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正努力寻求与企业密切合作,深度融合,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重点阐述了在此背景下,广东省新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深圳某跨国集团电机生产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共同办学,创办“企中校”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为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模式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011年6月,我校了解到深圳某世界500强跨国集团电机生产企业为培养符合本企业的机电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业内部成立了一个新部门专门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他们通过招收深圳附近省市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品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进行为期三年的免费培养,再签订3年的定向就业合同为公司服务3年。但因自身不具备办学资质,寻求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办学。2011年暑假,我校在县关工委的牵头下与该企业洽谈并达成了合作协议。
二、校企合作办学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基本办学思路:校企合作办学,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
企业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企业服务,学生既应该在技术上适应岗位需求,同时在文化素养上应切合企业价值观和文化观,而且在行为要求和德行品德方面能够适应企业管理制度,符合企业形象规范。因此,合作中在招生人数、课程设置、專业设置和学生管理等方面都以企业为主。
(二)校企合作方式:企业出资金出场地,学校出师资,共同培养人才
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学校负责派遣优秀的文化基础课程教师常驻到企业任教,并能遵守企业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接受企业文化价值观;负责学生学籍的申报、管理、毕业证书的制定和发放等。企业则负责招生、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专业理论和技能教学、实习、毕业发表和就业安排以及对学生全方位的管理。
(三)学生培养模式:1 1 1模式
1 1 1学生培养模式,即一年纯理论文化学习,一年实操训练,一年部门实习。学生入学第一年,进行每周六天纯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和文化基础学习,作息时间按照工厂工人上下班时间安排。第二学年,学生进行3 3模式学习,即3天理论学习3天实操训练,逐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第三学年上半年学生仍旧按3 3模式学习,只是3天实操改为工厂部门实习。每个学生进入各部门后会有专门教师跟进和工厂师傅指导。第三学年下半年学生全天进入工厂部门实习,同时选取一个课题准备毕业发表。每年7月由学院老师组织,各部门经理亲自到场倾听学生毕业发表,现场决定是否录用。整个培养流程按照先理论后实操,边理论边实操,边实操边总结,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最终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又具有能够胜任各部门具体工作的专业技能,同时能进行初步研究和思考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四)学院终身负责制
企业专门成立的这个部门称为职业技术学院。为保证培养学生的质量,企业要求学院对学生终身负责。即只要是从学院培训毕业的学生,只要还在该企业工作,学院就会对他们负责到底,承担学生毕业后工作中的所有问题的责任。
三、“企中校”办学新模式的成效
(一)企业对毕业学生满意度大大提高,校企合作办学走出了一条新路
自我校与该企业合作办学七年以来,已经成功培养出了六届毕业生1000多人。他们全部分配到企业各个部门负责机修、机加工或者电工的技术性工作。从历届毕业生工作后的表现来看,绝大部分毕业生都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获得部门领导和公司高层的认可。有部分特别优秀的学生经过外语培训已经外派到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去参加公作,也有部分学生从技术工作转向管理工作,成为部门主管。公司集团高层因为对这种培养模式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已经于去年在海外新成立了一个培训学校,按照这种模式招收学生进行培养。每年的新生开学典礼暨老生毕业典礼,集团所有高层包括集团主席都会亲临现场观看新生军训表演并为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公司从上至下对此的重视已经充分说明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成功。
(二)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改善,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接轨
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在专业技能、文化素养和行为习惯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学生从一进入学校开始,就开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严格军事训练,从着装到发型,从站姿到坐姿到行走仪态、礼貌用语都进行严格的训练,在此期间不能经受住的学生将被淘汰送返。一个月的军训下来,学生就会从外形到气质到行为表现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军训结束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仍然按照之前的标准去要求学生,由始至终地贯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实习、工作中去。所以三年下来,他们至少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待人接物的良好礼仪。而在学习方面,学校更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尤其是在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上狠下功夫,使他们真正学到本领,能够在毕业发表时被各部门接纳。
(三)学生管理制度得到完善
学校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相结合,既改善了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让企业管理在人性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公司在全面主导学生的管理中,采取了许多严格的措施,推行了一些工厂管理方面的制度,从学习、实习到生活日常,都制定了详细的管理条例。如手机的使用时间,外出逛街的时间,请假条例,宿舍的内务管理和作息制度,包括课程设置,都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压缩。与培养目标无关的一切事情都进行了管制。目标明确的培养计划在一开始就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过分程序化和制度化的管理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感到枯燥和压抑,学生在执行过程中慢慢产生了抵触情绪。针对以上问题,公司结合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进行了调整。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一些内容,如一年一次的班级篮球赛,两年一次的趣味运动会,每个月每班可以申请一次晚自习课外活动,在特定节日如“感恩节”举办手抄报比赛等。为丰富学生课余活动,公司还购置了桌球、乒乓球、羽毛球、围棋、象棋等,学生们可以在晚自习后或周末时间进行活动。每学期公司会让学生对老师进行两次评教活动,收集学生的意见并及时反馈。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缓解了制度上的严苛带来的学生的抵触情绪,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保障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这无疑是一次校企合作管理完美结合的成功案例。 (四)教师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明显上升
在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之下,在明确的目标要求之下,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技能,钻研教学本领,力求使学生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在企业具体的量化的标准之下,教师更清楚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改变教学思路,不断创新,促使学生在不断进步的同时,自身教学水平和职业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四、对未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发展的理论思考
(一)校企合作办学需要进一步整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使校企合作向“校企一体”发展
职业学校要辦好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必不可少。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送到企业去工作的,所以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必须达到企业用人的要求才是有用的,否则就是做无用功。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和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学校有不同的专业设置和系统科学的课程设置以及规范化的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企业则有大量的机器设备和实训场地,可以满足学生实操技能的培养。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培养上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补,在学生管理上也可以互通有无,达到最终人才输出的目的。
(二)“企中校”是一种可行模式
将学校搬到企业中去,对学校和企业以及学生而言都有莫大的好处。对学校而言,可以节约办学成本,不用购置那么多的实操器材,也不用占用学校的场地;方便学校对企业发展的深入了解,掌握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方面做到有的放矢,使办学不脱离实际;另外,还能为学生就业搭建直通桥梁,解决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可谓一箭三雕。对企业而言,“企中校”更有利于企业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了解和掌握并及时纠正。对学生而言,他们既能学到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同时又能更好地在企业的大环境下进行真实的实操训练,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还能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缩短就业适应期。
(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校企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因此,“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链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可见,如何将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链接是当前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加强“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途径。只有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度沟通和全面融合,才能切实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矛盾问题,构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所以,无论是“校中企”还是“企中校”都是必要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有效尝试。最重要的问题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能否真正做到“坦诚交流”“有效沟通”“务实合作”。企业应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对学生的教育有了企业的全面参与,学生的培养才会切实满足企业需求,学校的教育才不会无的放矢。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才会得以健全,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才会最终形成。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