市场,对购买机动车、家电等产品制定了财政补贴的政策,这项措施对提振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同理,国家及各级政府在教师流动工作中,也应向原先基础较差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进行“补贴”,如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上降低些要求,增加些名额;在校建经费投入上对教师工作、生活、娱乐等设施建设与教学设施建设同等考虑……而对教育资源本已存在“拥堵”的名校、城市学校、中心校、重点校则反其道而行之。当教育“洼地”消除之时,教师流动及教育资源的配置才能真正实现均衡。
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环境不仅为“市场人”的合理流动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也为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壮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现象,对我们的教育管理特别是教师流动管理,难道没有参考价值吗?(作者单位:江西省崇义县横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