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要引导学生自我建构所学知识,要上离学生“最近”的课。学校提出“素养课堂”“自我建构”“离生最近”的理念,将其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支点。“素养课堂”充分体现中小学养成教育的宗旨,包含学科素养、学习素养、品德素养的培养;“自我建构”即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理解、自我认知;“离生最近”就是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关键词:素养课堂 自我建构 离生最近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要引导学生自我建构所学知识,要上离学生“最近”的课。因此,学校提出了“素养课堂”“自我建构”“离生最近”的理念,将其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支点。本文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试作探讨。
一、突出“素养课堂”
“素养课堂”充分体现中小学养成教育的宗旨,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如数学知识、数学语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经验等;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如认真、细心、规范、严谨、专注、勤奋以及善于自主学习、善于研究探索等;三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如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尊重、乐于助人、勇于担当等品德。
这里重点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为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环节1】 启发引导
师 (出示图1)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
生 6+2+3+8+3+10=32(厘米)。
生 可以用平移法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再计算图形的周长。先算6+10=16(厘米),再算16×2=32(厘米)。
起初碰到这样的题目时,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第一种方法。因为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他们知道周长就是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把每条线的长度求出来,就可以得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做法是最容易想到的,但是错误率比较高。一方面,不规则图形的边比较多,容易数漏;另一方面,数字越多,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放弃第一种方法,选择第二种方法。
【环节2】 修改例题
师 (出示图2)这个图形,你还能用第一种方法计算周长吗?
生 不可以了。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不是每条边的长度都知道。
师 那怎么办?
生 把它平移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再计算周长就可以了。
只是几个数据的改动,学生便主动优化了算法,这肯定比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用平移法效果好得多。
【环节3】 问题挑战
师 (出示图3)同学们请看,这个图形还可以用平移法来计算周长吗?
生 不可以,因为还多几条边没法平移。
生 我认为可以,先平移变成长方形,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再把多出来的几条边长度加上来:8+11=19(米),19×2=38(米);4×5=20(米),20+38=58(米)。
对于学生来说,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是一个难点。而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过程。上述教学基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感觉和数学思维。这里的数学感觉是对图形周长的感觉;数学思维是转化,即通过平移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来處理。这样的课堂以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为目标,初显“素养课堂”的模样。
二、注重“自我建构”
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生为本,是重要的教育理念。在这个理念观照下的课堂,必然表现为让学生自我建构所学知识,即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理解、自我认知。“学生依靠自我学习、自我理解、自我认知获得的自我建构的知识,才是内化的知识。教师过多的讲解和训练也许能提高学生一时的熟练程度,但是会影响学生长期的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和抵触。”
例如,解决“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多少种拼法?周长各是多少”一题,教学过程如下:
师 你知道可以怎样拼吗?
生 可以把12个正方形拼成一排,这样的长方形长12厘米、宽1厘米。
生 也可以拼成2排,每排6个。
生 拼成3排,每排4个。
生 拼成4排,每排3个。
生 不可以拼成4排,因为和第三种方法重复了。
师 那可以拼成6排吗?
生 不用,拼成6排和拼成2排其实是一样的。
师 那么,它们的周长你们会算吗?自己算一算。
(学生算。)
师 通过计算你们发现哪一种拼法周长最长?
生 第一种。
师 哪一种拼法周长最短?
生 第三种。
师 你们知道怎样拼可以使周长最长,怎样拼可以使周长最短吗?
生 因为两个小正方形靠在一起的时候,有的边会消失,所以小正方形靠在一起的边越少,周长越长。
师 谁能总结一下这个规律?
生 拼的排数越少,周长越长;拼的排数越多,周长越短。
师 很好!注意要在排数小于每排个数的情况下哦!
这是一道思考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既要根据题目画出不重复、不遗漏的图形,又要根据画出的图形计算周长,还要在计算的过程中总结规律。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建构所学知识,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其一,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其二,教师在解决问题的关键节点,要掌握启发和引导的方法与时机。上述教学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三、倡导“离生最近” “离生最近”就是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是许多教育家的共同主张。
夸美纽斯认为:“一切后教的知识,都是根据先教的知识。”
杜威强调:“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的本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实践表明,教师的教学方法越贴近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教学效果便越好。学生总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去学习、思考,总是在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教学流程的设计及教学过程的展开都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概念”为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环节1】 想一想,学一学
出示图4,让学生完成如下习题: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 );
(2)把2瓶饮料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 );
(3)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 )。
出示图5,让学生认一认分数的构成。
【环节2】 看一看,写一写
出示图6,让学生填写分数及其大小关系。
【环节3】 折一折,议一议
分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请学生每人拿一张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请学生小组里说一说,展示各人所得的四分之一图形(如图7)。
上述“分数概念”的教学,由“分蛋糕”这一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始。由于学生十分熟悉“一半”的含义,所以由“一半”就是“二分之一”,很容易建立起二分之一这一分数概念。接下来,在看图写分数时,通过类比认识其他分数。最后,再由熟悉的正方形、长方形、圆、正六边形,折出多种形式的四分之一。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基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很自然地理解并建立了分数的概念,体现了“离生最近”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严必友.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在哪儿[J].精品,2017(3).
