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与方法多是片面的理性主义教学,即过分重视单一的认知因素和逻辑过程,教师往往只关注演绎化、概念化和逻辑化的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简单将数学看作文本化、形式化和符号化的知识。而按照发展心理学理论,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处于形象型的逻辑思维阶段,丰富的生活经验是他们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和掌握数学的基础。数学教学过分追求知识的形式化和程式化,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提高,更为严重的是把活生生、丰富多彩的数学窄化为纯理性、缺乏情调的枯燥符号,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激情就丧失了。
“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因此要抛弃许多传统教学根深蒂固的思想,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与原有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发展,改变传统数学课堂“概念—例题—习题”的教学模式,改变单纯的单方“传授”, 改变仅以数学知识的逻辑为线索,而是以生活为主线,通过认识、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的参与,通过学生自身主体性的活动、思维,在内心自主“构建”而生成数学知识来代替学生的被动理解与接受。这样的知识才是真正“内化”的知识,也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形象思维,可以从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化、实验化三方面入手。
一、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特有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多级的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因此,无论数学概念如何抽象,我们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具体材料和背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描述了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比如,在引入数字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居民社区了解居民楼的栋数,深入商店了解商品价格。也可以引导学生比身高、体重、大小;在引入“负数”概念时,可以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如零上5℃和零下5℃;高出海平面1500米和低于海平面150米;前进10米和后退5米;收入3元和支出2元等等,以此说明“负数”的产生是为了表示客观现实中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在引入“时、分、秒”的概念后,可以让学生回家记录几时吃晚饭、看动画片、睡觉,早上几点起床等,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寓数学教学于生活,引导学生积极按照自己的思维角度来思考问题,打破数学与生活的界限,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
二、数学教学的情境化
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把教学难点与贴近知识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教师所设计的情境往往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易于感知的,学生也容易对这类客观的问题情境产生情感,并容易将其呈现的信号转化为信息,形成新的探究欲望,为新学知识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时的情境”来导入,让学生进入想象。在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利用学校运动会将至的时机,请学生根据本班运动成绩相近的跳高运动员甲、乙两人的近期内的十次训练记录,选出一名选手代表班级参加校运动会比赛。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张纸,当堂对折几次,然后让他们猜想:如果把一张纸对折30次,想象一下,它有多高?也许学生们会认为一张纸对折30次没什么了不起,但当告诉他们这个高度相当于10个珠穆朗玛峰时,学生们肯定会对这个结果惊奇不已,急于学习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一个问题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使其产生心理需要,引发主动学习的愿望,才是最成功的教学之道。
三、数学教学的实验化
传统的认知理论多认为只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学才会用到实验。实际上,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实践活动来进行。数学知识因其抽象性,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形象性的描述、实物显示和现场模拟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形象感知,体悟抽象的概念,进而熟悉和掌握所学内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需要确立实验意识,强调实践模拟的重要性,借此变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简洁,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生动、形象。
例如,在导入体积的概念时,可以采用故事引入的方式,让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体积”的概念比较生疏,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两个实验强调体积的概念。一是把小石块放入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水面的变化,说明石块占据空间。二是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水面等高的2个烧杯中,观察水面的不同变化,来说明石块大小不同,占据空间大小也不同。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橡皮、文具盒、书包的大小,来说明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从而加强“体积”概念的教学。再比如讲《角的认识》时,涉及到射线知识的构建,可以先从生活经验出发,用一根绳子引出线段,再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点。教师用学生常玩的激光灯,先投射到墙壁上出现一个亮点,这个亮点与灯泡之间此时是一条什么线?接着慢慢将亮点移到窗户上,投射到窗外,这时射出的光线还是一条线段吗?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那个亮点已经无限向外延长了。学生通过看亮点移动,发现射线的特点是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自然轻松了不少。
总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能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通过将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化、实验化,引导学生由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使数学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生为熟,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乐意去学数学,更能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这才是数学教育的真谛所在。
“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因此要抛弃许多传统教学根深蒂固的思想,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与原有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由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发展,改变传统数学课堂“概念—例题—习题”的教学模式,改变单纯的单方“传授”, 改变仅以数学知识的逻辑为线索,而是以生活为主线,通过认识、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的参与,通过学生自身主体性的活动、思维,在内心自主“构建”而生成数学知识来代替学生的被动理解与接受。这样的知识才是真正“内化”的知识,也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形象思维,可以从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化、实验化三方面入手。
一、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特有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多级的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因此,无论数学概念如何抽象,我们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具体材料和背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描述了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比如,在引入数字概念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居民社区了解居民楼的栋数,深入商店了解商品价格。也可以引导学生比身高、体重、大小;在引入“负数”概念时,可以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如零上5℃和零下5℃;高出海平面1500米和低于海平面150米;前进10米和后退5米;收入3元和支出2元等等,以此说明“负数”的产生是为了表示客观现实中存在的相反意义的量;在引入“时、分、秒”的概念后,可以让学生回家记录几时吃晚饭、看动画片、睡觉,早上几点起床等,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寓数学教学于生活,引导学生积极按照自己的思维角度来思考问题,打破数学与生活的界限,才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
二、数学教学的情境化
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把教学难点与贴近知识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教师所设计的情境往往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易于感知的,学生也容易对这类客观的问题情境产生情感,并容易将其呈现的信号转化为信息,形成新的探究欲望,为新学知识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时的情境”来导入,让学生进入想象。在学习“统计”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利用学校运动会将至的时机,请学生根据本班运动成绩相近的跳高运动员甲、乙两人的近期内的十次训练记录,选出一名选手代表班级参加校运动会比赛。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张纸,当堂对折几次,然后让他们猜想:如果把一张纸对折30次,想象一下,它有多高?也许学生们会认为一张纸对折30次没什么了不起,但当告诉他们这个高度相当于10个珠穆朗玛峰时,学生们肯定会对这个结果惊奇不已,急于学习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一个问题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使其产生心理需要,引发主动学习的愿望,才是最成功的教学之道。
三、数学教学的实验化
传统的认知理论多认为只有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教学才会用到实验。实际上,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实践活动来进行。数学知识因其抽象性,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形象性的描述、实物显示和现场模拟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形象感知,体悟抽象的概念,进而熟悉和掌握所学内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需要确立实验意识,强调实践模拟的重要性,借此变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简洁,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生动、形象。
例如,在导入体积的概念时,可以采用故事引入的方式,让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对“体积”的概念比较生疏,教师要加强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可以通过让学生做两个实验强调体积的概念。一是把小石块放入有水的烧杯中,观察水面的变化,说明石块占据空间。二是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水面等高的2个烧杯中,观察水面的不同变化,来说明石块大小不同,占据空间大小也不同。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橡皮、文具盒、书包的大小,来说明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从而加强“体积”概念的教学。再比如讲《角的认识》时,涉及到射线知识的构建,可以先从生活经验出发,用一根绳子引出线段,再进一步认识线段的特点。教师用学生常玩的激光灯,先投射到墙壁上出现一个亮点,这个亮点与灯泡之间此时是一条什么线?接着慢慢将亮点移到窗户上,投射到窗外,这时射出的光线还是一条线段吗?引导学生发挥想象:那个亮点已经无限向外延长了。学生通过看亮点移动,发现射线的特点是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自然轻松了不少。
总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能在实践中运用知识。通过将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化、实验化,引导学生由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使数学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生为熟,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乐意去学数学,更能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这才是数学教育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