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位来自革命老区的壮族女孩,我做梦都没想到,我能与小平爷爷联系在一起。12年前,一场火灾使我面临辍学,是小平爷爷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使我得以继续学业,成为一名希望小学的教师……”
小平爷爷捐助了小标亮
1981年,周标亮出生于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凤梧乡仕仁村巴雄屯一个壮族农民家庭。她生得漂亮可爱,父母就给她起了“标亮”(壮语:漂亮)的名字。巴雄村是一个石山村,山多地少,恶劣的环境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陷入贫困。虽然贫困,周标亮的父母还是省吃俭用,将小标亮送去了仕仁小学。
然而,在她读四年级时,祸从天降。1992年底的一天,村里发生了一场火灾,大火烧毁了一排房子,周标亮家也在其中。对于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周标亮家一下子变得一无所有,小标亮自然也就失学了。
看着小伙伴们背着书包一个个兴高采烈地去上学,小标亮忍不住跑到父母跟前哭诉:“我要上学,我要上学……”父母不忍心让她失望,面带苦涩地安慰她说:“等以后日子好起来了,一定给你去上学。”
从此,复学就成了小标亮每天必做的梦。她没有哪一天不眼巴巴地望着父母,希望听到一句:“今天你可以去读书了。”可是面对她的目光,父母总是默默地把头扭过一边。有时,抑制不住内心对上学的渴望,小标亮就跑到学校,站在教室外听老师上课。
三个月后,班主任黎老师来到了小标亮家,兴奋地对她说:“标亮,你明天可以去上学了!”几番期望又失望的小标亮对这突然到来的喜讯不敢相信,她说:“我家现在没有钱,等有钱了我再去好么?”“咳,这孩子,”黎老师说,“钱你不用操心,有人资助你了!”
1992年下半年的一天,一位中南海的工作人员来到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为希望工程捐上5000元,说这笔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捐的,并说老人希望将这笔钱捐助他曾经战斗过的百色老区的失学儿童。不久,这笔钱被送到广西百色地区,资助平果县希望小学(原仕仁小学)的25名因贫困而失学的学生。
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位老共产党员不是别人,正是邓小平。
一个优秀学生的成长与憧憬
邓爷爷和希望工程给了周标亮温暖和希望,也使周标亮深深懂得,这次上学机会来之不易。她学习十分刻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她很快把耽误的课程补回来了。
1994年8月,周标亮考上了平果二中。她走上了更为艰苦的求学之路,因为离开了家,生活的开支增大了,而家境贫困依旧。为了节省开支,她常常不在学校食堂买饭菜,而是从家里带来米、油、黄豆,每到吃饭时,用饭盒装上米,撒上黄豆和油盐混煮,就这样打发一餐。生活上的艰苦丝毫没有影响她学习的刻苦,初中三年,她一直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1997年2月,周标亮初中毕业前夕,从北京传来噩耗,邓爷爷逝世了!标亮听到这个消息,伤心地哭了。在学校召开的悼念会上,周标亮再次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报答邓爷爷的关怀,报效祖国。这年8月,她考上了田东民族师范。
中师三年,周标亮更加勤奋学习,三年间共获得“校级十佳品德生”、“优秀学生干部”等14项荣誉。但她并不只是一个“书呆子”,还积极地参加班级、学校的活动。田东师范的女生都知道一个“悄悄话信箱”,它就是周标亮创办的。
北京——悉尼:“希望之星”的难忘记忆
2000年6月初,下课的时候,周校长找到她,笑嘻嘻地对她说:“标亮,你要出国了!”听了这话,周标亮还以为周校长跟她开玩笑呢。
周校长掏出了一封中国青年基金会寄来的函。函中说,周标亮已被选为“希望之星”,将代表230万希望工程受助学生和全国青少年参加悉尼奥运会青年营活动。
周标亮顿时高兴得跳起来,能出国看看外面的世界,与来自全球180多个国家的青少年欢聚一堂,能去奥运会现场看看祖国健儿顽强拼搏的风采并为他们加油,该是多么美妙的事!特别是她是赴悉尼的两名“希望之星”之一,是从1000多名“希望之星”候选人中选出来的,她感到特别的幸运!
6月12日,周标亮来到北京,参加“中国希望之星迈向奥运青年营”启动仪式。这是她第二次来北京,第一次是在1994年1月,她作为受邓小平爷爷资助的25名学生代表来北京参加“跨世纪的钟声”大型义演,向邓爷爷汇报成绩。置身北京,她禁不住想,要是邓爷爷还在多好,她一定要去看看他老人家。
9月12日,两颗“希望之星”飞赴悉尼。
在悉尼的日子里,两颗中国“希望之星”除了被安排看比赛,还参加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次晚会,主持人要每个参加者表演一个节目,周标亮没准备节目,但这难不倒她,来自壮族的标亮即兴表演了一段壮族舞蹈,没想到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晚会后,不少异国朋友纷纷围上来跟她合影,说她的壮族服装“非常非常地漂亮”,壮族舞也跳得“非常非常地棒”。青年营期间,每个人都要选一门课学习,周标亮选了画画。才几天时间,自然不会有多大进步。但她感受到了另一种收获,就是国外和国内教学方法的迥异。比如说,老师会将每个人的作品都挂出来让人评点,而在国内,只挂出成绩好的作“展览”。她想,以后上了讲台,也要尝试一下。
重回大山
从悉尼回国后,周标亮正式毕业告别校园,回到平果县报到。然而现实并未如她所愿,尽管她表示愿意回到凤梧乡希望小学任教,但有关部门并未安排她。等了三个月后,周标亮不愿这样闲等下去,她想,县里不安排我,我自己去联系吧。她去了凤梧乡希望小学,学校接纳了她,让她当了一名代课老师,每月工资150元(实领105元)。
凤梧乡是平果县较为偏僻落后的乡,距县城30多公里;而希望小学又是全乡较偏僻的学校之一,距镇上有10多公里路。它的前身是仕仁小学,1992年由希望工程牵头投资改建而成,校名由薄一波同志题写。它是广西第一所希望小学。
学校的老师们对周标亮的“归来”表示了极大的欢迎,20多名教师中,有近一半是她以前的老师。当年的班主任黎老师已不在学校,调到乡教育组去了,他特地找到周标亮,对她说:“既然作出了这个选择,就要安心地教下去,有什么困难尽管提。”
学校没有住宿,周标亮便回几公里外的家住,要每天早早起床,往学校赶。她教一年级语文课,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她尝试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穿插一些游戏,在游戏中增强学习,她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她针对山区学生语言能力差的状况,加大拼音教学力度,如今她的学生一个个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她同时还教学生音乐,可以说,这些乡村娃娃们都是音盲,老师教他们几首歌,他们就只懂唱这几首歌。在周标亮的精心“调教”下,班上已有好几位同学会识谱了!
“你去过北京、上海、香港、悉尼,现在又回到落后的家乡,没有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失落?”不时有人这样问她。“差异感肯定是有的,但看你怎么看待,家乡是落后,但它是自己生长的地方,没有理由嫌弃她。”她回答得很坦然。村里的姐妹们劝她扔掉这份贫寒的工作,与她们一起到广东打工去,她拒绝了。她认为山区的孩子们需要她,她不能离开他们。
如今,周标亮已成为希望小学的一名正式教师。