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朗读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不论是现在的“新课标”,还是过去的“教学大纲”,也不管是何种体裁的课文,都牵涉到朗读。朗读不仅是“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朗读,学生不仅“品味”“体验”了词语的意义、色彩,受到熏陶感染,还锻炼了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通过朗读,教师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词句篇章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还可以检查学生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搞好了朗读,教学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同时,还会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并提高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朗读是分不开的。当然,从教师的训练方式讲,不是单纯地只抓朗读,其他阅读方法不重要,如还有默读、熟读、分角色读,以及精读、略读、快速读、背诵等。既然教材强调了朗读,那么教师教学时就不能丢掉这一环节,更不能走过场。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大脑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它的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说,当我们只用眼睛去“读”书时,大脑获得的信息比较单一,甚至还会遗漏,当我们不止用眼睛看,还开口诵读的时候,不仅调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感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准确率大大提高,理解和感悟的效率成倍提高。可见朗读确实是学习中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要搞好朗读,主要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示范朗读并精于指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说好普通话是讲好课的前提。在教学中,每一篇课文,不是都能找到专家的录音磁带,因而教师就要具备范读的基本功。教师范读得好,不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而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教师具有个性特点的朗读,会对学生有着难以估计的良好影响。我认为初中学生更需要教师的范读,他们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好,只要教师范读得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我们知道,朗读分为欣赏性朗读和思考性朗读。欣赏性朗读旨在再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形象,要进入境界,要绘声绘色、悦耳动听。思考性朗读旨在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有阶段性。教师的引导,要在把握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认识水平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沟通新的知识联系,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当然,教师的启发和学生朗读的关系是不拘一格的,可以先启后读,也可以边启边读,还可先读后启。
第二,要注重朗读的方法
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选的课文大多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的、读起来琅琅上口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这要求我们必须细细读,大声朗读。
第一个教学板块:听。1.请学生再听女声配乐诵读,听的时候要感受诗中的“情感”。2.请学生第三遍听读课文,听的时候要感受诗中的“以声传情”的细节,同时要轻声地跟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1.请学生自己朗读。第一遍,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2.请学生评说几位同学的个性化朗读。这个训练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
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朗读中还有齐读、分角色读、单独朗读等,这其中教师用得最多的是齐读。也许是课堂时间有限的原因,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觉得齐读也有它的弊端。在齐读的过程中,会读的,不会读的,认真的,不认真的,甚至“滥竽充数”的都有,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纠正。当然,这种方法不是不能用,适当的时候可以用,但用多了,效果不会好。最好的方法是单独朗读,然而,课堂45分钟不允许让每一个学生都单独朗读一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下功夫,要舍得吃苦,敢于奉献。如利用中午和课间休息时间,按照学号每次叫一两个学生朗读。一学期下来,两个班学生到教师处单独朗读三遍。教师虽然很辛苦,无偿地奉献了休息时间,但对学生来说,他们会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们会下功夫去朗读,不敢“浑水摸鱼”,因为每一个人都要到老师那儿过“关”;再者,就语文这门课来说,学生重视了,教师的威信也提高了。
第三,加强语感训练,狠抓文言文、诗歌的朗读、背诵
文言与口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教文言文时,更要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特别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只有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才能为以后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在背诵时,有的学生往往丢三拉四,教师要帮助他们抓住每段概括性的关键性词语,连成“链条”;或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理清脉络等帮助记忆。在检查学生的背诵时,给每个学生建立背诵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找老师“过关”。一学期结束,要求背诵的篇目,学生必须到老师处单独背诵完,而且要达到规定的分数。另外,采取课堂上的“激将法”,看谁的记忆力最好,背诵得又快又准确,教师给予表扬和高分。有的学生为了能拿高分,提前预习课文并背诵。教师课文刚讲完,竟能滚瓜烂熟地把课文背下来了,这时候,全班同学常常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借此启发、激励其他学生。另外,诗歌教学更要花较多的时间,通过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等,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意义。