[2] 章建跃.数学学习与智慧发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7).
[3] 史寧中.应对核心素养,校长和教师该做些什么[J].师资建设,2016(5).
关键词:素养课堂 自我建构 离生最近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要引导学生自我建构所学知识,要上离学生“最近”的课。因此,学校提出了“素养课堂”“自我建构”“离生最近”的理念,将其作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三个支点。本文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试作探讨。
一、突出“素养课堂”
“素养课堂”充分体现中小学养成教育的宗旨,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如数学知识、数学语言、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经验等;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如认真、细心、规范、严谨、专注、勤奋以及善于自主学习、善于研究探索等;三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如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尊重、乐于助人、勇于担当等品德。
这里重点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为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环节1】 启发引导
师 (出示图1)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
生 6+2+3+8+3+10=32(厘米)。
生 可以用平移法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再计算图形的周长。先算6+10=16(厘米),再算16×2=32(厘米)。
起初碰到这样的题目时,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第一种方法。因为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他们知道周长就是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把每条线的长度求出来,就可以得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做法是最容易想到的,但是错误率比较高。一方面,不规则图形的边比较多,容易数漏;另一方面,数字越多,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放弃第一种方法,选择第二种方法。
【环节2】 修改例题
师 (出示图2)这个图形,你还能用第一种方法计算周长吗?
生 不可以了。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不是每条边的长度都知道。
师 那怎么办?
生 把它平移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再计算周长就可以了。
只是几个数据的改动,学生便主动优化了算法,这肯定比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用平移法效果好得多。
【环节3】 问题挑战
师 (出示图3)同学们请看,这个图形还可以用平移法来计算周长吗?
生 不可以,因为还多几条边没法平移。
生 我认为可以,先平移变成长方形,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再把多出来的几条边长度加上来:8+11=19(米),19×2=38(米);4×5=20(米),20+38=58(米)。
对于学生来说,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是一个难点。而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过程。上述教学基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感觉和数学思维。这里的数学感觉是对图形周长的感觉;数学思维是转化,即通过平移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来處理。这样的课堂以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为目标,初显“素养课堂”的模样。
二、注重“自我建构”
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生为本,是重要的教育理念。在这个理念观照下的课堂,必然表现为让学生自我建构所学知识,即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理解、自我认知。“学生依靠自我学习、自我理解、自我认知获得的自我建构的知识,才是内化的知识。教师过多的讲解和训练也许能提高学生一时的熟练程度,但是会影响学生长期的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和抵触。”
例如,解决“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多少种拼法?周长各是多少”一题,教学过程如下:
师 你知道可以怎样拼吗?
生 可以把12个正方形拼成一排,这样的长方形长12厘米、宽1厘米。
生 也可以拼成2排,每排6个。
生 拼成3排,每排4个。
生 拼成4排,每排3个。
生 不可以拼成4排,因为和第三种方法重复了。
师 那可以拼成6排吗?
生 不用,拼成6排和拼成2排其实是一样的。
师 那么,它们的周长你们会算吗?自己算一算。
(学生算。)
师 通过计算你们发现哪一种拼法周长最长?
生 第一种。
师 哪一种拼法周长最短?
生 第三种。
师 你们知道怎样拼可以使周长最长,怎样拼可以使周长最短吗?
生 因为两个小正方形靠在一起的时候,有的边会消失,所以小正方形靠在一起的边越少,周长越长。
师 谁能总结一下这个规律?
生 拼的排数越少,周长越长;拼的排数越多,周长越短。
师 很好!注意要在排数小于每排个数的情况下哦!
这是一道思考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既要根据题目画出不重复、不遗漏的图形,又要根据画出的图形计算周长,还要在计算的过程中总结规律。学生在课堂上自我建构所学知识,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其一,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其二,教师在解决问题的关键节点,要掌握启发和引导的方法与时机。上述教学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三、倡导“离生最近” “离生最近”就是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是许多教育家的共同主张。
夸美纽斯认为:“一切后教的知识,都是根据先教的知识。”
杜威强调:“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的本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实践表明,教师的教学方法越贴近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教学效果便越好。学生总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去学习、思考,总是在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教学流程的设计及教学过程的展开都应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概念”为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环节1】 想一想,学一学
出示图4,让学生完成如下习题: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 );
(2)把2瓶饮料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 );
(3)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 )。
出示图5,让学生认一认分数的构成。
【环节2】 看一看,写一写
出示图6,让学生填写分数及其大小关系。
【环节3】 折一折,议一议
分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请学生每人拿一张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
请学生小组里说一说,展示各人所得的四分之一图形(如图7)。
上述“分数概念”的教学,由“分蛋糕”这一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始。由于学生十分熟悉“一半”的含义,所以由“一半”就是“二分之一”,很容易建立起二分之一这一分数概念。接下来,在看图写分数时,通过类比认识其他分数。最后,再由熟悉的正方形、长方形、圆、正六边形,折出多种形式的四分之一。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都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基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很自然地理解并建立了分数的概念,体现了“离生最近”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严必友.我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在哪儿[J].精品,2017(3).
[2] 章建跃.数学学习与智慧发展[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5(7).
[3] 史寧中.应对核心素养,校长和教师该做些什么[J].师资建设,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