第四,以朗读、背诵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生写作文时,要常常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尽管学生接触的生活和可以观察的内容很丰富,但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大量的是需要依靠书本知识提供间接的生活素材。很显然,这就要多读、多背诵,否则,要提高写作水平是很难的。这不仅是写作上的借鉴问题,更重要的是知识上丰富和生活上的间接积累问题。经常朗读、背诵,就会于潜移默化中使文章中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慢慢变成学生语言储库中的一部分,在口头交流时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在写文章时也就能用上。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年长的读书人常教导晚辈:读书、读书,就要强调读,不强调读、朗读,还叫什么读书。实际上,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了朗读带来的好处。它告诉我们,多朗读,才能熟练地掌握知识;多背诵,才能终身受益。
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并提高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朗读是分不开的。当然,从教师的训练方式讲,不是单纯地只抓朗读,其他阅读方法不重要,如还有默读、熟读、分角色读,以及精读、略读、快速读、背诵等。既然教材强调了朗读,那么教师教学时就不能丢掉这一环节,更不能走过场。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得越多,大脑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它的效率就越高。也就是说,当我们只用眼睛去“读”书时,大脑获得的信息比较单一,甚至还会遗漏,当我们不止用眼睛看,还开口诵读的时候,不仅调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感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准确率大大提高,理解和感悟的效率成倍提高。可见朗读确实是学习中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要搞好朗读,主要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示范朗读并精于指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说好普通话是讲好课的前提。在教学中,每一篇课文,不是都能找到专家的录音磁带,因而教师就要具备范读的基本功。教师范读得好,不仅对学生有示范作用,而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教师具有个性特点的朗读,会对学生有着难以估计的良好影响。我认为初中学生更需要教师的范读,他们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好,只要教师范读得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我们知道,朗读分为欣赏性朗读和思考性朗读。欣赏性朗读旨在再现作品的思想、感情和形象,要进入境界,要绘声绘色、悦耳动听。思考性朗读旨在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有阶段性。教师的引导,要在把握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认识水平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内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沟通新的知识联系,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当然,教师的启发和学生朗读的关系是不拘一格的,可以先启后读,也可以边启边读,还可先读后启。
第二,要注重朗读的方法
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选的课文大多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的、读起来琅琅上口的文质兼美的课文,这要求我们必须细细读,大声朗读。
第一个教学板块:听。1.请学生再听女声配乐诵读,听的时候要感受诗中的“情感”。2.请学生第三遍听读课文,听的时候要感受诗中的“以声传情”的细节,同时要轻声地跟读。
第二个教学板块:1.请学生自己朗读。第一遍,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2.请学生评说几位同学的个性化朗读。这个训练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
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朗读中还有齐读、分角色读、单独朗读等,这其中教师用得最多的是齐读。也许是课堂时间有限的原因,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觉得齐读也有它的弊端。在齐读的过程中,会读的,不会读的,认真的,不认真的,甚至“滥竽充数”的都有,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纠正。当然,这种方法不是不能用,适当的时候可以用,但用多了,效果不会好。最好的方法是单独朗读,然而,课堂45分钟不允许让每一个学生都单独朗读一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下功夫,要舍得吃苦,敢于奉献。如利用中午和课间休息时间,按照学号每次叫一两个学生朗读。一学期下来,两个班学生到教师处单独朗读三遍。教师虽然很辛苦,无偿地奉献了休息时间,但对学生来说,他们会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们会下功夫去朗读,不敢“浑水摸鱼”,因为每一个人都要到老师那儿过“关”;再者,就语文这门课来说,学生重视了,教师的威信也提高了。
第三,加强语感训练,狠抓文言文、诗歌的朗读、背诵
文言与口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教文言文时,更要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特别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只有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才能为以后学文言文打下基础。在背诵时,有的学生往往丢三拉四,教师要帮助他们抓住每段概括性的关键性词语,连成“链条”;或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理清脉络等帮助记忆。在检查学生的背诵时,给每个学生建立背诵卡,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找老师“过关”。一学期结束,要求背诵的篇目,学生必须到老师处单独背诵完,而且要达到规定的分数。另外,采取课堂上的“激将法”,看谁的记忆力最好,背诵得又快又准确,教师给予表扬和高分。有的学生为了能拿高分,提前预习课文并背诵。教师课文刚讲完,竟能滚瓜烂熟地把课文背下来了,这时候,全班同学常常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借此启发、激励其他学生。另外,诗歌教学更要花较多的时间,通过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诗歌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等,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意义。
第四,以朗读、背诵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生写作文时,要常常让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尽管学生接触的生活和可以观察的内容很丰富,但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大量的是需要依靠书本知识提供间接的生活素材。很显然,这就要多读、多背诵,否则,要提高写作水平是很难的。这不仅是写作上的借鉴问题,更重要的是知识上丰富和生活上的间接积累问题。经常朗读、背诵,就会于潜移默化中使文章中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慢慢变成学生语言储库中的一部分,在口头交流时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在写文章时也就能用上。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年长的读书人常教导晚辈:读书、读书,就要强调读,不强调读、朗读,还叫什么读书。实际上,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了朗读带来的好处。它告诉我们,多朗读,才能熟练地掌握知识;多背诵,才能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